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中“活菩萨”魏特琳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01 19:21 1

摘要:魏特琳(1886-1941),中译全名明妮·魏特琳,中文名华群,美国人。1886 年9月27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西科尔小镇。6岁时,其母亲因病突然去世,使她过早地承担起家务。尽管这样,她还是通过一边做工一边读书的方式,读完了中学。17岁时正式皈依基督教,成了

魏特琳(1886-1941),中译全名明妮·魏特琳,中文名华群,美国人。1886 年9月27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西科尔小镇。6岁时,其母亲因病突然去世,使她过早地承担起家务。尽管这样,她还是通过一边做工一边读书的方式,读完了中学。17岁时正式皈依基督教,成了一名心中装满爱的基督徒。

1903年,从西科尔镇的高中学校毕业,入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读书,1907年毕业。后又入香槟城的伊利诺伊大学攻读教育学,1912年毕业。毕业后,即被美国联合基督教传教士圣公会派遣至中国合肥市三育女中传播基督福音。到中国后,取中国名华群,并很快担任校长。1919年10月,魏特琳应聘到金陵女子大学任教育系主任。1928年,金女大首届毕业生吴贻芳从美国留学归国,被聘任为金女大校长。魏特琳任教务长兼教育系主任,成为吴贻芳校长最重要的助手与最知心的朋友,两人建立起亲密的友谊。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8月15日,日军飞机首次轰炸南京。美国驻华使馆通知在南京的美籍妇女与儿童,应当尽快撤离南京。但魏特琳认为,自己不能离开南京,她说:“我觉得我在金女大18年的经历,以及与邻居14年的交往经验,使我能够担负起一些责任,这也是我的使命,就像在危险之中的男人们不应弃船而去,女人也不应丢弃她们的孩子一样。”魏特琳不仅决定不离开南京,而且致信美国驻华大使馆官员佩克,建议在南京设立一个安全区域。佩克收到魏特琳的信后,立即报告了约翰逊大使,并回信告知,“如果设立这样的中心,大使馆是欢迎的,并打算代为向日军当局转达”。

为了及早为难民进入校园避难做好准备,魏特琳首先着手调查将要来校避难的妇女、儿童人数。她曾与学校教师罗小姐一同去附近拜访一位传教士,共同就这一问题进行估算。11月19日,她与吴贻芳校长商讨组织了一个紧急委员会,以便在危险的时候为邻里们服务,并尽可能保护学校财产。11月20日,魏特琳又与留校人员程瑞芳、陈斐然组成“金女大驻校维持委员会”,魏特琳任委员会主任。29日,在吴贻芳校长离开南京去武汉前夕,魏特琳参加了金女大紧急委员会召开的会议,讨论了许多有关安置难民的具体问题。此时,魏特琳对可能到金女大来避难的难民人数已有了初步的估计。她在日记中写道:“我完成了对我们能够接收的难民人数的估计,人数为2750,而当时准备了共8所房子分配给难民,平均每人有16平方英尺的空间。”“这个数字是我们尽努力后所能应付的。”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个数字并不准确。她说:“在我们6所建筑里的难民人数实际上超过了10000人。”12月8日晚上,金女大迎来了第一批女难民,其中大部分来自南门附近和城南少部分来自苏南。学校把当地的难民安置在宿舍里,把从无锡等城市来的难民安置在中央楼。魏特琳允许本地的家庭住在邻里之家,但很快那里就住满了。由于过度劳累,她在日记中写道:“今晚我看起来像60岁,感觉上像是80岁。”

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金女大收容的难民人数因此而迅速不断上升,甚至人满为患。16日,校园难民人数增至4000多人。17日,除了原有的4000多难民外,又来了4000多难民,食物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人群不断涌入,使魏特琳简直无法应付,由于缺乏住宿条件,没有足够的力量来管理,她只好与金陵大学联系,亲自护送了400名妇女到金陵大学避难。至21日,金女大收容的难民已接近1万人。当时日本兵把到金女大强奸妇女的勾当称为“摸彩”。白天,由于有魏特琳在学校大门把守,日本兵要进来施暴并不容易,于是这些日兵“乃改变方法,晚间越墙进去摸人。

