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庆回家车上,老婆靠着窗户打盹,头歪得脖子快拧成麻花;老妈坐前排反复调整座椅靠背,每隔5分钟就捶一次腰;斜后方的我盯着手机屏幕,手指机械地划着页面,眼神却越来越涣散。
国庆回家车上,老婆靠着窗户打盹,头歪得脖子快拧成麻花;老妈坐前排反复调整座椅靠背,每隔5分钟就捶一次腰;斜后方的我盯着手机屏幕,手指机械地划着页面,眼神却越来越涣散。
“明明没干活,就坐了3小时,怎么比搬一天砖还累?”下车时,每个人揉着肩膀的抱怨,戳中了无数人的共鸣。我们总以为“坐着=休息”,可逢年过节的归途坐车,却像一场“隐形体力活”;反观办公室8小时久坐,下班还能约着逛街,两者的差距到底藏在哪里?
一、身体姿势:办公室是“主动掌控”,坐车是“被动失控”
“坐着累不累,关键看肌肉是‘放松’还是‘紧绷’。”北京协和医院康复科主治医师李琦曾在科普中提到,同样是坐姿,主动调整和被动束缚,对身体的消耗天差地别。
办公室里,你可以自由调整坐姿:背靠在椅背上时,腰椎有支撑,肩颈肌肉能放松;打字累了会不自觉地伸个懒腰,脚能踩在地面上发力,甚至可以起身倒杯水、去趟厕所,每一次微小的动作,都是肌肉的“短暂休息”。
但坐车时,身体陷入了“被动失控”的困境:高铁二等座的靠背角度固定,腰部悬空,为了不让自己滑下去,腰腹肌肉得一直“暗暗发力”;膝盖弯曲角度超过90度,小腿肌肉持续紧绷,像被绑了根无形的橡皮筋;如果靠窗坐,想靠窗户打盹,颈椎会被迫保持“歪头”姿势,斜方肌就像举着一块5斤重的石头,半小时就会发酸。
这就是医学上的“静态肌肉负荷”——肌肉没有明显运动,却在持续收缩以维持姿势。就像你用手指捏着一支笔不动,10分钟觉得轻松,半小时后手指就会发麻;坐车时,全身有近20组肌肉在做这种“隐形发力”,3小时下来,消耗的能量不亚于快走1小时。
更关键的是,办公室的坐姿有“代偿空间”:肩膀酸了可以换个姿势,腰累了可以垫个靠枕;但坐车时,旁边挤着陌生人,腿伸不开,手没地方放,肌肉只能“硬扛”,这种“被迫坚持”会加速疲劳感的积累。
二、感官系统:办公室是“熟悉routine”,坐车是“持续作战”
你可能没意识到,身体的疲劳不仅来自肌肉,还来自感官系统的“超负荷工作”。
办公室的环境是“稳定且熟悉”的:电脑屏幕的亮度、空调的温度、同事说话的音量,都在你的“预期范围内”。视觉系统只需要聚焦在屏幕上,听觉系统习惯了键盘声和偶尔的交谈,前庭系统(负责平衡感知)更是“毫无压力”,大脑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处理陌生信息,相当于“后台只开了几个常用APP”。
但坐车时,感官系统就像被按下了“加速键”:窗外的树木、房屋飞速向后退,视觉系统需要不断调整焦距,才能避免“看晕”;发动机的轰鸣声、邻座的咳嗽声、广播里的到站提示,听觉系统得时刻“筛选有用信息”;如果遇到颠簸路段,前庭系统会频繁向大脑发送“身体在晃动”的信号,大脑需要快速协调肌肉,防止你摔倒——这就像后台同时开了十几个视频软件,电脑会发烫,大脑也会“过载”。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感官持续接收“不确定的刺激”时,大脑的“认知负荷”会显著增加。比如你在办公室写报告,思路清晰,时间过得很快;但坐车时,不知道下一秒会不会颠簸,不知道还有多久到站,这种“不确定性”会让大脑一直处于“警惕状态”,消耗大量心理能量。
难怪有人说“坐车时连玩手机都累”:平时躺着刷视频是放松,可坐车时,眼睛要盯着晃动的屏幕,大脑要处理视频内容,还要兼顾车身的颠簸,三重压力叠加,半小时就会觉得头晕脑胀。
三、时间感知:办公室是“目标驱动”,坐车是“被动等待”
“同样是3小时,做喜欢的事觉得快,等车时觉得慢”,这种“时间错觉”背后,藏着疲劳感的另一个秘密——时间感知对心理状态的影响。
办公室的8小时,被分割成了一个个“有意义的片段”:9点开会,10点写方案,12点吃午饭,14点见客户,每个任务都是一个“小目标”。当你专注于工作时,大脑会进入“心流状态”,对时间的感知会变模糊,甚至会忘记疲劳;而完成一个任务后的成就感,还能分泌多巴胺,帮你“充电”。
但坐车时,时间变成了“单调的直线”:没有明确的目标,只能被动等待“到站”这个结果。心理学上的“时间知觉理论”指出,当人们处于“无聊状态”时,会更关注时间的流逝,每一分每一秒都变得清晰又漫长。
比如你在办公室写方案,沉浸其中时,1小时像10分钟;但坐车时,盯着手表看,10分钟像1小时。这种“被时间拖着走”的感觉,会放大焦虑感,而焦虑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消耗”。更糟的是,很多人坐车时会反复看导航,“还有50公里”“还要40分钟”,每一次确认,都会加重“还没到”的烦躁,让疲劳感雪上加霜。
就像你排队买票,前面的队伍一动不动,10分钟就会觉得烦躁不安;但如果排队时可以刷手机、和朋友聊天,同样10分钟,却不会觉得难熬。坐车时的“被动等待”,正是因为缺乏“目标感”和“掌控感”,才让疲劳感加倍。
四、代谢系统:办公室是“缓慢流动”,坐车是“近乎停滞”
