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走进任何一家商场B1层。饭点时分。总能看到同一幕景象。玻璃围挡内。店员撕开料包。倒入石锅。滋啦作响。三分钟上桌。玻璃外。白领。学生。带孩子的家长。排着队。玩手机。等位。
全是预制菜 却开1863家店 谁在吃
走进任何一家商场B1层。饭点时分。总能看到同一幕景象。玻璃围挡内。店员撕开料包。倒入石锅。滋啦作响。三分钟上桌。玻璃外。白领。学生。带孩子的家长。排着队。玩手机。等位。
这就是米村拌饭。一个公开使用预制菜的连锁品牌。十年间从吉林延吉街头小店。裂变为全球1863家门店的庞然大物。它甚至开到了新加坡。
为什么是预制菜?为什么是现在?
答案藏在当代人的生存节奏里。午休一小时。通勤两小时。会议挤占晚餐。时间被切割成碎片。吃饭成了任务。快。饱。省。才是核心诉求。
米村做到了。极致效率。中央厨房配送九成食材。门店只负责加热组装。出餐快至180秒。极致性价比。人均31元。免费续饭。续汤。续小菜。一碗安格斯肥牛拌饭只卖28元。商场同层竞品价格的一半。
它甚至发明了“穷鬼套餐”。3元一碗米饭。配免费海带汤和泡菜。就能吃饱。小红书攻略播放过亿。年轻人自嘲这是“打工人的低保站”。但身体很诚实。排队下单。
预制菜本是原罪。米村却把它变成透明筹码。后厨敞亮。料包摊开。酱汁当面剪开挤压。这种“不装”的姿态。反而消解了抵触。你知道它是预制菜。但它明码标价。至少没骗你。
氛围营造更是高明。石锅上桌时沸腾冒泡。热气扑面。服务员小跑送餐。殷勤围上纸质挡板。墙上刷着“朝鲜族非遗”“央视三次报道”字样。你仿佛在吃百年老号。而非连锁快餐。
背后是一套残酷而高效的机制。合伙制+师徒制+赛马制。店长投资85%。赔赚自负。老店长带徒弟可分红。全国门店每月排名。末位淘汰。每个人都在为自己战斗。
但裂缝正在显现。黑猫投诉累计200余条。吃出塑料片。腹泻。米饭馊坏。南方市场水土不服。上海客人吐槽“太咸”。武汉食客抱怨“鳕鱼齁咸”。模仿者涌现。海底捞推“苗师兄”校园拌饭。和府捞面卖“长寿菜拌饭”。价格战一触即发。
预制菜不是猛兽。而是这个时代的必然产物。它用效率填饱了都市人的胃。也用透明换取了有限信任。
下一个十年呢?当食安问题累积。当口味疲劳产生。当低价无法持续。米村能否继续站立?
答案在每一个匆匆吞下拌饭的打工人口中。在每一个权衡时间和金钱的抉择里。
他们用嘴投票。用脚排队。吃下这份时代特供的。高效而温暖的。预制烟火气。
来源:文博古建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