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宣传 | 三渔“授渔”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01 07:54 1

摘要:1961年10月1日,天安门观礼台上,老华侨林三渔鬓发斑白,眼含热泪。这是他漂泊异国40多年后,首次回国并受邀参加国庆观礼。眼前红旗招展、欢声如潮,国家新生的万千气象,让年近花甲的他心潮澎湃。一个问题在他心中反复回响:我能为祖国做些什么?

每逢新中国华诞之际,总有一些身影穿越岁月长河,浮现在我们眼前。

1961年10月1日,天安门观礼台上,老华侨林三渔鬓发斑白,眼含热泪。这是他漂泊异国40多年后,首次回国并受邀参加国庆观礼。眼前红旗招展、欢声如潮,国家新生的万千气象,让年近花甲的他心潮澎湃。一个问题在他心中反复回响:我能为祖国做些什么?

这份叩问,其实早有伏笔。就在观礼前不久,他曾专程回到故乡青田县仁庄乡罗溪村。家乡的贫困景象深深触动了他:村里竟找不出一间像样的教室。观礼结束后,他想要改变家乡教育落后面貌的愿望变得愈发迫切。很快,他便找准了回报祖国的方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渔之道,始于兴学。

这位老华侨先后40次回国,几乎倾其所有,支持祖国和家乡“兴学育才”。

在今天的罗溪村,一座斑驳的白色二层建筑已被改建,但墙体上“三渔资建”“爱国学校”等字迹依然清晰可辨。这是林三渔送给家乡的第一份礼物——一所真正的小学。

1903年,林三渔出生于一户贫苦农家。时值清末,列强横行霸道,百姓艰难度日。七八岁时他就开始上山放牛、砍柴,却仍难饱腹。15岁那年,为谋生计,他不得不远赴上海,东渡日本。

初至异国,他大字不识,全凭苦力维生。挑煤、扛铁板……什么苦活累活都咬牙干过。然而命运的残酷并未停止。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后,日本当局掀起排华浪潮,10多位同乡惨遭杀害。他虽侥幸逃生,可这段惨痛经历成为他一生难以忘怀的记忆。

历经二战硝烟,林三渔的命运终于迎来转机。他从摆地摊起步,渐渐生意兴旺,建立起可观的产业。艰难打拼的日子里,他尝尽没有文化的苦楚。目睹日本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因重视教育而实现经济腾飞,他愈发感到教育的重要性。返乡后不久,他便动员亲属腾出老屋作临时教室,出资聘请教师、选定校址,并从日本汇款支持建设。

1974年,在这个偏僻的山村,一座青瓦白墙的校舍终于拔地而起。乡亲们为表达对他的敬意,将学校命名为“林三渔爱国学校”。

林三渔倾力助推家乡教育发展,脚步未曾停歇。1979年,应时任青田中学校长徐定锴之邀,他向全校1200多名师生发表讲话。他以亲身经历,用朴素而真挚的语言告诉大家:“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要先国后家,先公家后私家。国家强大了,老百姓才光荣。”

演讲结束后,他看到校长室墙倾柱空、地面不平,教师住宿条件也较为简陋,心情沉重地说:“我对青田中学的资助太少了。”后来他捐资17万元为学校修建了一座可容纳1500人的大礼堂。

不止于此,自1983年起,为了奖掖后学、鼓励上进,他出资陆续在罗溪爱国小学、青田中学、温州大学等学校设立“振兴中华”奖学金,持续在家乡播撒教育的火种,照亮一批批学子的前行之路。

林三渔捐助青田中学修建了“三渔礼堂” 图源:“丽水市侨联”微信公众号

林三渔的“授渔”之路,并未止步于家乡。

1985年,他对一位挚友说:“我年事已高,但是我还想在祖国找个地方造所好的中学。”经挚友牵线,他捐出70万元,用于筹建上海市实验学校。

当时,上海师范大学正在进行中小学教育体系整体改革,准备建造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实验性学校,这笔资金来得恰逢其时。新建的上海市实验学校建筑面积达3500平方米,校内不仅设有阶梯教室,还配备了设施齐全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等,教学实验楼还被命名为“三渔楼”。

