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中,他们用生命守护了文脉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2 10:25 1

摘要:时任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的王献唐,心急如焚:齐鲁,诗礼簪缨之邦,是华夏文明的重镇。省立图书馆存有历代的金石器物、善本书籍与珍贵字画——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瑰宝,是我华夏子孙的根脉文脉。

1937年10月,日寇铁蹄已逼近济南。

时任山东省政府主席的韩复榘畏敌避战,济南即将陷入水火之中。

时任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的王献唐,心急如焚:齐鲁,诗礼簪缨之邦,是华夏文明的重镇。省立图书馆存有历代的金石器物、善本书籍与珍贵字画——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瑰宝,是我华夏子孙的根脉文脉。

王献唐是著名的考古学家、图书馆学家和版本目录学家,精于文字、音韵、金石、目录、版本,又通典籍,兼长诗文、书画和印章。

作为学人,他毅然作出了一个此生最重要的决定:尽选馆内最有价值之藏,向西南大后方转移。宁可丢掉性命,也绝不能让根脉文脉受损!

城外枪炮声隆隆,馆员各自奔命,转运又没有经费可赀。他把自己的决心及面临的困境告诉了还没有离开的馆员,最后问道:“谁与我共?”

馆藏部主任屈万里、义工李义贵站了出来。

屈万里是古文献研究专家,精于经学、甲骨文与古籍版本学研究。李义贵拉黄包车出身,虽没有多少文化,但自从到图书馆做工友后,师从王献唐学拓片,耳濡目染,对古籍文献存有深深的敬意。

他们日夜兼程,分三批将31箱古籍文物运存曲阜奉祀官府内。

很快,济南沦陷,曲阜也朝不保夕!三人只好自筹运费,准备继续南迁。

31箱古籍文物,都是从自己主持营建的“奎虚书藏”楼中挑出的珍宝啊!可驮运雇人经费寥寥,他们只能心头剜肉般从中选出了5箱。

离开曲阜时,面对剩下的26箱,王献唐抱头痛哭。屈万里、李义贵先是劝慰,继而也号啕不止。

西行,西行,再西行。经费已经告罄,雇驮雇人已无可能,三个人只好亲自肩挑手抬。“过铜山,经汴郑,出武胜关,凡八日行程,三遇空袭,而抵汉口。”

行至汉口江边,他们已经三天没吃东西,江边不见工人装船的身影,三人只好先将箱子堆放在岸边,各自背靠背守住一方。

生怕两位同伴就此昏睡,王献唐强打精神不停地讲着古今掌故。朔风劲吹,身上残存的热量正在一点点散去。王献唐连说话都很困难。

李义贵踉踉跄跄站了起来,去江边的村子里为大家讨口饭吃。夜半时分,他终于冒着风霜回来了,带回了四只残破的汤圆。

这时,日寇已逼近武汉,人们纷纷溯江西逃。江岸上到处都是负箧等船的人。想搭个便船比登天还难。三人愁肠百结。

这时,王献唐获知一个消息,山东大学恰在汉口,正准备举校迁至四川万县。王献唐惊喜万分,赶到学校求助。国难当头,学人的心连在了一起,山东大学慷慨应允,答应将5箱书籍与山大的书同船西运。

一路辗转,终于到了四川。5箱文物该怎样安置?三个人经过一次又一次探勘,最后,决定将5箱文物藏在乐山大佛旁边的山洞中。“选择了大佛一侧隐而不露,且朝向好、易干燥的崖洞,妥放箱件,砌堵洞口。”

藏书有了着落,护书任重道远。王献唐、屈万里决定外出找个生计,嘱李义贵蹲守崖洞,无论何种情况,一定要守护好“命根子”。

起初,王献唐、屈万里会从外地寄来生活费,李义贵能勉强维持生计。随着局势紧张,交通中断,李义贵的生活费从此没了着落。

无奈,李义贵靠做苦工维持生计。他做过担担、打过零工、摆过地摊。当地人老碰见这个身高一米八的山东大汉,在菜市场捡别人扔掉的菜叶子。

人们把他当作一个战时逃难无依无靠的乞丐,哪里想到他身边是价值连城的国宝,很多书都是黄金页。这些书,随便一卖都可混个温饱,但李义贵从未动过变卖藏品的念头。

他在一封家书中说:“这些文物是民族的根脉,只要我在,就绝不让它们受到一丝伤害。”

这一守,便是漫长的13年……

1950年底,四川解放,李义贵即向当地专员请示有关山东省立图书馆运川书籍的处置问题。12月25日,李义贵与他保管的文物终于回到济南。经文化部同志开箱查点,所有文物,一件不缺、一件未损!

…………

初秋,记者来到风景秀丽的大明湖畔。尼山书院(国学分馆)院内,亭台水榭,花木扶疏,这就是原来的山东省立图书馆“奎虚书藏”楼旧址。当年,许多学者如张元济、傅斯年等都曾来这里交流思想、研究学问,这里也正是昔日李义贵跟从王献唐、屈万里走上保护古籍之路的起点。

今天这座图书馆已成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便民惠民的典范,读者可以在“图书馆+书院”的服务模式中,享受现代图书馆的便利快捷,也体验到传统书院的清雅闲适。

人们在追寻千年文脉时,一定会想起当年那三个用生命守护文脉的山东汉子!(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来源:Hi威海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