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甘肃特种工艺“刻葫芦”始创于清光绪年间,最初由王裁缝(佚名)镌刻花草;民国初年,来银娃、王洪儒等人继承手艺,刻制刀马人物与名胜风景,作品多为儿童玩具,拿到市井售卖。至张广建督甘时期,因官方提倡工艺,刻葫芦渐成官商外送的礼品,经李文斋精心提升,逐渐发展成为甘肃独
甘肃特种工艺“刻葫芦”始创于清光绪年间,最初由王裁缝(佚名)镌刻花草;民国初年,来银娃、王洪儒等人继承手艺,刻制刀马人物与名胜风景,作品多为儿童玩具,拿到市井售卖。至张广建督甘时期,因官方提倡工艺,刻葫芦渐成官商外送的礼品,经李文斋精心提升,逐渐发展成为甘肃独具特色的精巧艺术品。
李文斋,兰州人,生于清末,相传为穷秀才出身,家中十分贫寒,中年丧妻,育有一女。其人性情孤傲,曾任短期师爷,后因不合群而退居家中。辛亥革命后,因生活困难,李文斋不得不投身刻葫芦以谋生计。
李文斋在刻葫芦工艺上有两大创新:一是剔除葫芦表面原生朽皮,使葫芦胎体十分光洁;二是以镪水调色,染成红、黄二色,增强色彩牢固与美观性。其作品最初流行于甘肃各级官府与各大商号,到1920年前后,由兰州古董商带至北京,被同行誉为“绝技”,后有京商专程来兰订货。自此,甘肃刻葫芦声名远播京津,畅销海外,价格也节节攀升,从每对几串钱涨至了一二十元银币。
甘肃刻葫芦一般跟鸡蛋大小差不多,经常以圆形为主,也有一些为椭圆形。刻葫芦技法主要有两方面:一为“写”,即以特制钢针浅刺葫芦表皮,镌刻书画后涂以松墨,线条细腻,适于表现人物、山水、花卉;二为“雕”,即以刀透破表皮,以粗线条勾勒物象。葫芦上下常环饰“双万字”图案。早期作品经常只供手持玩赏,后配银质或化学底座,可陈设在案头,形如灯柱。
李文斋作品以“描写”见长,刀笔潇洒挺秀,于方寸之间生动再现复杂场景,技艺卓绝。其题材多取自历史故事与神话传说,如《竹林七贤》《十八罗汉》《桃花源记》《赤壁赋》《兰亭集序》等,尤其所刻《桃花源记》《赤壁赋》与《兰亭集序》最为精湛。
李文斋的艺术风格突出主题,形神兼备。人物刻画简练生动,重在“神似”;山水花卉疏密有致,意境盎然。其书法也非常精进,蝇头行草潇洒工整,诗词自作堪称佳品。只因历史与个人原因,他表现近代社会现实题材的作品非常少。后门下弟子王德山、王云山继承了他的技艺,王德山刀笔细腻,作品曾赴苏联及西欧展览。
1938年冬,兰州市公安局长沈觐康强令李文斋师徒十日内刻葫芦十对,赠予“盟邦嘉宾”。因无任何报酬,遭到李文斋师徒拒绝。李文斋与王德山师徒因此被拘留十日,后由西北公路局赵某保释。但李文斋仍拒绝为沈觐康刻画。公安局遂以“烟犯”之名再度逮捕了李文斋,囚于沈家坡监狱。李因烟瘾发作,吐血腹泻,不到十日便死在了狱中,年仅五十多岁,令人惋惜啊!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来源:陇上故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