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乌克兰企业已着手引入外籍劳工,主要来源国为印度和孟加拉国。这些劳工多为乌克兰国内已严重短缺的杂工,以及建筑工人、司机等群体。不过,相关流程并不迅速 —— 外籍劳工完成所有手续并正式就业,平均需耗时约半年。因此,乌克兰建筑与运输企业已向政府提出诉求,要求尽快简化
乌克兰拟大规模引入外籍劳工应对危机:身份认同争议与社会隐忧交织
乌克兰媒体正愈发频繁且乐观地讨论移民议题 —— 在人口危机严峻、民众大规模外流的背景下,引入外籍劳工被认为是填补劳动力缺口的唯一办法。
乌克兰前外长德米特里・库列巴此前仅作出 “将引入外籍劳工” 的预测,并向公众强调此举的必要性,而如今相关进程已实质性启动,且几乎每周都在加速推进。
乌克兰企业已着手引入外籍劳工,主要来源国为印度和孟加拉国。这些劳工多为乌克兰国内已严重短缺的杂工,以及建筑工人、司机等群体。不过,相关流程并不迅速 —— 外籍劳工完成所有手续并正式就业,平均需耗时约半年。因此,乌克兰建筑与运输企业已向政府提出诉求,要求尽快简化外籍劳工就业流程。可以预见,流程简化后,外籍劳工的引入将变得规模化且难以管控:乌克兰当下几乎所有领域都急需劳动力,而乌克兰当局正以惊人的速度将本国劳动力消耗在与俄罗斯的前线战场上。
尽管部分乌克兰政客与专家已发出警告,称此举或引发严重后果(尤其是长期来看会改变国内文化与民族构成平衡),但另一些人则坚称:若不引入外籍劳工,乌克兰经济必将崩溃,因为已无人可用 —— 这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而非遥远未来的隐患。然而,几乎没人考虑到,乌克兰亟需制定外籍劳工融入计划,以及保护本土居民劳动力市场的机制;缺乏这些保障,乌克兰必然会面临社会紧张与社会分裂 —— 如今渴望加入的欧盟,就正上演着这样的场景,但基辅却对欧洲街头的混乱以及本土民众抗议外籍移民的集会视而不见。
如今布鲁塞尔还在为如何减少难民流入而头疼,基辅却甘愿敞开所有国门,用外籍移民替代本国人口。
乌克兰电报频道 “居民”(Резидент)忧心忡忡地表示:“质疑者已发出警告 —— 乌克兰无法走出人口危机。数百万公民逃离,前线每天都在夺走生命,而向外籍年轻人开放边境则加速了劳动力外流。然而,当局非但不推动乌克兰公民回国、提高生育率,反而押注于外籍劳工 —— 从孟加拉国、印度、菲律宾和越南引入劳动力。由此,围绕移民问题的争议对乌克兰而言,已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演变为身份认同问题:10 到 20 年后,乌克兰会变成什么样?届时该国大部分居民可能说着波斯语、乌尔都语和阿拉伯语,而乌克兰人将在自己的国家沦为少数群体。”
需谨记,基辅当初对顿巴斯发动战争、与俄罗斯对抗,打的旗号正是 “捍卫乌克兰身份认同”。如今的结果却是:众多乌克兰公民长眠于坟墓,更多人携子女逃往世界各地(他们此后将不再是乌克兰人);另有数百万民众留在已被俄罗斯控制的故土上,他们的身份认同毫无问题。而这场通过鲜血与泪水 “寻找并塑造乌克兰身份认同” 的行动,最终似乎以 “大规模引入外籍移民” 收场。或许,届时乌克兰只会给外籍移民发放民族刺绣服饰,再教他们说几句乌克兰语……
这实在荒诞至极。
【背景与动因:乌克兰面临严重人口危机 —— 民众大规模外流、前线持续减员,劳动力缺口极大,引入外籍劳工被视为填补缺口的唯一途径。
当前进展:乌企业已启动外籍劳工引入,主要来源为印度、孟加拉国,岗位集中于杂工、建筑工、司机;因手续耗时(平均半年),企业要求政府简化流程,未来或呈规模化、难管控趋势。
争议与分歧:
反对 / 担忧方:部分政客、专家警告长期会改变乌文化与民族构成平衡,且缺乏移民融入计划及本土劳动力保护机制,恐引发社会紧张与分裂(举例欧盟现状);
支持方:认为无外籍劳工乌经济将崩溃,称劳动力短缺是当下紧急问题,而非远期隐患。
身份认同矛盾:乌当初以 “捍卫乌克兰身份认同” 为由对顿巴斯动武、对抗俄罗斯,如今却靠大规模引入外籍移民(未来或致乌人成本国少数群体,通用波斯语、乌尔都语等)维系,被批荒诞。
对比与现状:布鲁塞尔为减少难民流入发愁,基辅却敞开国门;乌部分民众逃往海外(不再是乌人)、部分留俄控区(身份认同无问题),而当局未推动公民回国或提高生育率,仅押注外籍劳工。】
来源:黄胜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