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滑稽界的宝藏师兄钱懿:出身世家,非遗传人,为何不及受重用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01 18:28 1

摘要:在上海滑稽圈,提起钱懿这个名字,老观众总会亲切地喊他“钱宝宝”——不是因为他资历浅,恰恰相反,这位顶着“滑稽世家后代”“小热昏第六代传人”头衔的演员,论根基、论入门时间,都比师弟潘前卫更占优势。可如今说起上海人民滑稽剧团的中坚力量,潘前卫的名字似乎更响亮。

“钱宝宝,再来段小热昏呀!”

在上海滑稽圈,提起钱懿这个名字,老观众总会亲切地喊他“钱宝宝”——不是因为他资历浅,恰恰相反,这位顶着“滑稽世家后代”“小热昏第六代传人”头衔的演员,论根基、论入门时间,都比师弟潘前卫更占优势。可如今说起上海人民滑稽剧团的中坚力量,潘前卫的名字似乎更响亮。

明明手握“王炸”开局,钱懿为何没能像师弟那样被推到台前?他在抖音直播里那句“离开滑稽界能过得更舒心”的感慨,又藏着多少行业里的无奈?

开局即巅峰:他的“滑稽家底”,同辈难比

钱懿的滑稽基因,是刻在骨子里的。

外公胡龙声是当年“大世界”响当当的滑稽老艺人,钱懿从小就泡在后台,听的是段子,看的是表演,刚会说话就跟着外公学念白。别的小孩在玩泥巴的时候,他已经能有模有样地模仿《珍珠塔》里的滑稽唱腔,家里的收音机里永远放着独脚戏录音,磁带都被他翻来覆去听得起了毛边。

这份家学渊源,让他一入行就自带“buff”。考进上海人民滑稽剧团后,他不仅得到姚慕双、周柏春等名家的指点,更接过了非遗“上海小热昏”的传承棒——这门用方言唱时事、插科打诨的传统艺术,到他这里已是第六代,光是熟记那些晦涩的曲调、老派的包袱,就花了他整整三年功夫。

更有意思的是他和潘前卫的“师兄弟”渊源。两人同时进剧团,又一起拿过滑稽新人奖,后来还成了王汝刚门下的弟子。虽说钱懿比潘前卫小两岁,但他先拜师入门,按规矩,潘前卫得规规矩矩喊他一声“师兄”。王汝刚当年更是对他寄予厚望,私下里把他比作“捂酒酿”:“底子扎实,火候到了自然香。”

那时没人会怀疑,这个出身世家、功底扎实的年轻人,迟早会成为滑稽界的顶梁柱。

分岔路口:从搭档到分流,差的不止是运气

钱懿和潘前卫的人生轨迹,最初是重合的——刚进剧团时,两人是黄金搭档,一起演《各地堂倌》这样的传统段子,一个机灵一个稳,台下掌声总能掀翻屋顶。可没过多久,一条“岔路”悄然出现。

因为身体原因,钱懿不得不和潘前卫拆伙,改搭资深演员陶德兴。这看似偶然的变动,或许成了两人发展的关键分水岭。潘前卫后来搭档的是更具知名度的前辈,跟着跑巡演、上电视,曝光度一路飙升;而钱懿和陶德兴的组合,更偏向传统独脚戏,演出多在小剧场,受众相对小众。

更重要的是,两人的“舞台人设”渐渐拉开了差距。潘前卫长于“现挂”(即兴包袱),反应快、接地气,能轻松接住观众的互动,很适合电视综艺和大型晚会的舞台,这恰恰契合了剧团改组后“贴近大众、扩大影响”的需求。

反观钱懿,他的优势在传统功底。唱“小热昏”时字正腔圆,演传统段子时身段讲究,可这些“慢功夫”在快节奏的娱乐市场里,反而成了“短板”。有观众说:“钱懿的戏得慢慢品,可现在谁还有耐心坐下来听完整段唱腔?”王汝刚那句“捂酒酿”的评价,后来竟成了遗憾——酒酿虽香,却没赶上最需要“开盖”的时机。

剧团改组时,资源自然更倾向于能快速“出效果”的演员。潘前卫凭借灵活的风格接下了更多综艺、影视剧资源,甚至成了剧团的对外名片;而钱懿则更多地承担起传统剧目传承的工作,在后台带徒弟、整理老段子,渐渐淡出了大众视野。

跨界与坚守:“不务正业”还是另有苦衷?

熟悉钱懿的人都知道,他是个“斜杠青年”——主持、收藏、玩乐队,样样都能来一手。

东视的主持人歌友会,他一期没落过,拿起话筒就能控场,比专职主持人还自然;他收藏的滑稽戏老海报、老唱片能摆满一整个房间,时不时拿出来办小型展览;甚至还组了个乐队,在小酒吧里弹唱,粉丝里既有滑稽戏观众,也有年轻的音乐爱好者。

有人说,正是这些“不务正业”分散了他的精力,让他没能在滑稽主业上深耕。可了解内情的同行却叹气:“他哪是不想深耕?是传统滑稽的舞台越来越小了。”这些年,滑稽戏市场不景气,传统段子没人看,年轻观众更爱刷短视频里的搞笑片段,像“小热昏”这样的非遗项目,连演出机会都少得可怜。

钱懿在抖音直播时,曾对着镜头吐露心声:“说真的,凭我的主持功底,去做婚庆、跑活动,赚的比现在多得多,也轻松得多。”可每次想放弃,外公当年的话就会冒出来:“滑稽是给人带来快乐的,只要还有人想听,就不能丢。”

如今他在抖音上开直播,一边唱“小热昏”,一边讲滑稽界的老故事,偶尔还教网友几句方言段子,慢慢积累了几万粉丝。有观众留言:“原来传统滑稽这么有意思!”这或许是他没想到的——当年没在大舞台上“红”起来的功底,反倒在小屏幕上找到了新土壤。

没被“重用”的真相:是遗憾,还是另一种坚守?

说到底,钱懿所谓的“没被重用”,更像是时代与行业选择的结果。

从行业角度看,剧团改组需要的是能快速适应市场、扩大影响力的“先锋兵”,潘前卫的风格恰好踩中了这个需求;而钱懿的传统功底,更适合做“守夜人”——守住那些快要被遗忘的老艺术,培养能接棒的后辈。就像有人说的:“潘前卫是让更多人知道滑稽戏,钱懿是让滑稽戏的根还在。”

从个人角度讲,他的“跨界”也并非真的分心,而是在为传统艺术找出口。主持时穿插滑稽段子,收藏时传播行业历史,直播时科普“小热昏”,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事,其实都在为滑稽戏“圈粉”。他自己也说:“能让年轻人多了解一点传统,就算没白忙。”

如今的钱懿,依然在剧团里带徒弟,教他们唱“小热昏”的调子,讲传统段子的门道;闲暇时开直播,和观众聊聊滑稽戏的过往与现在。他或许没有潘前卫那样的名气,却成了很多老观众心里的“宝藏”——毕竟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还愿意守着老手艺、慢慢“捂酒酿”的人,才最难得。

至于“没被重用”的遗憾,或许早已被另一种满足取代。就像他在直播里说的:“只要还有人愿意听我唱一段、讲一段,我就不算白干。”这份坚守,或许比“走红”更值得被记住。你觉得呢?

来源:奇妙圆月x9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