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2年6月,云南曲靖。初夏的热浪裹着黄土味扑在人脸上,闷得人心口发紧,连呼吸都带着几分烦躁。本该机器轰鸣、人声鼎沸的沪昆高铁施工现场,却诡异地平静——三十多台冲击钻杵在大龙潭山野间,像泄了气的壮汉,往日里此起彼伏的钻地声没了踪影,只剩下几名工人蹲在钻机旁,
2012年6月,云南曲靖。初夏的热浪裹着黄土味扑在人脸上,闷得人心口发紧,连呼吸都带着几分烦躁。本该机器轰鸣、人声鼎沸的沪昆高铁施工现场,却诡异地平静——三十多台冲击钻杵在大龙潭山野间,像泄了气的壮汉,往日里此起彼伏的钻地声没了踪影,只剩下几名工人蹲在钻机旁,手指无意识地抠着地上的泥块,眉头拧得能夹碎蚊子。
老周捏着空烟盒,手指反复摩挲着边缘,声音带着难掩的焦虑:“谢老板,这都快六月了,不光进度款没影,连600块钱的生活费都断了快半个月了,我家娃的学费还没欠着呢,这可咋整?”他话刚落,旁边几个工人也跟着附和起来,他们黝黑的脸上满是无奈——从今年元月起,他们就没拿到过合同里约定的75%进度款,全靠那点生活费撑着,如今连这点保障都没了。
谢老板抹了把脸上的汗,衬衫后背早被汗渍浸成了深褐色。他掏出随身带着的合同,指尖在“按进度付款”那行字上顿了顿,语气发苦:“兄弟们,我比你们还急!从元月到现在,项目部一分钱都没拨给我,之前的生活费都是我自己垫的,现在我手里真的空了……”
“那也不能让我们白干啊!”有人忍不住提高了声音,伸手拍了拍旁边的冲击钻,“这机器是租来的,每天都要花钱,我们总不能喝西北风吧?”谢老板咬了咬牙,站起身道:“走,咱们去项目部问问,总得要个说法!”
一行人踩着没踝的黄土往项目部走,越靠近,谢老板心里越犯嘀咕。昨天来的时候,项目部外墙上还挂着红底白字的大标语——“以人为本、服务运输、强本简末、系统优化、着眼发展”,旁边还贴着铁道部领导的画像。可今天再看,墙上只剩几块浅浅的印子,标语没了,画像也不见了,像被人刻意清理过。
“这咋回事?”谢老板心里咯噔一下。前阵子工地上就有零星的传言,说铁道部的领导出事了,当时他还觉得是谣言——毕竟那是主导全国高铁建设的“大人物”,画像挂在无数的工地上。可现在,标语和画像一起消失,他心里突然慌了:难道传言是真的?那工程款……岂不是要黄?
进了项目部,喧闹声瞬间涌了过来。办公室里挤满了讨薪的施工队,有人拿着合同跟工作人员争执,有人急得直跺脚。项目经理坐在办公桌后,脸色难看,双手不停地搓着,嘴里反复说着:“上头没拨款下来,项目部连日常开销都快顶不住了,我也在跟上面沟通,有消息会第一时间通知大家……”
这话像一盆冷水,浇得谢老板浑身发凉。他刚想追问,就听见项目经理对着所有人高声说:“通知下去,全线暂时停工,复工时间等通知!”
“停工?”谢老板脑子“嗡”的一声。三十多台冲击钻每天的租金就好几千,一百多号工人就算停工也得管饭,一天损失好几万,这么耗下去,他这点家底迟早得赔光。他盯着墙上空荡荡的位置,突然明白:那消失的标语和画像,不是简单的更换,而是一个信号——那个曾经站在高铁建设顶端的人,真的倒了,而他们这些底层施工队,成了最先被波及的人。
一、从基层到高位:刘志军的铁路生涯
刘志军的名字,曾与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紧密相连。
他早年从铁路系统的基层做起,从普通工人到技术岗位,再到管理岗位,在铁路行业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对铁路建设的各个环节都十分熟悉。2003年,他出任铁道部部长,彼时的中国铁路还处于“慢节奏”阶段——绿皮火车是主流,长途出行往往需要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小时,高铁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遥不可及的概念”。
上任后,刘志军提出了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喊出“大干十年,基本实现铁路现代化”的目标。他力推高铁项目建设,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模式,推动武广高铁、京沪高铁等一批重点项目落地。短短几年间,中国高铁里程快速增长,“中国速度”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关注。
那些年,在铁路系统的工地上、会议中,总能看到刘志军的身影。他提出的“高标准、讲科学、不懈怠”工作原则,以及“质量、安全、工期、投资效益、环境保护、技术创新”六位一体的管理目标,被写成标语挂在全国众多铁路项目部的墙上,成为当时铁路建设的重要指导方向。
只是,在“推动高铁发展”的光环之下,权力带来的欲望正在悄然膨胀。随着职位越来越高,刘志军逐渐将铁路系统的部分权力当成了“私人工具”,为后续的违纪违法埋下了隐患。
二、权力失控后的迷失:违纪事实与代价
在刘志军担任铁道部部长期间,山西女商人丁书苗成为了他权力寻租链条中的关键人物。
丁书苗出身普通,早年靠做小生意谋生,后来通过各种关系结识了刘志军。她深知刘志军手中掌握着铁路项目审批、工程招标等关键权力,便想方设法讨好,不仅为刘志军提供财物,还按其要求安排各种私人事务。
刘志军则利用职务便利,为丁书苗的企业“开绿灯”——在铁路工程招标、物资供应等方面提供帮助,让丁书苗的公司顺利拿下多个高铁相关项目。据权威司法文书显示,丁书苗先后向刘志军行贿共计近4亿元,还为其支付了大量私人开销。
