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的爱 献给家国摘要:国庆期间,当许多人踏上旅途享受假期时,庞晓菲依然坚守在商都遗址博物院的讲解岗位上。对她而言,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次次与3600年商都文明的深情对话。她用声音唤醒历史,让沉睡的文物“开口说话”,也让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听见郑州的文化心跳。
《国庆里的文化守护者:她把郑州讲给世界听》
国庆期间,当许多人踏上旅途享受假期时,庞晓菲依然坚守在商都遗址博物院的讲解岗位上。对她而言,这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次次与3600年商都文明的深情对话。她用声音唤醒历史,让沉睡的文物“开口说话”,也让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听见郑州的文化心跳。
上午,庞晓菲像往常一样,早早的就来到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开始一天的讲解工作。她说:“国庆期间,讲解的场次会更多一些,有时候会加场,这也是外地游客来了解郑州文化的很好时间,我们就要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
历史是鲜活的,解说词却是生硬的。面对全国各地、海外游客,如何用听得懂的语言,把商都郑州厚重灿烂的历史,城市的文化根脉,变得可触、可感、可亲近,庞晓菲有着自己的方法与技巧。她说:“我们的讲解词比较书面化,我们会把它转化为有趣的语言和生动的故事。比如讲解商都遗址的时候,我们不仅会讲城市布局,还会联想到3000年前古人为什么做这些规划城址的设计。当大家真实感受到祖先的创造力与智慧,我们的文化自信会油然而生。”
在日常讲解中,庞晓菲也遇到很多温暖的故事,最触动她的是承载着市民记忆的郑州商代城墙。她说:“有一次在讲解城墙修筑工艺时,一位游客主动跟我分享,他小时候经常在城墙附近玩,一直以为是个普通土坡,直到走进博物馆才知道,这竟然是3000多年前的商代城墙。这个瞬间让我深刻感受到考古与博物馆的意义,它能够让郑州的历史通过一个个‘身边的故事’被看见、被读懂。”
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承载的是商汤建都“亳”的灿烂文明。郑州商城是中国早期都城制度的典型代表。这种“城址未移、文脉不断、人脉不息”的延续,正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庞晓菲说,国庆期间,她和同事们将做好每一次真诚的讲解,把郑州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讲解员就是一名历史的传播者,各地游客来到博物馆,只看展板、文物很难理解深处的意思,我们会把这些意义讲述出来,让不同的人走进郑州商城文化。我们也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做好每一场讲解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家乡郑州,记住郑州的文化底蕴。”
游客杨女士告诉记者,退休后她和好友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逛博物馆,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都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她说:“现在国家对博物馆的投入很大,通过义务讲解员、宣传片、文物相结合的方式,给市民、中外游客带来了一种精神上的滋养,特别的好。感觉到作为一名中国人非常的骄傲和自豪。”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对祖国母亲,庞晓菲也送上了自己的祝福。她说:“作为一名讲解员,可以更好地用我们的声音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讲述给更多的人听,也衷心祝愿我们祖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日渐昌盛。”
记者:李欣洁、刘榕编辑:赵家祥统筹:马松林、王尚枢近期热门视频
来源:郑州新闻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