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派留美拒不回国”:这个标签贴在袁钧瑛身上快40年!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2 09:50 2

摘要:2012年春天,她亲手把这标签撕了——54岁的她抱着纸箱走出哈佛医学院实验室,箱子里装着在美国攒下的全部积蓄,直飞上海,落脚踏进了那条小时候住过的弄堂。

“公派留美拒不回国”,这个标签贴在袁钧瑛身上快40年。

2012年春天,她亲手把这标签撕了——54岁的她抱着纸箱走出哈佛医学院实验室,箱子里装着在美国攒下的全部积蓄,直飞上海,落脚踏进了那条小时候住过的弄堂。

没人想得通,正是拿奖拿到手软、实验室经费管够的年纪,怎么突然就回来了?

是当年的选择真有“遗憾”,还是另有更深的盘算?

1958年生在上海,父母都是复旦医学院的教授,可她高中一毕业,就被分到棉纺厂当女工。

车间里机器转起来轰隆响,棉絮飘得到处都是,粘在头发上、衣服上,呛得人直咳嗽。

别人下班要么凑堆聊天,要么回家做饭,她却抱着本英语词典啃,机器轰鸣声里背单词,吃饭时在脑子里默拼写,连走路都在嘴里念念有词。

那本词典被她翻得书角都卷了,纸页上全是密密麻麻的笔记。

1977年冬天,厂里广播突然喊“恢复高考”,她攥着词典的手直抖。

别人说“一个女工考什么大学”,她不管,下了班就蹲在车间角落刷题,机床灯当台灯,铅笔头磨得只剩半截。

开春考试,她数理化几乎满分,成了全市理科头名,红榜贴在厂门口那天,棉絮纷飞的车间里,她抱着录取通知书哭了——复旦大学生物化学系的名字烫得手疼。

课堂笔记写满三本,实验报告被老师当范本,她总泡在实验室到深夜,同班的俞强总跟她抢最后一个离开,后来两人成了搭档,再后来成了夫妻。

1982年本科毕业,系主任把哈佛全额奖学金通知书递到她手里,说“你该去看看更大的世界”。

1982年秋天,她抱着装着实验记录本的纸箱走进哈佛医学院,走廊里教授们正围着“细胞怎么活”的论文吵,黑板上画满生长曲线。

她绕开人群,在图书馆翻旧期刊,手指停在1972年一篇落灰的论文上——“细胞死亡可能不是被动过程”,她把论文复印下来,贴在实验台上方,铅笔在旁边画了个问号。

别人说“研究死亡没前途”,她不管,每天泡在实验室,培养皿里的细胞凋亡时,她盯着显微镜记数据,一熬就是通宵。

1989年博士论文登上《细胞》杂志那天,系主任把入籍申请表放她桌上:“签了字,终身教职、实验室、经费都是你的。”

她捏着表,纸角被捏出褶皱。

国内的电话追到实验室,是复旦时的导师,说“国家缺你这样的人,回来能建实验室”,她对着话筒嗯了两声,挂了电话盯着培养皿,培养液晃出一圈圈波纹。

她没签入籍表,也没立刻回国,申请了博士后,继续泡在实验室。

后来成了哈佛首位亚裔女性终身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的证书寄来时,她塞在抽屉最底层,上面压着那张1972年的旧论文复印件。

“忘恩负义”的话跟着她,报纸上骂她“白眼狼”,她把报纸塞进抽屉,继续调显微镜,镜片里的细胞一个个凋亡,像在数自己欠下的日子。

俞强2002年先回了上海,在张江科技园开了家生物公司,她假期就常飞回来,行李箱里一半装实验样本,一半给老母亲带降压药。

中国这边实验室起来了,仪器不差,学生也肯拼命,可阿尔茨海默症的研究还在起步,她在哈佛实验室看论文,屏幕上跳出国内患者的临床数据,突然想起父亲晚年糊涂时,抓着她的手喊“回家”。

2012年开春,她没跟哈佛打招呼,直接把波士顿的房子挂牌卖了,账户里的存款换成汇票,塞在行李箱夹层,抱着那箱实验数据回了上海。

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老楼刚刷完墙,她踩着梯子量实验室尺寸,手里铅笔在图纸上画仪器摆放位置,离心机要靠窗、超净台得离水源近,画到第三遍才满意,把图纸拍在所长桌上:“就按这个建,钱我来出。”

卖房的钱没存银行,直接划到研究所账户,买了台进口共聚焦显微镜,又给每个学生配了新的移液枪,有人劝她“留着养老”,她摆摆手:“设备好了,学生才能出活。”

招学生不看绩点,专挑“坐得住”的,面试时问“实验失败过几次”,有个男生说“纯化蛋白三个月没成,天天在实验室磨柱子”,她当场拍板:“你来吧,我这的柱子够你磨。”

每天早上七点到实验室,先翻学生的实验记录本,哪个数据点标错了,红笔圈出来往桌上一放,学生吓得赶紧改;下午盯着细胞房,有人加错培养液,她拿过吸管自己示范,“每毫升多加两微升,细胞就会提前凋亡,记清楚了?”

带着团队泡在实验室,培养皿里的神经元细胞凋亡时,她盯着显微镜记数据,突然指着屏幕说“这个蛋白表达异常”,熬了三个月,终于找到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脑中神经元坏死的关键靶点,论文投出去那天,她请全组吃了顿饺子。

跟哈佛老同事视频时,对方说“你们的样本数据比我们的全”,她趁机要了三个联培名额,让学生两边跑,“科学没国界,但成果得先给中国人用”。

现在实验室的灯每天亮到深夜,她的白大褂挂在门后,口袋里总装着那本旧词典,翻页时还能听见纸页摩擦的沙沙声。

2023年的清晨,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实验室里,65岁的袁钧瑛正弯腰看显微镜,白大褂口袋里露出半本泛黄的英语词典——那是1977年棉纺厂女工袁钧瑛留给院士袁钧瑛的“遗产”。

机床旁啃词典的夜晚,实验室里盯着显微镜的凌晨,回国后建实验室时画图纸的台灯下,从机床旁背单词的韧劲,到冷门领域坐穿板凳的执着;从抓住高考改变命运的果断,到回应国家召唤的坚定,她的故事里藏着普通人逆袭的密码:把每个时代给的机会都熬成向上的台阶,让个人的理想和国家的需要同频共振。

现在她带的学生里,有好几个也是从工厂、农村考出来的,实验室抽屉里都锁着本翻旧的词典,跟当年棉纺厂里那本一样,纸页磨得发亮。

来源:爱的根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