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阿姨常年吃安眠药治疗失眠,体检后痛哭,怪自己太大意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2 10:00 1

摘要:在某地一间体检中心的走廊里,一位60岁的阿姨拿着检查报告,眼圈红了。她不是怕病,而是后悔。她说:“我以为睡眠药只是小事,谁知道害了我这么多年。”

“睡不着,吃点药不就好了?”这是她反复念叨了十几年的口头禅。

在某地一间体检中心的走廊里,一位60岁的阿姨拿着检查报告,眼圈红了。她不是怕病,而是后悔。她说:“我以为睡眠药只是小事,谁知道害了我这么多年。”

长期服用安眠药,是很多中老年人的“自救方式”,却不知道,这种“自救”,可能正是慢性伤害的开始。

她吃的是一种苯二氮卓类药物,医生说她的骨密度严重下降,认知力也有减退迹象。她愣住了,不是说药能帮忙入眠吗?怎么反倒有副作用?

误区往往来源于“习惯”,而不是“科学”。睡眠问题的根源没被解决,反而被掩盖在一片药效中。

苯二氮卓类药物在短期内能有效缓解失眠,但世界卫生组织早已将其列为“慎用药物”。尤其对于老年人,长期使用会增加跌倒、骨折、认知障碍的风险。

《柳叶刀·精神病学》一项为期十年的研究指出,每年连续使用超过90天者,患有认知功能减退的风险显著升高,尤其在60岁以上女性中更明显。

而另一个被忽视的风险是“依赖”。吃着吃着就离不开了。剂量一点点上升,失眠也一天天加重,成了一场无声的“慢性自缚”。

睡眠障碍的本质,从来不只是“缺药”。它往往与焦虑、抑郁、生活规律紊乱、慢性病等多种因素交织。药物只是应急,不是根治。

很多人连药名字都记不清,只知道“医生给的那个睡觉药”。有人甚至从亲戚朋友那儿“借药”服用,这种做法极其危险。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不是保健品。它们对身体的影响是全身性的,每个器官都有“代价”。

她说自己年轻时睡眠特别好,一觉到天亮。后来退休后生活节奏变了,加上照顾孙子压力大,晚上开始难入睡,慢慢就靠药物度日。

生活节奏的变化,在老年人中是失眠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退休、家庭角色变化、身体不适,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扰乱了生物节律

“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着觉真心苦。”这句老话,说的是季节对人体节律的影响,而现代人却常常忽视这些最基础的作息规律

她曾试着吃些褪黑素,但没什么效果。于是回到苯二氮卓类药物的怀抱,觉得“这药最灵”。殊不知,这一“灵”,其实是对神经系统的压制。

药物耐受性的出现,会让人越来越难以摆脱药物。原本一粒能睡整夜,后来两粒、三粒,甚至还加上其他“搭配药”。

这不是“补觉”,是“透支”。身体在药物压制下强行进入浅眠状态,但深度睡眠几乎被剥夺,这种睡眠质量根本无法恢复脑力和体力。

她的体检报告显示骨质疏松严重,医生说可能与长期服药有关。美国老年医学学会也早在2020年就建议,65岁以上人群应避免长期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

老话说:“人老骨先老。”骨头就是人的“根”,而这种药,正悄悄在侵蚀这个根。

除了骨,脑也在“受伤”。研究表明,长期使用此类药物者,患上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更高。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往往被误认为是“老糊涂了”。

但很多时候,这不是自然老化,而是“人为干预”的后果。

她说自己前几年开始健忘,钥匙老是找不到,炒菜放两遍盐。没当回事,以为是“年纪到了”。如今才知道,是药物“帮倒忙”。

老年认知功能一旦受损,恢复极其困难。提前干预、规范用药,比什么都重要。

她开始意识到,药物只是“外援”,真正的核心,是生活方式的重建。她试着早睡早起、减少午睡、规律运动,慢慢地,晚上不那么焦虑了。

运动对睡眠的影响被大量研究证实。尤其是晚饭后30分钟的散步,可以显著提升睡眠质量。比起药物,自然入睡才是身体最认可的方式。

她还调整了饮食,晚餐不再吃得太油腻,也不喝浓茶咖啡。晚上八点后不再看手机,而是听点轻音乐,或翻翻书。这些看似简单的改变,背后却是褪黑素自然分泌的恢复

褪黑素是人体自己分泌的“催眠荷尔蒙”,光照、饮食、作息都会影响它的产生。长期依赖药物,会抑制它的自然功能。

她现在每晚泡脚15分钟,用一点艾草包。她说这是她外婆教她的:“热水泡脚,胜似补药。”脚暖了,心也静了,睡得踏实了。

中医讲“脚为第二心脏”,晚间泡脚可助阳气下沉、心神归位。现代研究也证实,温热刺激能缓解交感神经兴奋,促进睡前放松。

她还开始写睡眠日记,记录每天几点入睡、几点醒来、是否午睡、当天情绪如何。这种做法不仅能帮助了解睡眠规律,还能降低对睡眠的过度焦虑。

她说自己已经两个月没吃安眠药了,虽然有时还是会翻来覆去,但不再害怕“失眠”这两个字了。她在重新找回自己的节奏。

失眠不是敌人,它是身体在向你发出求救信号。与其压制,不如倾听。

她说:“我不怕再失眠,我怕再糊涂地吃药。”这句话,是她60年来最清醒的一次觉醒。

我们总以为“药到病除”,却忽略了“病从心起”。睡不好不是因为缺药,而是因为失去了身心平衡

健康不是一张化验单,而是一种稳定、舒适的感受。从今晚开始,放下焦虑,关掉手机,泡个脚,听风声入梦。

真正的好睡眠,不靠药,而靠“安心”。

如果你身边也有像她一样的亲人,不妨转发这篇文章给他们。让我们一起把“用药安全”这个老话题,说得更明白、更温暖、更有力量。

别等哪天体检报告摆在眼前,才明白“睡觉的事,从来不是小事。”

参考文献:
[1]周文静,胡文浩.老年人长期使用安眠药对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4,44(10):2484-2487.
[2]王慧,刘春红.苯二氮卓类药物的合理使用与老年人管理[J].医药导报,2023,42(11):1422-1425.
[3]曹莉,张美华.睡眠障碍与非药物治疗策略研究进展[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25,34(02):158-16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如果你觉得文章有帮助,欢迎点赞、评论、转发给更多人。健康的知识,值得一起守护。

来源:岳硕士健康科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