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轼的诗句道尽了庐山云雾的奇幻与神秘。一年近200天的云遮雾绕,在为山水增添诗意的同时,也给守山的民警带来了四季考题。春雾如梦,救援的脚步穿梭于朦胧山径;夏雾如滴,疏导的身影伫立在盘山险道;秋雾如醉,劝导的言语化解喧嚣纠纷;冬雾如玉,细致的服务温暖凛冽清晨。
□本报记者 曾芳洲 万泉君 通讯员 陈云啸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的诗句道尽了庐山云雾的奇幻与神秘。一年近200天的云遮雾绕,在为山水增添诗意的同时,也给守山的民警带来了四季考题。春雾如梦,救援的脚步穿梭于朦胧山径;夏雾如滴,疏导的身影伫立在盘山险道;秋雾如醉,劝导的言语化解喧嚣纠纷;冬雾如玉,细致的服务温暖凛冽清晨。
江西省庐山市公安局云中派出所从1958年建所至今,67载春秋,煤油灯换成了应急手电,巡逻防控添加了无人机支援,可那份在云雾中的守护从未变过。被称为“云中警”的他们身在云雾深处,心守人间烟火,踩着四季的雾,把平安融入春花、夏风、秋叶、冬雪里,让每一位来庐山的群众,都能安心收下“庐山天下悠”的美景。
春雾漫山 呵护安然
△民警向游客征求意见建议。
“警察同志,汉阳峰这边雾太大,我冻得走不动了……”今年3月5日14时许,大学生小李带着哭腔拨打了报警电话。彼时,庐山的春雾正浓,春雨把青石阶润得发亮,能见度不足10米,路边的杜鹃花在雾里忽隐忽现,把本就蜿蜒的山径藏得更深。
“带急救包、保温毯,立刻启动‘双联动’机制。”民警徐文庐抓起装备就往山上冲。他心里清楚,庐山的春雾最“欺人”,再晚一会儿,被困学生可能会失温。
“双联动”机制是云中派出所针对雾天救援摸索出的经验:山上,由民警带队,联合消防队员、景区管理员、本地居民组成“搜救队”;山下,管辖汉阳峰另一侧山体的派出所同步开展救援。
手电光在雾里只能劈开一道细缝,徐文庐每走几步就扯着嗓子喊:“有人吗?我们是警察!”山风裹着雾往衣领里钻,喊声落下去,只有松叶上的水珠“嗒嗒”往下掉,成了雾里唯一的回应。他的鞋早就被露水打湿,裤脚沾满泥点,可手里的手电始终开着——那是给迷路者的“信号”。
18时15分,当手电光扫过一处被藤蔓覆盖的陡坡时,终于听见微弱的“在这里”。徐文庐扒开藤蔓爬过去,看见小李缩在岩石下,嘴唇冻得发紫。“别怕,先裹上保温毯。”他蹲下身,把折叠的保温毯展开裹在小李身上,又掏出葡萄糖水,拧开瓶盖:“慢慢喝,我们扶着你走。”2小时后,小李在搀扶下走出深山。
这样的救援,徐文庐每年要经历十几次。他的急救包里,永远装着三样“雾天必备”:加厚保温毯、防滑粉、手绘景区地图。地图上用红笔标着23处“雾天易迷路点”,那是他和同事们用8年的时间,踩着山路一点点绘制出来的。
春雾不仅藏着险,还裹着庐山的“金叶子”——云雾茶。每年4月,茶园里的嫩芽冒头,茶农天还没亮就上山采茶,民警的巡逻时间也跟着提前了。“采茶的时候,一抬头看见警车闪着警灯开过来,心里就很踏实。”茶农张先生说。
民警闵雪洋是茶园的“常客”,他的口袋里揣着个小本子,里面密密麻麻记着哪家的茶棚需要加固、哪家的电路有隐患……今年4月16日,有茶农报警说“有人偷茶”,闵雪洋赶到现场才知道,被指认的“小偷”王某是本地村民,长期在外务工,不知道自家茶园已被规划进景区。
“都是庐山人,有话坐下来慢慢说。”闵雪洋把双方请到茶园旁的茶亭,泡上一杯云雾茶。茶过“三巡”,王某搞懂了景区规划,茶农也体谅了王某的不知情,最后双方握手言和。“这茶亭现在成了‘调解点’,雾天里喝杯热茶,啥矛盾都能化解。”闵雪洋笑着说。
