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份6元的鸡排,食客吃出的远不止味蕾满足,网友调侃这是“6元的食材,60元的情绪价值,600元的贴心服务”,恰是对他最生动的注解。
傍晚的江西景德镇街头,一辆炸鸡排的小摊前总蜿蜒着长队。
有人攥着手机计算等待时长,有人边聊天边盼着那股焦香,哪怕要等三个小时,食客们也心甘情愿。
这摊的主人,是最近火遍网络的“鸡排哥”李俊永,如今他还有个新身份:景德镇文旅推介官。
鸡排哥的火,其实不是流量的偶然。他的小摊上,飘着的不只是鸡排香,还有让人会心一笑的烟火气。
炸制时金句频出是他的招牌:“鸡排免费,塑料袋6块!要是袋子被风吹走,我可不承认收过钱”,玩笑里带着市井的鲜活。
面对犹豫的顾客,一句“别亏待自己的肚子”又像朋友唠嗑,戳中了现代人藏在忙碌里的委屈。
一份6元的鸡排,食客吃出的远不止味蕾满足,网友调侃这是“6元的食材,60元的情绪价值,600元的贴心服务”,恰是对他最生动的注解。
更难得的是他骨子里的较真:油温必须控制在精准范围,炸制时间多一秒少一秒都不行,偶尔鸡排炸过火,他会对着排队的人自责;哪怕队伍排到街角,他也绝不敷衍,坦言“炸不到位,我没法原谅自己”。
这份对细节的执着,让“好吃”成了最硬的口碑。
他的原则里,还藏着一份柔软的偏爱。每天下午四点半,小摊准时收摊,李俊永会推着车子赶往景德镇第五中学门口——这里是他的“VIP专场”,卖给学生的鸡排比散户便宜1元,他总说“孩子们读书累,能省一点是一点”。
面对暴涨的人气,他更是保持着难得的清醒。拒绝连锁加盟的邀约,不跟风直播带货,只守着小小的摊位,专注服务学生和本地食客。
“我开摊不是为了做多大的生意,是为了对得起每天来等我的人”,这份“小摊初心”,比流量更动人。
其实,像鸡排哥这样靠真诚与专注“出圈”的普通人,这些年并不少见。临沂“拉面哥”坚持3元一碗面,十几年不涨价,让实惠暖了街坊的心;合肥“盒饭姐”10元一份盒饭管饱,菜不够还能添,用实在留住了回头客。
他们没什么惊天动地的本事,只是把“卖东西”这件小事,做成了“暖人心”的事——听懂顾客的需求,守住服务的温度,自然能赢得源源不断的认可。
这份“把小事做透”的执着,在不同领域也都闪耀着光芒。
90后海归沈燕燕,放弃了写字楼的光鲜,回到乡村接手父母的丽江生态园,一头扎进养猪场,把现代理念融入农业,让乡土间长出了新希望。
11岁从海南来到上海的戚冰雪,为了跳好芭蕾,每天对着镜子加练两小时,磨破了舞鞋就换一双,最终成了上海芭蕾舞团首席,她说“好的角色不是演出来的,是活出来的”。
在内蒙古阿拉善的戈壁上,刘宏义守了30多年,顶着黄沙治沙,不仅让荒漠渐成绿洲,还为农牧民开辟了致富路,让嘎查集体经济从不足1万元壮大到320万元。
……
他们来自不同行业,却有着同样的特质:痴迷于自己的事,把热爱变成坚守,在看似平凡的领域里,活成了“专业”的样子。
这也就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其实就是大多数人能够乐此不疲、痴迷于具体工作。
古往今来,“兴也百姓苦,亡也百姓苦”的循环像一道魔咒。但真正的盛世,理应让普通人成为最幸福的群体。
他们不必为生计所迫放弃热爱,无需卷入“学而优则仕”的洪流,而是能凭兴趣做事,自由支配时间,享受物质成果与精神世界的双重精彩。
反观历史,宋徽宗若专注书法或许能成就更多艺术巅峰,南唐李煜若潜心文学未必不是千古词帝,明熹宗若投身木工可能成为一代巧匠,可错位的人生不仅让他们个人抱负难酬,更给时代留下深重灾难。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曾感慨:“如要做官,就不能做事;想做事,万不可做官。没有经过朝廷给予你一官职,就没有地位,没有人把重要的事给你做。”
在过去,“身份”往往比“能力”重要,没有体制内的头衔,哪怕有才华,也难有施展的空间。
这警示为政者,社会生态的健康与否,关键在于让“能做什么的人做什么,该做什么的人做什么!”
今天,鸡排哥的走红与被认可,恰恰印证了社会的进步。他只是个摆摊卖鸡排的普通人,却能凭借自己的本事成为文旅推介官。
前阵子还被城管“驱赶”,现在当地城管部门却专门成立2-4人的工作专班,帮他维持摊位秩序。官方对民间自发流量的尊重,无疑是对“实干者”有力支持。
如今的信息平权时代,体制内外的知识差异、技能鸿沟在缩小,“一流人才”不再只属于写字楼或机关单位,卖鸡排的、养猪的、治沙的、送外卖的等等,只要把事做好,就容易获得更多认可。
就像网友说的,看鸡排哥在文旅局的发言,条理清晰、格局开阔,比有些体制内官员更懂民生和文旅。
一些为政者则更需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使命,褪去“官本位”思维,像“鸡排哥”那样坚守初心,真正成为服务社会的“店小二”,把为人民服务当做自己真正的事业。
因为,鸡排哥那辆小小的车子,装着的不只是鸡排,不只是苟且偷生,还有一个普通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在有限的能力之下,给予这个世界最朴素也最深刻的温暖。
社会发展的理想图景中,就应该让每个类似“鸡排哥”的普通人都能这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凭本事获得尊重,靠热爱过得踏实。
当守拙成巧的劳动者不再被轻视,当“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成为常态,这样的社会,才是真正的理想之境。
愿每个平凡的坚守,都能成为推动进步的力量;每个认真生活的人,都能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解筱文:战略学者。主评时政、文化、商业、铁路。(zgmjply)
来源:解筱文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