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学历史:梅宝玑|武昌起义工程营发难 因他一句“谎言”促成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0 18:58 1

摘要:八月十八日(公历10月9日)上午,革命党人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赶制炸弹。革命党人刘公的弟弟刘同,在与孙武谈完话后,便站在一旁观看孙武拌火药、装炸弹,口中还叼着香烟。不慎间,火星溅落在炸药上,一声巨响后黑烟弥漫,孙武的手和脸被烧伤,血肉模糊。在场众人急忙将孙武送往

《绮情楼杂记》之《辛亥起义遗事》记载:“辛亥八月十九日,武昌起义,人皆知为工程营熊秉坤放第一枪,然促成工程营起义,实为党人梅宝玑。”

梅宝玑(1881—1946),字镜垣,祖籍湖北黄梅县新开镇柴子湖村。武昌起义时,梅宝玑任共进会文书、会计,同时兼任起义指挥部政治筹备员。

八月十八日(公历10月9日)上午,革命党人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赶制炸弹。革命党人刘公的弟弟刘同,在与孙武谈完话后,便站在一旁观看孙武拌火药、装炸弹,口中还叼着香烟。不慎间,火星溅落在炸药上,一声巨响后黑烟弥漫,孙武的手和脸被烧伤,血肉模糊。在场众人急忙将孙武送往附近的同仁医院抢救,其余同志则迅速撤离,并第一时间向起义总指挥部告急。俄国巡捕闻声赶来,不仅搜走了革命党人筹备起义所用的文告、旗帜、印信、钞票及宣传品,还抓捕了刘同等人。俄国人当即致电湖广总督瑞澂,刘同当时年仅十四五岁,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将自己所知的秘密机关地址及重要革命党人姓名全盘供出。

彼时,梅宝玑也在现场,面部亦受了轻伤。当晚,他渡过长江抵达武昌,躲藏在阅马厂谘议局秘书长石山俨家中。

当时,瑞澂手下有两派意见:一派以师爷张梅生为代表,认为应即刻调集军队,将相关人员斩草除根;另一派以汉阳知府陈树屏为代表,提出涉案军中官兵众多,若真要一网打尽,极易引发兵变。瑞澂反复权衡后,为避免事态扩大,仅将最初抓获的32人中的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人斩首,未再继续大规模搜捕。

10月10日清晨,梅宝玑来到工程营门口,坐在一个烤红薯的摊贩旁,等候工程营士兵出来。他用秘密信号反复试探,几经尝试,才找到一名革命同志。随后,他将武汉革命机关被查抄、彭楚藩等三位烈士遇难的情况告知对方。

那人听后大为震惊,急忙询问革命党人名册是否被搜走。梅宝玑为激发同志们的斗志,故意谎称名册已在宝善里被搜走,还说道:“武昌城门已经关闭,瑞澂要按名册逐个抓捕。营中各位同志若不赶紧想办法,迟早会像瓮中之鳖一样,被轻易擒获。”

梅宝玑这番“谎言”,犹如一剂猛药,瞬间点燃了工程营士兵的革命热情。那位士兵回去后迅速通知其他同志,众人意识到已无退路,唯有起义才可能求得一线生机。1911年10月10日晚,湖北新军工程第八营正目熊秉坤,率先在工程营发动起义。他带领士兵击毙了阻挠起义的军官陶启胜,随后冲出营房——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就此打响。

正是梅宝玑“谎言”制造的紧张氛围,让起义得到了众多士兵的响应,大家纷纷加入起义队伍。起义军迅速占领楚望台军械库,获取了大量武器弹药;在猛烈攻势下,湖广总督瑞澂仓皇出逃,起义军顺利攻占湖广总督署。

此后,起义军迅速控制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及上海相继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彻底土崩瓦解。

《绮情楼杂记》记载:“工程营之所以率先发难,杀官夺械,就是这个信息带来的恐惧,而为了保命冒险一搏,没想到一击而中,267年的大清江山因此易手。”

《中外历史纲要》提及:“起义爆发时,革命党人的主要领导人均不在国内”,这一表述点明了起义的偶然性。

而梅宝玑的“谎言”,恰在关键时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注:1. 武昌起义实为“民族危机加深、阶级矛盾激化、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等因素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此处“偶然性”仅指起义提前爆发,并非起义本身具有偶然性——革命的发生是历史必然。

2. 熊秉坤因是起义的组织领导者、革命党核心代表,被广泛认定为武昌起义“第一枪”的标志性人物;而程定国(又名程正瀛),是史料记载中实际打出第一枪的士兵。两种说法源于“领导责任”与“具体行为”的不同视角,均为历史研究中认可的表述。

3. 武昌起义时,熊秉坤的职务为新军工程第八营正目,这一职位在清末新军编制中,相当于现代军队的班长。

来源:青梧向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