春日的如琴湖边,还有一道别样的风景——女子巡逻队。6名女警身着藏蓝色警服,腰间的装备随着脚步轻响,她们的口袋里总装着创可贴、儿童贴纸和景区地图。队长胡菲最懂游客的急:看到老人登山,会主动帮着调整登山杖;遇到孩子哭闹,掏出儿童贴纸就能哄笑;有人问“花径公园怎么走”,她能准确说出“走300米左拐,过了石桥就是”。
今年4月的一个周末,花径公园里有个5岁的男孩跟父母走散了,哭着坐在路边。胡菲蹲下来,掏出小熊贴纸递给孩子:“小朋友,我们一起找爸爸妈妈好不好?”她一边哄着孩子,一边用对讲机联系同事,还让景区广播循环播放寻人启事。5分钟后,孩子的父母匆匆赶来,妈妈抱着孩子哭着说:“多亏了你们,雾这么大,我们都快急疯了。”胡菲笑着说:“孩子安全就好。”夏雾穿林 守得清凉
△民警对游客进行反诈宣传。
六月峰峦叠翠流,飞泉破暑韵长悠。盛夏的庐山是天然的“凉宫”,林海把城里的暑气挡在山外,飞瀑溅起的水雾能润透整个山谷。可这清凉里,藏着民警的“忙”——游客多了,索道口、观光车站、夜市里,处处都要守好。
7月的一天,一场突如其来的雷阵雨导致索道暂停运营,大雾弥漫,许多游客准备下山。综合指挥室的大屏上,索道上站的验票口挤满了人,游客像潮水般往里涌。“索道上站人流超容,附近巡逻警力赶紧疏导!”副所长杨井对着对讲机喊道。
3分钟后,民警代旭东、谭一品带着扩音器和警戒带赶到了。代旭东举着扩音器,声音带着几分沙哑:“大家别挤,排好队,很快就能上索道。”他和谭一品一起用长凳在验票口摆成“S”形通道。经过半小时疏导,索道恢复运营,队伍也顺畅了。
“每天早8点碰个头,数据一汇总,就知道哪儿得加人。”所长陈椿胺说。夏季是庐山的旅游旺季,每天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所里实行“数据调度”:售票数、观光车的人流量、索道的运力,这些数据每天早上都会汇总,哪个景点可能拥挤、哪个路段需要巡逻,一目了然。
高空监控和无人机成了民警的“千里眼”。每天客流高峰期,无人机都会在如琴湖、三叠泉等热门景点上空巡逻,一旦发现拥堵情况,指挥室就会调派警力去疏导。“以前靠腿跑,一天下来能走3万步,现在有了无人机,效率高多了。”民警李伟说。
夏夜的牯岭街最是热闹,屋檐下的灯亮起来,晚风裹着美食的香气漫过来,游客的笑声能飘出老远。可这热闹里,也容易产生小摩擦。8月的一天晚上,李伟的对讲机响了:“夜市烧烤店有人吵架,赶紧去看看。”
李伟赶到时,看见两名游客正围着店主争执,双方剑拔弩张。“别激动,有话慢慢说。”李伟走过去,先把双方分开。原来,双方是因为烤串数量的问题引发矛盾,最后李伟发现是游客把烤串放在旁边的桌子上忘了拿。“不好意思,是我们搞错了。”游客赶紧道歉。店主也笑着说:“没事,误会解开就好。”
这样的调解,夏夜常有。云中派出所把牯岭街分成3个巡逻区:中心区人最多,民警定点值守;过渡区相对宽松,民警来回巡逻;辐射区客流少,注重流动支援。今年夏天,景区夜间的矛盾纠纷发生率同比下降了38%,大部分纠纷都在民警的劝说下化解了。
今年6月,移民事务服务中心在牯岭街落户,民警李春成了这里的“涉外服务员”,他的口袋里总装着中英文对照的《景区安全指南》。7月的一天清晨,美国游客杰克急匆匆来到服务中心,手忙脚乱地比划着,额头上全是汗。李春递过一杯水,用英语问他怎么了。原来,杰克在三叠泉游玩时丢了护照,马上就要回国了,急得团团转。
李春一边安抚杰克,一边记录下他丢失护照的时间、地点,然后立刻联系巡逻民警。“我们会帮你找,你先在这儿等消息。”李春用英语说。1个小时后,巡逻民警在三叠泉的观景台旁找到了护照。当护照递到杰克手里时,他竖起大拇指,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真棒!”