在南京的日军

魏特琳在12月17日的日记中详细记录了日军在金女大的暴行。这一天,日军举行了“入城式”。吃晚饭时,中央楼的一个男孩跑来说,有许多日本兵正向宿舍楼走去。魏特琳立即和李先生前去阻止,见两个日本兵在推中央楼的正门。一个日本兵要钥匙,魏特琳说没有,另一个日本兵说这里有中国兵,魏特琳说没有士兵,李先生也这样说。日本兵打了魏特琳一记耳光,并狠狠殴打李先生。事后,魏特琳才发现中了日本人的计,原来他们把负责人困在前门,派三四个士兵假装去搜查中国兵,而其他人则乘机从后门闯进楼里轮奸3名妇女,抢走12名姑娘。魏特琳还为难民们筹措粮食,发放饭食和救济金,管理难民所的秩序和卫生等繁重事务,成为难民的父母和保护神。国民政府曾秘密地给魏特琳颁发了一枚“襟绶采玉勋章”。由于当时魏特琳还在日军统治下的南京,因此这枚勋章是通过美国大使馆成员秘密带到南京的。1939年2月2日,魏特琳前往美国大使馆秘密领取。

襟绶采玉勋章

1940年春,魏特琳病倒了,她得了抑郁症,变得整天忧郁而不能自制。虽然她在保护妇女和儿童方面留下了无可比拟的记录,并从侵略者的屠刀下救出了许多人,但她还在想着那些没能被她救出的人。她也为战争的延长深感忧虑。为了能尽快治好魏特琳的病,联合基督教传教士公会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医生伍德先生取得了联系,决定将魏特琳送到伍德医生所在的爱荷华州立大学所属的心理疗养院治疗。5月19日,魏特琳一行乘坐“亚洲皇后号”从上海出发,离开了她工作了20余年的中国。

魏特琳在生病期间,还经常对身边的人说“倘余有第二生命,仍愿为华人服务。”但在潜意识里,她总认为自己给别人带来的负担太重,她也认为自己病愈的希望很小,因此,她总是想自杀,以此来减轻别人的负担。

1941年5月14日,当魏特琳一个人在联合基督教传教士办公室里时,她突然想到自杀,于是立即仓促地草拟了一份遗书:“我在中国的传教失败了……与其受精神错乱之苦,不如一死为快。”然后,她打开了厨房里的煤气开关自杀……被南京难民称为“活菩萨”的魏特琳女士就这样与世长辞,终年55岁。

5月18日,美国密歇根州雪柏得镇的城郊,联合基督教传教士公会和金女大美国校董会为魏特琳女士联合举行了庄严肃穆的葬礼,金女大校友代表纽夫人乘坐飞机从马萨诸塞州赶往密歇根州参加了告别仪式。在其长方形的墓碑正面,雕刻着金女大校舍的剖面图,人字形屋顶内,用苍劲的隶书竖刻着四个中国汉字一金陵永生。国民政府于1941年6月10日正式颁布国民政府令,以褒扬魏特琳。

2002年12月,在原金陵女大校园内塑造了一尊魏特琳铜像,让南京难民的保护神魏特琳重回故里。魏特琳去世后,其中文版50余万字的《魏特琳日记》,于2000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它是一部反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真相的第一手原始资料。是魏特琳在日机空袭间隙或是经过一天繁忙工作后于夜晚抽空写的。从1937年8月12日开始至1940年4月,她几乎每天都坚持写日记,并每月定期将其邮寄给美国好友,以便她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时事及日军在南京以至在中国的暴行。当时在美国的好友认为她的日记很有价值,于是将它寄给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的《同学》(The Classmate )上发表。

20世纪80年代中期,魏特琳日记原稿被发现,后被整理并予以出版。魏特琳作为南京大屠杀的重要见证人,她在日记中这样评价日军占领南京及其在南京所犯下的大屠杀罪行:“从军事角度而言,占领南京也许会被认为是日军的一个胜利,但从道义方面而言,这是失败,是日本民族的耻辱。”

金陵永生碑

来源:天有余而补不足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