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一个牵扯上百万人、卷走上千亿资金的庞氏骗局主犯走进警局自首时,门外竟然有一群受害者在焦急地商议着如何“营救”他,甚至表示愿意与他“共渡难关”,这听起来匪夷所思的一幕,却是真实发生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受害者如此信任他?
文/编辑:麒阁史观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当一个牵扯上百万人、卷走上千亿资金的庞氏骗局主犯走进警局自首时,门外竟然有一群受害者在焦急地商议着如何“营救”他,甚至表示愿意与他“共渡难关”,这听起来匪夷所思的一幕,却是真实发生的,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受害者如此信任他?
张小雷最成功的产品,不是钱宝网,而是他自己,他通过一套组合拳,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值得无条件信赖的精神领袖,而这个“人设”,就是整个骗局唯一的信用背书。
这一切,是从一句口号开始的,他向所有追随者宣称:“宁天下人负小雷,小雷必不负天下人。”这句话听起来充满了悲情英雄主义色彩,仿佛他是一个背负着巨大压力,却依然坚守道义的独行者。
更绝的是,他声称这句荡气回肠的话并非原创,而是代代相传的“家训”,一下子,一个简单的商业承诺,被拔高到了家族传承的道德高度,他不再是一个商人,而是一个背负着家族信誉,在为天下人谋福利的道德偶像。
光有口号还不够,还需要仪式感的加持,他会定期举办名为“雷的盛宴”的大型聚会,这根本不是什么投资者答谢会,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准宗教仪式。
在万众瞩目的舞台上,他会对台下的信徒们许下誓言:“尔等不负我,我必不负尔等!”在那样的氛围里,商业关系瞬间升华成了情感与忠诚的契约,他成功地完成了从“项目方”到“精神领袖”的身份转换。
当这种人格化的信任建立起来后,商业逻辑就变得无足轻重了,人们信任的不再是钱宝网的盈利能力,而是“小雷”这个人,所以,当他吹嘘旗下拥有70多家企业,捏造某公司年利润高达10亿时,没人去深究。
甚至,他用非法集资来的12亿元买了一块地,转头就对外宣称其价值暴涨到了200亿,这种天方夜谭的故事,在信徒们的耳朵里,都成了“雷教主”商业神话的又一佐证。
在这个体系里,张小雷成功让投资者用情感代替了理性,用对他个人的信仰,去对冲了那早已注定的巨大金融风险。
如果说“人设”是吸引信徒的磁石,那么钱宝网独特的“任务”机制,就是一套能将人牢牢锁死的行为闭环,它实在是太精妙了,因为它让受害者感觉,自己不是在投资,而是在“工作”。
这套机制的核心,是认知转换,用户需要先缴纳一笔保证金,然后才能通过看广告、填问卷、玩游戏等方式获取高额收益,这些任务本身的价值微乎其微,但它们赋予了参与者一种“劳动感”。
这一下,性质就变了,参与者不再觉得自己是坐等分红的被动投资者,而是通过自己辛勤“劳动”换取回报的主动工作者,这种“付出-回报”的闭环体验,极其有效地掩盖了其“借新还旧”的庞氏骗局本质。
“我的钱是我挣来的”,这种心理暗示,让他们对不切实际的高回报心安理得,而缴纳“保证金”这个门槛,本身就构建了心理学上的“沉没成本”。你投入了钱,就更不愿意轻易放弃。
每天打开App,像上班打卡一样完成任务,看着账户里的数字噌噌上涨,这种即时满足感和游戏化的体验,让人欲罢不能,越陷越深。
最可怕的是基于此的社交裂变,当一个用户通过自己的“劳动”真的提现获利后,他向亲朋好友推荐时,传递的信息就变得极具说服力,他不再是说“这里有个高息产品”,而是拍着胸脯说“我找到了一个赚钱的方法,亲身验证过,靠谱!”
这种基于熟人关系的信任传递,其扩张速度和深度,远非传统广告营销所能比拟,就这样,一张由无数个信任节点编织而成的巨网铺开了,上百万人被卷入其中。
这个行为闭环,让受害者在为骗局贡献资金的同时,也在心理上为自己构建了一道坚固的防御机制,他们坚信自己是在参与一项伟大的“事业”,而不是一场疯狂的赌博。
当信任被生产出来,它的最终流向是哪里?张小雷用最赤裸的方式给出了答案:流向他个人无底的欲望深渊。
一边,是无数被称为“宝粉”的投资者,在张小雷自首后依然高喊着要与他“共渡难关”,另一边,是这些凝聚着他们信任的钱,正以惊人的速度被挥霍。
这些钱,变成了他包养的多名情妇的日常开销,其中一位曾是教师的黄姓女子,被他任命为公司法人,总花费超过3600万元,即便分手后,他仍每日支付2万元的“分手费”,另一位汤姓情妇,每日也能拿到1万元。
这些钱,还变成了他名下的豪宅、名车和各种奢侈品,当信徒们节衣缩食,将养老钱、救命钱投入钱宝网时,他们信仰的“教主”正在用这些钱,享受着帝王般的生活。
信任不仅欺骗了外部的投资者,也腐蚀了内部的圈层,那位黄姓女子,从一名人民教师,被张小雷的“信任”提拔为公司高管,最终却沦为洗钱的共犯,伙同亲属将赃款换成美元,并试图转移到海外。
骗局的终点,是法律的清算,张小雷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并被没收个人财产一亿元,其余十多名同伙也分别获刑,但这对受害者来说,毫无慰藉。
自首时,钱宝网未兑付的本金缺口超过300亿元,经过漫长的资产追缴,最终返还到受害者手中的比例微乎其微,法律的制裁可以惩罚罪犯,却无法修复信任崩塌后留下的经济废墟。
回过头看,张小雷的千亿骗局,早已不是一场简单的金融犯罪,它更像是一场基于现代传播工具的、系统化的“信任生产工程”。
钱宝网的案例留下了一个深刻的警示:在任何金融活动中,当对某一个“人”的崇拜,取代了对基本商业逻辑的审视时,巨大的风险就已经降临,这个世界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什么只赚不赔的神话。
守住自己财富的真正防线,永远是你的常识和理性。
解放日报--“钱宝网”案一审宣判:被告张小雷获刑15年没收个人财产1亿元|早读 2019-06-22 07:36
南京市检察院网站--张小雷涉嫌集资诈骗罪一案被提起公诉2018-09-11 17:27
中国基金报--首个1000亿庞氏骗局遭起诉!老板“被逼”自首 40%高息诱惑百万人上当!
2018年07月28日 12:39
观察者网--钱宝网骗局崩了,投资人竟聚集警局要把骗子“保出来” 2018-01-23 10:32:18
南京网警--钱宝系实际控制人张小雷情妇黄某某被批捕,“分手费”拿了4000多万元 2018-08-10 12:39
来源:麒阁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