暑期境外游客多,李春还会定期去酒店民宿,手把手教前台工作人员做涉外住宿登记,“我们多跑几步,游客来了就能少点焦急。”李春笑着说道。秋雾染枫 化解千结
△民警给游客指路。
红叶满庭人倚槛,一池寒水动秋山。秋光一染,庐山就换了衣裳,枫叶从山脚往上红,一层叠着一层,云雾飘过,红影就在峰间流动。中秋、国庆“双节”一到,游客踩着红叶进山,云中派出所“枫警”守护模式开启了。
“上午10点半,芦林观光车站捡到一个黑色背包,谁丢了联系我。”去年10月2日,“云中枫警”微信群里,观光车驾驶人程师傅发了条消息并附上一张照片。值班民警饶泽农看到信息后,立刻打开景区视频监控,调看芦林观光车站的画面——秋雾里的监控不算清晰,但能看到失主黄先生背着包上了车。
“黄先生应该还在景区里,你们帮忙留意一下。”饶泽农在微信群里留言,同时联系了在花径公园、如琴湖巡逻的同事。15分钟后,巡逻民警回复:“黄先生在花径公园找背包,我们已经联系上他了。”
当饶泽农把背包送到黄先生手里时,他激动地拍了拍饶泽农的肩:“你们这速度也太快了!我还以为找不回来了呢。”饶泽农笑着说:“这是‘云中枫警’的功劳,大家都是守山人。”
“云中枫警”是云中派出所去年创建的群防群治品牌,核心是“1+1+7+N”体系:1个微信群连起400多名景区工作人员、商户、民宿老板和本地居民;1个工作站守在橄榄社区,方便群众办事;7支服务队跑遍庐山的角角落落;N个服务点设置在山道旁,每个点都贴着民警的联系卡。
“以前游客有事儿,得跑老远找派出所,现在在服务点就能联系上民警。”住在橄榄社区的蔡先生感慨道。工作站的墙上,挂着一张景区地图,上面标着现有的51个服务点,旁边的纸板墙贴满了游客的感谢便签:“谢谢民警帮我找到手机”“多亏了巡逻队,我才能顺利下山”……
秋雾里的纠纷,往往藏着“沟通不畅”的疙瘩。2023年10月,小天池停车场里,“夕阳红”旅游团的20多位老人和几位聋哑游客因为排队候车起了争执,双方沟通困难,误会越积越深。
民警汪伟东巡逻经过时,看到双方僵在原地,赶紧走过去,把大家请到派出所的“云闪调”调解室。副所长杨井听说后,赶紧拿着纸笔跑过来,先写给聋哑游客:“别生气,咱们慢慢说,把事情讲清楚。”然后,杨井蹲在老人身边,听他们的诉求。“我们排了半小时队,他们突然就插到前面了,这哪儿能行?”一位老人激动地说。杨井一边点头,一边把老人的话写在纸上,拿给聋哑游客看。聋哑游客看后,急忙比划着解释:“我们没加塞,只是没看清队伍。”
纸上的字写了又改,手势比了又比,秋日的阳光透过调解室的窗户,把纸上的“误会”二字照得暖暖的。3个小时后,双方互相理解了对方,笑着握了手。聋哑游客临走时,还特意给民警比了个“谢谢”的手势,老人们拉着杨井的手说:“你们这调解,比秋日的太阳还暖心。”
“‘云闪调’讲究的就是‘快’和‘暖’。”杨井说,为了让纠纷尽快化解,派出所把辖区分成13个警格,民警跟着网格员一起转,商铺老板、民宿主人都是“千里眼”,看到争执、纠纷,赶紧在微信群里说一声,民警几分钟就能赶到。
遇到复杂纠纷,民警还会请景区管理处、市场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一起联调。今年3月,山上的两家民宿因为抢客人闹得不可开交。民警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工作人员上门调解,不仅劝和了双方,还帮他们制定了“错峰接客”的方案。“这调解太实在了,比秋日的收成还让人开心。”民宿老板笑着说。
冬雾裹雪 情暖人心
△民警开展巡逻防控。
