摘要:沙滩是一个让人心生敬畏的地方。它位于遵义新舟乐安江畔的沙滩村,自1601年黎朝邦自蜀入黔,历八代至黎恂于1821年用其薪俸在浙江采购珍本典籍3万多册于禹门沙滩建家族藏书楼“锄经堂”起,始终践行“耕读为本,诗礼传家”的理念,培育了以“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为代表
在“沙滩”办教育,教育工作者必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敬畏感。
沙滩是一个让人心生敬畏的地方。它位于遵义新舟乐安江畔的沙滩村,自1601年黎朝邦自蜀入黔,历八代至黎恂于1821年用其薪俸在浙江采购珍本典籍3万多册于禹门沙滩建家族藏书楼“锄经堂”起,始终践行“耕读为本,诗礼传家”的理念,培育了以“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沙滩学人,造就了“不特为播东名胜,有清中叶曾为一全国知名文化区”的“崛起于西南,受知于当代大臣名流,蜚声于旧时代,流芳于新中国”的“沙滩文化”现象。其学术涵盖经学、史学、文学、教育学、版本目录学、农学等领域,著述多达1200余万字。其学人多有家国天下之情怀、经世致用之思想,仅《清史稿》上留名者就多达6人,百年间出现几十位优秀的文人学者。你很难想象,这样傲人的成绩会产生在当时还是“文化荒漠”的黔北小山村。
而沙滩文化之所以自成一格,则正得益于沙滩的教育。
教育是文化的先导,自古而然。“重视教育和文化,是沙滩文化能崛起于西南,绵延近百年的根本原因。”黎氏后人黎铎教授在《黎氏家学浅探》中如是说。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加之丰富的家庭藏书,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沙滩学人。其有关教育的论述主要集中在郑珍的《母教录》、莫与俦的《示诸生教》、黎恺的《教余教子录》,及散见于其他沙滩学人的诗文、著述中。概而言之,从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上来看,沙滩的教育大致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重视价值观教育。沙滩文化隶属儒家文化,尤宗宋明理学,对诚心正意的道德哲学尤为重视,教育的目的即在于成就“君子人格”。莫与俦在《示诸生教》中开篇即言:“为学之道,莫先于趋向。趋向不正,虽其胸贯古今,望绝当世,亦是小人耳。”“趋向”即价值观。黎恺的《教余教子录》也说:“窃叹学识疏浅,无以造就士林,惟是以励品敦行为多士劝。”《母教录》中郑母反复叮嘱:“读书为明理,亦为立身。”黎恂直言:“人以进士为读书之终,我以进士为读书之始。”沙滩学人对教育的价值定位,更多的是在于“内圣”之学,成就君子人格。
二是重视家风家训家教。沙滩文化兴盛于乾嘉时期,其本质还是传统的儒家文化,对诚心正意的道德哲学尤为重视,重视家风家教。黎怀仁为黎家所立家训为:“在家不可一日不以礼法帅弟子,在朝不可一日不以忠贞告同僚,在乡党不可一日不以正直化愚俗,在官不可以一日不守清、慎、勤三字。凡百所为,敬恕而已。”黎恂则更是以身示范,做到“生平不苟言笑,立不颇倚,坐必庄。”而郑珍的《母教录》一书则更是涵括郑母对孩子方方面面的教育,是为传统家庭教育的典范。
三是重视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置于一个重要位置,是沙滩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郑母极力反对“男无志,纺棉花。女无志,走娘家”的谚语,力劝郑珍要勤于劳动。这似乎也是郑珍日后能写出著名的农书《樗茧谱》的重要原因。莫与俦的《示诸生教》也反复重申扫洒应对的重要性,而黎恂则直接把自带伙夫来沙滩求学的王青莲拒之门外。同时,沙滩教育力举耕读并重的教育理念,这也正是其“耕读为也,诗礼传家”家风的直接体现。
四是重视经世致用。沙滩学人从不只是空谈性理,而倡导学以致用,赤忱报国。作为贵州“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黎庶昌,年少时便有“慕古人之为,思以瑰伟奇特之行震得乎一世”的思想。二十六岁时便有了《上穆宗毅皇帝书》,指出中国有三大害四大变,天下有十二危,详细罗列了当行当改的具体措施有25项之多,充分表现了他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济世安邦的才识。而后他作为外交官出使西洋、日本,以及在重庆创设洋务学堂,兴文教、办实业,均是经世致用思想的集中体现。
五是重视因材施教。沙滩的教育方法,深谙“因材施教”古训。黎恺《教余教子录》言:“一家子弟如一树之果,安能尽甘?如一窝之鸡,安能尽熊?是在为父兄者之善用其材耳,天地间士农工商,俱是本业。子弟能读书则望其成名,如不能,读到十七八岁时,或耕田,或贸易,须择一业,令其为之。”黎恂面对久试不中的黎兆勋,也是尊重其天性,任其发展自己的长处,均不以单一标准要求子弟,更多彰显因材施教的教育智慧。
沙滩文化与沙滩教育互为表里,相互促进。文化灌溉教育,教育滋养文化。时过境迁,今日的沙滩文化虽有待振兴,今日的沙滩教育虽盛况不复,但其中蕴含的精华与智慧却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努力弘扬、认真践行。子午山鸟鸣嘤嘤,乐安江水流潺潺。今天,当我们再次走进“锄经堂”,再次捧起《母教录》时,内心的敬畏之感便油然而生,那种弘扬文化、振兴教育的赤子之心也会被瞬间点燃。