“久坐伤身体”,但不同的久坐,对代谢系统的影响截然不同。
办公室久坐时,你虽然大部分时间坐着,但会有很多“微小活动”:起身接水、去厕所、和同事讨论工作,这些活动能让血液循环保持“缓慢流动”。研究显示,办公室职员平均每小时会起身2-3次,每天的步数能达到3000-4000步,这些活动足以让血液输送到四肢,带走肌肉产生的乳酸等代谢废物。
但坐车时,代谢系统几乎陷入“停滞”: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姿势,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变慢,就像一条被堵住的河流,泥沙会沉积在河底。血液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无法及时输送到肌肉和大脑,代谢废物也排不出去,就会导致肌肉酸痛、头晕乏力。
更明显的区别是“呼吸状态”:办公室坐的时候,你可以自由深呼吸,胸腔扩张,肺部能吸入足够的氧气;但坐车时,身体蜷缩在狭小的空间里,胸腔被压迫,呼吸变得浅而急促,氧气摄入不足,大脑会出现轻微的“缺氧状态”,表现为打哈欠、犯困、注意力不集中。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坐车后会觉得“腿肿”: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不畅,液体渗透到组织间隙,就像海绵吸饱了水。而办公室坐一天,很少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频繁的起身活动,相当于给血管“按摩”,促进了血液流动。
五、睡眠质量:办公室是“清醒状态”,坐车是“假性休息”
“坐车时睡了一路,怎么还更累了?”这是很多人的疑惑,答案藏在“睡眠质量”里。
办公室8小时,你一直处于“清醒状态”,大脑和身体虽然在工作,但没有进入“睡眠-觉醒”的混乱循环。而坐车时,很多人会尝试睡觉,但环境的干扰会让睡眠变得“碎片化”:车身颠簸会打断睡眠周期,邻座的说话声会把你从浅睡眠中惊醒,光线变化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
睡眠医学研究发现,睡眠不是“按下开关就睡着”,而是有完整的周期:从浅睡眠到深睡眠,再到快速眼动睡眠,一个周期约90分钟。只有完成完整的睡眠周期,身体才能得到修复;如果频繁被打断,就会进入“假性休息”状态——看似睡着了,大脑却一直在活跃,不仅无法恢复精力,还会因为“睡眠惯性”变得更累。
就像手机充电时反复插拔,充了很久还是没满电;坐车时的碎片化睡眠,就是这样的“无效充电”。而办公室的清醒状态,虽然大脑在工作,但不会打乱睡眠节律,晚上回家后能快速进入深度睡眠,身体自然能得到充分休息。
6个“反疲劳”技巧,让归途更轻松
知道了背后的原因,我们就能找到应对的办法。下次坐车时,试试这6个技巧,能有效减轻疲劳:
1. 给身体“找支撑”:带一个U型枕护颈,腰后垫一个靠枕,让颈椎和腰椎有支撑,减少静态肌肉负荷;把脚放在行李箱上,让膝盖弯曲角度小于90度,缓解小腿肌肉紧张。
2. 每30分钟“动一动”:即使旁边有人,也可以在座位上做“微小运动”:脚踝顺时针转5圈,再逆时针转5圈;双手交叉举过头顶,拉伸肩颈;身体坐直,左右转头各10次,每个动作做1分钟,就能促进血液循环。
3. 控制感官“输入量”:戴一副降噪耳机,听白噪音或舒缓的音乐,减少听觉干扰;如果容易晕车,尽量看前方的固定物体,不要看窗外快速移动的景物;把手机亮度调至和环境光一致,避免眼睛疲劳。
4. 主动“分割时间”:提前准备一些“碎片化任务”,比如看一本轻松的书、听一段有趣的 podcast、整理手机里的照片,让时间变得有“目标感”,减少被动等待的焦虑。
5. 保持“深呼吸”:用“478呼吸法”调节呼吸:用鼻子吸气4秒,屏住呼吸7秒,再用嘴巴呼气8秒,重复5次,能放松身体,增加氧气摄入,缓解头晕乏力。
6. 避免“空腹”或“过饱”:坐车前不要吃太多油腻食物,也不要空腹,适量吃一些全麦面包、水果等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血糖波动导致的疲劳。
结语:那些“坐着的累”,都是身体在提醒我们
逢年过节的归途,坐车的疲劳感,其实是身体对“被动束缚”的本能反应。它在提醒我们:真正的休息,不是“一动不动”,而是让身体和大脑都能“自由呼吸”。
办公室的8小时久坐之所以不那么累,是因为我们有“掌控感”——可以调整姿势、安排时间、主动活动;而坐车的累,恰恰是因为“失去了掌控感”。
下次再遇到“坐着比干活还累”的情况,不妨试着给身体一点“主动权”:动一动手脚,调整一下呼吸,找一件能专注的小事。毕竟,无论是归途还是生活,只有让身体和心灵都处于“舒适的节奏”,才不会被“隐形的疲劳”偷走力气。
这个春节,希望每一个回家的人,都能在旅途中少一点疲惫,多一点对身体的温柔关照。毕竟,家里的饭菜和等待的亲人,都值得一个精神饱满的你。
来源:刻意学习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