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用社交媒体开火,这一次的目标直指电影和家具。他发帖宣布,将对所有在美国境外制作的电影征收100%关税,并对任何不在美国生产的家具征收高额关税。言下之意,美国人要看美国电影、坐美国椅子、用美国橱柜,否则就付双倍代价。
文︱陆弃
9月2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用社交媒体开火,这一次的目标直指电影和家具。他发帖宣布,将对所有在美国境外制作的电影征收100%关税,并对任何不在美国生产的家具征收高额关税。言下之意,美国人要看美国电影、坐美国椅子、用美国橱柜,否则就付双倍代价。
这并非特朗普首次针对影视产业出招。今年5月,他就在社交媒体上称,美国电影业“正在迅速衰亡”,指责其他国家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吸引美国电影制作人和工作室离开本土。他承诺授权商务部和贸易代表立即启动程序,对所有在外国制作的影片加征关税,希望“再次拥有美国制作的电影”。从口气看,这似乎是一种保护主义的浪漫想象——让每一部影片都在美国土地上诞生,每一张票房背后都是民族自豪感。
然而,现实远比社交媒体的发帖复杂。电影的制作链条跨越国家与地区,从剧本开发到拍摄布景、特效制作、演员阵容乃至后期剪辑,全球化早已深入骨髓。强行加征100%关税,无异于按下产业重启键,谁还能保证投资者不转身去其他市场?美国电影业不只是票房,它是科技、人才、资本与文化的集合体,一纸关税能否扭转全球化潮流,恐怕要打上大大的问号。
不仅是电影,特朗普的关税清单远不止如此。9月25日,他宣布自10月1日起,美国将对进口的所有品牌或专利药品征收100%关税,对厨房橱柜、浴室柜及相关产品征收50%关税,软体家具征收30%,对国外生产的重型卡车征收25%。这一波关税政策,直接推高了生活成本。美国劳工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8月美国市场家具价格同比上涨4.7%,民众的钱包感受最直接。
而法律层面也在悄然发酵。联邦最高法院已宣布,将快速审议特朗普政府征收大多数关税的合法性,口头辩论定于11月首周。法院的介入意味着,这场关税行动可能不会像社交媒体上那样“一键生效”,而是要面对制度的考验和司法的拷问。贸易政策不是一条推文能解决的事,每一次关税的落地都需要法律、程序和国际规则支撑。
从经济学角度看,强行把全球化产业链拉回国内,无论是电影还是家具,都意味着成本上升、市场选择缩小、竞争力下降。投资人会衡量风险,消费者会承担价格上涨,而全球产业链的协作关系可能因此受到冲击。保护主义在短期内或许能博取话题和支持,但长期来看,它考验的不只是政策制定者的胆量,更是整个市场的承受力。
特朗普的关税逻辑表面上是“民族自豪感”,实则是一种对全球化产业链不满的激烈反应:他希望让美国制造“回归”,让美国娱乐“自给自足”,让每一块家具都在美国落地生根。但在这个互联的世界里,产业链早已无国界,每一条供应链、每一次投资、每一个项目,都可能因为政策的突变而被迫重排顺序。
在社交媒体时代,政策公告可以瞬间成为舆论焦点,但经济影响需要时间去显现。电影、家具、药品、重卡,每一条关税政策背后都隐藏着复杂的市场运作、跨国供应链以及消费者行为变化。这些不确定性是特朗普的发帖无法控制的,也是市场真正的“对手”。
当网友刷屏特朗普的关税发帖,当媒体热炒“美国电影要加税”,实际上全球影视产业的投资方、供应商、演员、观众都在观察:政策能否落地?价格能否承受?市场会不会产生新的逃逸路径?政策的实际影响,远比社交媒体的口号更具张力和复杂性。
一方面,这是特朗普式的贸易干预秀,借由关税展示保护主义肌肉;另一方面,这也提醒全球市场,美国的贸易政策随时可能掀起波澜,每一次发帖都可能改变投资与生产布局。电影能否继续在海外拍摄,家具能否继续进口,美国消费者又是否愿意为“民族自豪感”买单,都是悬而未决的变数。
在特朗普的关税世界里,社交媒体就是法令,推文就是政策,但现实经济像潮水一样,不会因为一条发帖而停息。电影、家具、药品、卡车,每一项政策都在测试市场、消费者和法律的耐心。美国想要“再一次拥有”电影,想要家具回流,想要制造业复兴,这条路比发帖复杂得多,也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
美国的社交媒体政策秀,正在现实中与法律、市场、消费者拉锯。关税的威力不仅仅在税率上,更在心理、预期和行为上蔓延。特朗普的推文引发关注,全球产业链正在评估应对,而最终受影响的,还是市场和普通民众。政策可以高调宣布,现实却不会因推文而立即屈服。
来源:陆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