遵义市第十四中学是一所伫立在乐安江畔,有着七十年办学历史,并与沙滩文化发源地“锄经堂”山水相依的省级示范性高中。我想,我们理应肩负起传承沙滩文化精髓的职责,担当起弘扬沙滩教育要义的重任,在立德树人的道路上,走出一条富有区域文化特色的办学道路。
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传承沙滩文化,彰显责任教育”的办学理念,充分利用紧邻沙滩文化源头的地域优势,深入挖掘沙滩文化与沙滩教育的内核,并充分转化为学校教育教学的资源,力图让沙滩文化与沙滩教育成为助力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强大动力,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努力践行。
首先,我们把沙滩文化精神植入办学理念,引领学校发展。
沙滩文化精神的内核是“求是求诚,锄经兴邦”,是典型的儒家文化,富有浓郁的家国情怀。我校以“传承沙滩文化,彰显责任教育”为办学理念,正是深刻认识到了沙滩文化精神内核“求是求诚,锄经兴邦”的重要教育意义。作为沙滩文化的代表人物,二十六岁上书直言、中年奔走西洋东洋、晚年兴文教、办实业的黎庶昌,血液里流淌的就是爱国爱家的责任担当。在当下,我们结合时代背景,把责任教育从教师、学生、家长、学校四个维度进行立体化阐释:精于业务是老师应有的责任、亲师信道是学生应有的责任、尊师重教是家长应有的责任、立德树人是学校应有的责任。我们旨在传承沙滩先贤们赤忱报国、勇担责任的情怀,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正是因为有了沙滩文化的精神引领,学校才能以“责任”这个关键词来定位学校四个主体的努力方向。老师们精于业务,教学才有质量;学生们亲师信道,学习才有方向;家长们尊师重教,育人方有合力;学校立德树人,初心乃能彰显。
其次,我们把沙滩文化典籍融入课程建设,落实以文化人。
“锄经堂”万卷藏书,造就了青史留名的沙滩文化。沙滩学人留下来的涵盖经学、史学、文学、农学、教育学、版本目录学等皇皇巨著,具有极高的育人价值。近年来,学校积极落实三级课程建设,探索以沙滩文化为主体的校本课程建设。一是开设“沙滩文化导读”校本课程,学习与传承“沙滩文化”成为每一个十四中学子的必修课。二是编印学生读本《沙滩之魅》,选入以“郑莫黎”三家为主体的诗歌、散文,以及《母教录》等教育论著。三是创办校刊《沙舟》,聚焦沙滩学人的生平事迹、诗文学术等,讲故事、谈感想、搞创作。四是把沙滩学人的事迹、精神,融入学校的专题思政课、主题班会、升旗仪式等,强化以文化人。五是设立“锄经·大讲堂”,邀请沙滩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到校开坛讲学,让学校充盈着沙滩文化的气息,让沙滩精神浸润每个学子的心灵。
再次,我们把沙滩文化活动嵌入育人体系,拓宽育人场域。
顾明远先生的“明远四句”说道:学生成长在活动中。我校聚焦沙滩文化,积极发挥活动育人的功效。一是开展“锄经·艺术节”系列活动。学生们围绕沙滩文化开展“诵、写、画、播”等活动,如在“诵沙滩”中主要是举行以年级为单位的诵读沙滩学人的诗文的比赛,在“写沙滩”中主要是写读完沙滩典籍后的心得感想等。二是开展“触摸沙滩”的研学活动。每年九月份,我们都组织学生到沙滩进行研学活动,学生们近距离对话“锄经堂”、黎庶昌故居、乐安江、禹门寺等沙滩文化符号,切实感受沙滩文化的魅力。三是组织师生参与沙滩“晒书节”“沙滩九九重阳晒诗会”等大型活动,感悟沙滩文气,传承沙滩文脉。
最后,我们把沙滩教育理念引入日常教学,丰富教育样态。
沙滩文化与沙滩教育互为表里,把沙滩教育思想引入我们的日常教学,对丰富我们的教育样态意义重大。一是重视价值观培育。强化思政课建设与课程思政的落实,把德育放在最首要的位置。二是落实劳动教育,把“洒扫应对”纳入《学生成长积分管理办法》,并且在学校建设“三贤园”作为专门的劳动教育基地。三是践行“因材施教”,设立“锄经班”,对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施“全员导师制”,落实“精准指导”。
沙滩,草木葱茏、文脉悠长。虽然,“郑莫黎”等先贤们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今天,当我们再次流连在乐安江畔、子午山下、锄经堂旁时,那“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的悲悯之情,那增设“绝学”“酌用西法”的爱国之志还是会萦绕耳畔、涌上心头。因为,沙滩学人们留下了经呕心沥血才撰成的典籍,凭借以身示范才锻造出的精神。
教育即生长,传承即希望。我想,今天在沙滩这片写满传奇、造就辉煌的土地上办教育,我们应做的、能做的,似乎就是怀着敬畏之心,去挖掘、传承好沙滩文化,并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去,在落实立德树人的道路上,在践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上,讲好沙滩故事,传承好沙滩文脉,弘扬好沙滩精神,最终走出一条富有区域文化特色的办学道路。
作者 付海平
编辑 杨羽
二审 杨韬
三审 刘丹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