朝日照积雪,庐山如白云。冬雪一落,庐山便成了素白之境。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来,踏雪寻景、摄影赋诗,云海雪岭间人影渐密,欢声不绝。可这美景里,藏着最险的考验——积雪覆盖下的石阶又滑又陡,冬雾裹着寒风,把人冻得直打哆嗦。
云中派出所的民警却把冬雪当成了“练兵场”。每年冬天,他们都会提前准备好铁锹、草垫、防滑链,还会在陡坡、观景台旁设置警示标志。“只要游客能平安赏雪,我们辛苦点没关系。”民警李栋说。
今年2月,庐山突降大雪。凌晨5点,李栋的对讲机突然响了:“有游客在豆叶坪附近迷路了,说自己体温有点低……”李栋立刻从床上爬起来,穿上警服,拿上手电、防滑链、保温毯就往山里赶。雪雾里的山路覆着一层冰,他每走一步都要抓着旁边的灌木,好几次脚下打滑,膝盖磕在石头上,疼得直咧嘴。手电光在雪雾里摇摇晃晃,照过挂着冰晶的枝丫,耳边只有风吹过松林的声音。3个小时后,当李栋的手电光扫过一处岩石下时,听见回应。他看到游客王先生蜷缩在岩石下,身上裹着薄薄的外套,嘴唇冻得发紫。李栋赶紧把保温毯裹在王先生身上,又掏出热水壶,倒了杯温水递过去。
“我本来想拍雪景,没想到雾太大,走着走着就迷路了。”王先生喝了几口水,缓过劲来说。李栋蹲下身,把王先生的胳膊搭在自己肩上,慢慢扶他站起来。下山的路上,王先生趴在李栋的背上,能感觉到他急促的呼吸,还有一步一步踩在雪地上的“咯吱”声。“你们的工作太辛苦了,这么冷的天还上山来救我。”王先生感动地说。
2014年2月,庐山积雪深达40厘米,为了保障群众安全和道路畅通,时任庐山公安局政委的柯善梅连续多日坚守岗位,带队铲雪除冰,终因劳累过度突发心脏病,把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那个凛冬。现在,他的精神一直在云中派出所传承,每一名来到所里的民警都要学习他的先进事迹。
“党员跟我上!”今年2月的一天,所长陈椿胺的一声喊,把党日活动开在了牯岭街的雪地里。党员民警扛着铁锹、抱着草垫,往最滑的陡坡赶。
“去年有位老人在这条道上摔过,得把草垫铺厚点。”李伟蹲下身,把草垫一块一块铺在石阶上,像给雪路盖了层毯子。他的手套早就被雪打湿,手指冻得通红,可还是坚持把整条道铺完。到上午10点,他们清理了5公里山路,铺了200多块草垫,还在危险路段设置了“小心地滑”的警示标志。
如琴湖边的巡逻路上,民警代旭东的“移动服务站”背包总被游客围着。背包里,热水、暖宝宝、冻伤膏、充电宝——这是他根据柯善梅当年的“雪地急救包”改良的。“老政委当年就是用急救包帮了很多游客,我得把这个传统传下去。”代旭东说。
今年2月,有位境外游客在小天池观景台拍照时,手机没电了,又找不到住处,很是着急。代旭东看到后,从背包里拿出充电宝帮他充电,还给他递了杯热水,用英语跟他说:“别着急,充上电就能联系民宿了。”后来,游客顺利联系上了住处。
67载风雨守护,67载云路峥嵘,一代代“云中警”在云雾缭绕中,将平安融入庐山的四季轮回里。翻开派出所的荣誉册,自1958年建所以来,云中派出所先后荣获一级公安派出所、全国公安机关成绩突出集体、全国青少年维权岗等100余项荣誉,荣立集体二等功2次、三等功13次。
一抹穿梭于云雾中的“警察蓝”,连起了这座山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也连起了为民服务的初心与脚下最坚实的路。
来源:九江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