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头条上那个新闻,看得我五味杂陈。杭州的杨先生,9小时的路,开了21小时;深圳的安先生,7小时的路,也开了21小时。这已经不是开车了,这简直是把高速路当成了“第二个家”,进行了一场长达一天一夜的“沉浸式露营”。
“还是低估了十一堵车的程度!”
这句话,估计是今年国庆长假,无数“在路上”的朋友,发自肺腑的呐喊。
头条上那个新闻,看得我五味杂陈。杭州的杨先生,9小时的路,开了21小时;深圳的安先生,7小时的路,也开了21小时。这已经不是开车了,这简直是把高速路当成了“第二个家”,进行了一场长达一天一夜的“沉浸式露营”。
你是不是也感同身受?是不是也曾在某个节假日,被堵在望不到头的车流里,看着导航上一片深红,心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说实话,每年都这样,我们好像都习惯了。但今年,我突然想从另一个角度聊聊这事。
我们总说,要“快”,要“效率”,要“赢在起跑线”。我们习惯了用时间来衡量一切的价值。9小时的路,你开了12小时,叫“预留了时间”;你开了21小时,就叫“被堵惨了”。我们的人生,好像也被设定了无数个“9小时”的标准:30岁前要成家立业,35岁前要财富自由,40岁前要功成名就……
一旦没赶上,我们就会焦虑,就会觉得自己“堵车”了,被别人远远甩在了后面。
可你有没有想过,这21个小时的“堵车”,除了抱怨,还能带给我们什么?
我想,它至少给了我们三样东西:
第一,它给了我们一个“暂停键”。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有多久没有完完全全地“停下来”了?手机不敢离手,工作不敢放下,生怕一转身就跟不上世界。但堵车不一样,你动不了,只能待着。这21个小时,你被迫从高速运转的陀螺,变成了一颗静止的石子。你可以放下焦虑,看看窗外,哪怕只是看看旁边车里的陌生人,听听广播里的老歌,或者干脆什么都不想,发发呆。这个“暂停”,是生活强制给你的喘息机会。
第二,它给了我们一个“重新校准”的机会。杨先生和安先生,他们出发时,心里想的肯定是“快点到家”。但21个小时后,当他们终于推开家门,看到家人的那一刻,那种疲惫后的幸福感,是不是比平时9小时到家要浓烈得多?这漫长的等待,像是一个过滤器,过滤掉了所有浮躁,只剩下“回家”这个最纯粹、最温暖的内核。它让我们重新思考:我们这么拼命地“赶路”,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那个“9小时”的数字,还是为了终点那个温暖的拥抱?
第三,它让我们懂得了“接纳”的智慧。堵在路上,你骂也好,气也罢,车流就是不动。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接纳这个事实,然后想办法在里面找到一点舒适。这像极了我们的人生。很多时候,我们遇到的困境,就像一场无法避免的“大堵车”。你焦虑、抱怨,除了消耗自己,毫无用处。真正的强者,不是从不“堵车”,而是在“堵车”时,能稳住心态,放平心情,甚至还能哼个小曲,欣赏一下“堵车”独有的风景。
所以,朋友,如果你此刻也正堵在路上,或者正处在人生的“堵车”阶段,别太焦虑。
人生不是一场百米冲刺,非要比谁先到终点。它更像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自驾游。有人喜欢走高速,追求速度与激情;有人就爱逛国道,享受沿途的风景。没有对错,只有选择。
那21个小时,不是你被浪费的时间,而是你人生旅途上一段独一无二的“慢镜头”。它让你看清了方向,也让你感受到了温度。
慢慢来,其实是一种最快的智慧。因为当你不再执着于“快”,你才能真正享受到“在路上”的每一分、每一秒。
愿我们都能在人生的“高速路”上,跑得快,也懂得在“堵车”时,欣赏风景。毕竟,最好的风景,永远在慢慢来的路上。
来源:日月昇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