远在东京的林三渔始终心系工程。据当地报道,建设期间,他频繁通过电话、书信询问进展。学校落成典礼上,他恳切寄语:“我们国家现在并不富裕,要靠我们大家同心同德共同努力。”

先后数十次踏上故土,林三渔累计捐资200多万元,其中约有七成用于教育。在那个“万元户”都令人称羡的年代,这笔钱堪称巨款。但比起数字本身,更动人的,是这笔巨款背后他“倾尽所有”的真心付出。

林三渔虽事业有成,却一生勤俭,几乎捐出全部积蓄。上个世纪90年代初,时任青田县侨办主任徐元清赴日拜访其故居时,简直不敢相信,这位不断捐资的“富翁”,卧室竟只有十平方米左右,家具只有一柜、一桌。他的床下整齐摆着两双鞋,一双日常拖鞋,一双只有回中国时才穿的皮鞋。

当地侨办退休干部吴品雄回忆道,在一次捐赠活动中,工作人员见林三渔衬衣领口破损,欲送新衣,他却婉拒:“这衣领翻个面,又能穿好些时日。”

他对家人、亲戚的要求同样严格,时常教导他们克勤克俭。每次回国,除了接济生病或有特殊困难的亲友,他几乎不给自己家人带什么物品,真正实践着自己说的“该花的千百万也不要吝惜,不该花的一分也不能浪费”。

即便到了生命最后阶段,花钱也聚焦在教育上。1987年,去世前一个月,84岁的他仍抱病奔波于温州、丽水,坚持为“振兴中华”奖学金获得者颁奖。

至今,许多学子仍记得那位回乡总会带来一捆捆铅笔、一支支钢笔的老人,记得他的叮咛,更记得他那份深切的期望。

林三渔先生亲自为学生颁发奖学金 图源:“青田发布”微信公众号

在青田,提起林三渔,几乎每个人都会肃然起敬。他并非最富有的华侨,却在2009年毫无争议地当选“青田侨界十大历史名人”。他也是浙江侨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在建设年代和改革开放初期,面对家乡经济基础薄弱和物质条件落后的现实,他屡屡慷慨解囊。人们敬重他,不仅因为他无私奉献,更因为他是爱国的行动派,他有一颗真挚的赤子之心、一份绵延的家国情怀。“国家、国家,先有国才有家”,是林三渔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常以“世界船王”包玉刚为榜样,谦逊地说:“他是大人,我是小人(指实力远远不及包),我力量有限,不过我要带个头。”

走进青田仁庄华侨历史陈列馆,“林三渔部分捐赠录”记录着他数十年的坚持:1973年,捐建山汤公路、罗溪水电站,重修大安至仁庄大路;1981年,捐资25万元建浙江华侨大楼;1986年,资助青田县中山中学建校,兴建罗溪至冯垟桥梁1座……一桩桩、一件件,金额不一,项目各异。

而他,只是万千青田华侨的一个缩影。1957年青田华侨中学筹建时,首批捐资的华侨中多则捐资1000元,少则捐资1元。金额虽微,情义却重。在那个年代,他们以集腋成裘的方式,托起了家乡教育的希望。改革开放以后,更多青田人走向世界,如今青田38.1万华侨华人遍布全球146个国家和地区。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青田共接受华侨捐赠超过2亿元。从交通通信到城镇基建,从教育医疗到乡村旅游,侨资如活水般润泽着这片土地。

常有人说,唯有远渡重洋,才更懂得祖国的可贵。为何他们总是心甘情愿慷慨回馈、不遗余力尽心奉献?

“祖国是华侨的母亲,也是华侨的靠山。祖国强大了,华侨在国外的腰杆就能挺起来。”林三渔这句话,道出了缘由。较早出国的青田华侨大多从事底层工作,受过冷眼,尝尽艰辛。正因如此,他们捐献的更是一份美好愿景——愿后代少走弯路,不再受他们曾受过的委屈。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汕头市考察时指出:“华侨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爱国、爱乡、爱自己的家人。”遍布五洲四海,华侨如远航之船,无论走出多远,心永远向着最初的港湾。

他们或倾力兴学,或捐资建设,或奔走呼号,无数个他们,都以拳拳之心、殷殷之情,全力守护血脉相连的根与魂。

来源:蓝媒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