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一些网络平台因内容审核不严而被追责,我认为这是非常必要且及时的举措。对于那些为了博取眼球、不惜编造谣言、恶意攻击、制造事端的内容,必须坚决打击;对于低俗、庸俗、媚俗的信息传播,也应依法整治,还网络空间一片清朗。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健康、有序、充满正
近期,一些网络平台因内容审核不严而被追责,我认为这是非常必要且及时的举措。对于那些为了博取眼球、不惜编造谣言、恶意攻击、制造事端的内容,必须坚决打击;对于低俗、庸俗、媚俗的信息传播,也应依法整治,还网络空间一片清朗。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健康、有序、充满正能量的环境中,这就需要平台、用户和监管部门共同努力。
在治理网络环境的过程中,我们也应当理性看待公众的情绪表达。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生活中有喜悦、有满足,自然也会有不满、有困惑、有压力。这些所谓的“负面情绪”,其实是人类情感的真实组成部分。现实生活中,工作上的挫折、生活中的困难、人际间的摩擦,都会引发人们一时的抱怨或牢骚。这种情绪的流露,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心理调节的一种方式。正如古人所言:“人生不如意者十常八九。”面对困境时有所表达,本是人之常情。
在过去,人们往往通过与亲友倾诉、同事交流来缓解内心的压力。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网络平台上分享自己的经历与感受。尤其是在遭遇不公待遇、问题长期得不到回应的情况下,不少人会通过社交媒体发声求助,这既是寻求解决的途径,也是一种情绪的释放。只要没有捏造事实、恶意诽谤,这样的表达应当被视为正常的社会反馈机制。
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个成熟的社会,不仅鼓励积极向上的声音,也要包容合理的批评与诉求。真正值得警惕的是那些刻意煽动对立、歪曲事实、挑拨仇恨以谋取流量的行为,这类行为损害公共利益,破坏社会信任,必须依法处理。但与此同时,不能将所有情绪化的表达都简单归类为“挑动对立”。如果对普通民众的合理诉求视而不见,反而加以压制,只会让矛盾积累,最终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因此,在加强网络治理的同时,更要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提升政府部门的响应速度和服务能力。倾听民声、回应关切,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怨气、化解矛盾。让人民群众在遇到问题时敢于说、愿意说、说了有人听、听了有回音,这才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应有的样子。同时,我们每个人也应增强媒介素养,理性发言,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生态,推动社会朝着更加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
来源:玲儿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