除了经济上的贪腐,刘志军的生活作风也存在严重问题。根据公开的调查结果,他利用职务影响,与多名女性发生不正当关系,违反了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准则。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刘志军曾提出“不让一名职工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不让一名职工子女上不起学,不让一名职工看不起病”的“三不让”承诺,可他自己却滥用权力中饱私囊,导致像曲靖工地这样的基层施工队伍出现欠薪、停工,无数工人的生计受到影响。
彼时的铁路系统,在刘志军的主导下,形成了一条“权力-利益”的灰色链条:他掌控项目决策权,丁书苗等人负责“变现”,中间还有部分官员充当“保护伞”。这种缺乏监督的权力运行模式,看似推动了项目进度,实则早已蛀空了制度的根基,最终必然走向崩塌。
三、法网恢恢:从调查到司法判决
2011年2月,中央纪委发布消息:铁道部部长刘志军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调查。
消息一出,全国震动,铁路系统更是首当其冲。此前“大干快上”的高铁项目,因资金链断裂、质量问题排查等原因,纷纷放缓进度;金融机构对铁路项目的贷款审批变得谨慎,多地工地出现停工、欠薪情况——曲靖沪昆高铁工地的困境,正是当时铁路系统整体状况的一个缩影。与此同时,各地铁路项目部里,刘志军相关的标语、画像被陆续撤换,那个曾经被视为“高铁推手”的名字,开始从公开场景中淡去。
经过深入调查,刘志军的违纪违法事实被逐一查清:他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企业经营、项目审批等方面谋取利益,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6460万余元;同时,他滥用职权,违规干预铁路项目,致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共计人民币14.8亿余元。此外,其生活作风问题也被查实,严重违反党的纪律。
2013年7月,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刘志军案作出一审判决:以受贿罪、滥用职权罪,判处刘志军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在其死刑缓期执行二年期满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后,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
判决书明确指出:“刘志军身为国家工作人员,本应恪守法律和职业道德,却无视党纪国法,利用职务便利大肆收受贿赂,滥用职权损害国家利益,其行为已构成受贿罪、滥用职权罪,且情节特别严重,应依法惩处。”
这个曾经站在高铁建设风口的官员,最终因自己的贪婪和放纵,从“高位”跌入“低谷”。他主导修建的高铁线路,如今仍在服务亿万群众的出行,但他本人却永远失去了见证这一切的资格,只能在狱中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四、以案为鉴:敬畏法律,坚守底线
刘志军案,不仅是一个官员的堕落史,更是一堂深刻的法治教育课,时刻警示着每一个手握权力的人。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刘志军手握铁路建设的重权,本应肩负起推动行业发展、保障群众利益的责任,可他却把权力当成了谋私的工具,最终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这充分说明,无论职位多高、贡献多大,只要触碰法律红线、突破道德底线,就一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没有任何例外。
就像曲靖工地上的那些工人,他们靠双手劳作谋生,期待着用工资支撑家庭开销,却因为刘志军的贪腐行为,遭遇停工、欠薪的困境。权力的腐败,伤害的不仅是国家利益,更是无数普通人的生计。这也提醒我们,对权力的监督永远不能松懈——只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防止“一人腐败,万人遭殃”的悲剧重演。
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曾说:“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刘志军之所以能在铁路系统内形成腐败链条,关键就在于权力缺乏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如今,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打虎拍蝇”常态化开展,越来越多的违纪违法官员被查处,这充分彰显了我国“依法治国、严惩腐败”的坚定决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
回望2012年曲靖的那个夏天,谢老板最终没能扛过停工的冲击,变卖了家里的资产,还清了工人工资和设备租金,之后再也没涉足工程行业;那些工人有的回了老家务农,有的去了别的城市打零工,继续为生活奔波。而刘志军留下的教训,却永远值得铭记:敬畏法律、慎用权力、坚守底线,才是人生最正确的选择。任何试图挑战法律权威、践踏职业操守的人,最终都只会自食恶果。
来源:东东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