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知道你最近有没有留意,出门打车时,路上的Robotaxi好像变多了,有的城市里,扫码就能叫到一辆没有司机的自动驾驶车,收费甚至比普通网约车还便宜。
文 | 金锐点
编辑 | 金锐点
不知道你最近有没有留意,出门打车时,路上的Robotaxi好像变多了,有的城市里,扫码就能叫到一辆没有司机的自动驾驶车,收费甚至比普通网约车还便宜。
让这些无人车敢放心跑在街头、能安全看清路的关键零件,正是激光雷达。
现在这东西早不是国外品牌的天下了,咱们国产激光雷达已经稳稳拿下主动权,全球每10颗车载激光雷达里,就有9颗是中国制造。
曾经这激光雷达可是天价配件,国外品牌垄断的时候,一台能卖到几十万,现在咋就成了千元级的平民配置?咱们的国产激光雷达,又是怎么从跟着国外跑,变成关键技术领先的呢?
这得先从Robotaxi和激光雷达的缘分起点说起,早在2004到2007年,有个叫DARPA的无人车挑战赛,算是给自动驾驶行业开了个头。
2004年第一届比赛特别惨,15支队伍没一个跑完赛道,成绩最好的团队也就开了12公里就撞车了,问题全出在看不清路上。
那时候的传感器,根本应付不了复杂路况,直到2005年第二届,斯坦福大学的团队给车装了5个德国SICK的单线激光雷达。
虽说这雷达最远只能测25米,却帮他们6小时54分跑完了212公里的赛段,拿了冠军。
也是从这时候起,大家才彻底明白,激光雷达就是无人车的眼睛,没它真玩不转。
不过在当时,激光雷达还是个稀罕物,市场基本被国外品牌垄断,最火的是一家叫Velodyne的公司。
原本是做音响的,却靠机械式激光雷达成了行业老大,它家那64线的雷达,最贵的时候一台要几十万,还经常断货。
百度早年搞Apollo的时候,为了能顺利拿到货,都得直接投资这家公司,可这么贵的雷达,直接把Robotaxi变成了奢侈品。
一辆无人车成本动辄一两百万,根本没法和10来万的传统出租车比,商业化更是想都不敢想。
真正的转折点,是卡在了车规级这个硬坎上,2016年之后,Robotaxi开始往落地运营方向走,对激光雷达的要求一下子严了。
不光要看得远、看得清,还得扛住十年不坏不换的考验,尺寸形状也得符合汽车安全规范,这就是咱们说的车规级标准。
可谁也没想到,之前在这个领域叱咤风云的海外品牌,几乎全栽在了这关上,要么是可靠性达不到,要么是成本降不下来。
而咱们国内的速腾、禾赛两家企业,恰恰抓住了这个机会,速腾推出的M1P、禾赛的AT128,不光稳稳满足了车规要求,性能还往上提了一大截。
能在130米外看清13×17厘米的小纸盒,就算雨天雪天,也能自动去掉雾尘噪点,保证无人车不瞎眼。
更关键的是,它们把成本给压了下来,去年速腾直接把激光雷达带入千元机时代,现在车企的大订单采购价,甚至能压到2000元以内。
就这一下,Robotaxi的成本才算真正跟网约车打平,2024年开始突然翻红,落地规模从百台一下冲到千台。
到了2025年,更是被定为规模化商用元年,头部玩家计划一年就把车队扩到万台,这进度顶得上过去10年。
现在的国产激光雷达,早不是只靠低价取胜了,关键技术上也实实在在超过了海外品牌。
就拿速腾前不久公布的EM4激光雷达来说,核心用的是VCSEL+SPAD-SoC的数字化架构。
VCSEL是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器,能量转化率高,还能像芯片一样批量生产,SPAD-SoC更厉害,直接把光子检测、信号处理这些功能集成在一块芯片上。
分辨率能做到1080P甚至4K,传统方案根本比不了,实际测试里,EM4能探测到几百米外的石块,130米外的小纸盒看得清清楚楚。
就算下大雨,也能精准识别路面标线,这种性能,国外品牌现在还真追不上。
也正是因为技术和成本都占了优势,现在国产激光雷达才能稳稳占据全球90%的市场份额,真正攥住了行业主动权。
不光国内的比亚迪、理想这些车企全在用国产雷达,连国外的Cruise、Momenta这些自动驾驶公司,也在批量采购禾赛的Pandar64、速腾的Ruby128。
以前咱们得依赖进口的关键配件,现在反过来成了中国出口货,这背后不只是产能的胜利,更是技术和产业链的全面领先。
激光雷达突破的影响早就藏在日常里,以后坐Robotaxi,不光更便宜,还因为雷达看得远、反应快,安全性会更高。
以后就算买10万-20万的家用车,也能装上激光雷达,开高速、走夜路时,辅助驾驶会更靠谱。
行业里的专家说,未来2-3年,Robotaxi还会突破10万台规模,到时候出门打车,说不定随手叫到的就是无人车。
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是咱们国产激光雷达打下的,国产激光雷达的突破,不只是一个零件的胜利,更是智能出行领域中国造的底气。
来源:有趣的科技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