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用先进电子显微镜拍到了非晶硅的原子级图像——这个一直被认为是“原子乱堆”的材料里,竟然藏着几纳米尺度的短程有序原子簇。这一发现直接推翻了“非晶材料完全无序”的传统认知,更给太阳能电池、薄膜晶体管等核心器件的性
2025年半导体研究领域的第一记“惊雷”,炸在了最不起眼的“非晶硅”材料上。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团队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用先进电子显微镜拍到了非晶硅的原子级图像——这个一直被认为是“原子乱堆”的材料里,竟然藏着几纳米尺度的短程有序原子簇。这一发现直接推翻了“非晶材料完全无序”的传统认知,更给太阳能电池、薄膜晶体管等核心器件的性能升级,打开了全新的“设计窗口”。
从手机屏幕里的OLED驱动芯片,到屋顶的太阳能板,非晶硅早已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但它的“无序结构”一直是性能提升的“绊脚石”,如今这颗“绊脚石”突然变成了“垫脚石”,半导体材料的研发逻辑,可能要被重新改写。
一、突破百年认知:非晶硅不是“乱麻”,是“局部有序的毛线团”
要理解这个发现的颠覆性,得先搞懂“晶体硅”和“非晶硅”的本质区别——这两种材料的核心差异,在于原子排列的“规矩程度”。
我们熟悉的晶体硅,原子排列像阅兵式的方阵:每个硅原子都精准坐在自己的“格子”里,形成长程、重复的晶格结构,从几纳米到几毫米,甚至更大尺度,原子排列的规律都不会乱。这种高度有序的结构,让晶体硅拥有稳定的电子传输特性,成了计算机芯片、高端太阳能电池的“核心材料”。
而非晶硅,过去一直被定义为“晶体硅的‘混乱兄弟’”。科学家认为,它的原子排列像被打翻的积木——没有固定的晶格,原子随机堆积,既没有长程有序,也没有可预测的局部结构。这种“无序性”让非晶硅的电子特性很不稳定:电荷传输效率只有晶体硅的几十分之一,光学吸收能力也忽高忽低。
但伯克利实验室的团队,用两种“火眼金睛”般的显微镜技术,打破了这个持续百年的认知。
第一种是涨落电子显微镜(Fluctuation Electron Microscopy) ,它能通过电子束的散射信号,捕捉原子排列的“微小规律”。当电子束穿过非晶硅时,局部有序的原子簇会让散射信号出现“异常波动”,通过分析这些波动,就能反推出原子簇的大小和排列模式。
第二种是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igh-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相当于给原子“拍高清照片”。团队将非晶硅样品切成厚度仅几纳米的薄片,用电子束穿透后,直接观察到了直径1-3纳米的“有序原子簇”——这些原子簇里的硅原子,像微型晶体一样排列整齐,只是不同原子簇之间的取向不同,才让整体看起来“无序”。
“如果把晶体硅比作整齐的棋盘,过去认为非晶硅是一堆乱石子,现在发现它其实是一堆小棋子,只是每个小棋子的摆放方向不一样。”团队负责人在论文中形象比喻。这些短程有序的原子簇,占非晶硅总体积的30%-40%,它们的存在,直接解释了非晶硅某些电子特性“比完全无序材料更稳定”的现象——过去科学家以为是实验误差,现在才知道,是这些“隐藏的有序结构”在起作用。
二、为什么这很重要?关系到你家的太阳能板和手机屏幕
非晶硅不是“实验室里的稀罕物”,它早已是千亿级产业的“基础材料”,而这次发现,直接击中了产业的“性能痛点”。
最典型的应用场景是薄膜太阳能电池。相比传统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非晶硅薄膜电池更轻薄、柔性更好,能贴在建筑玻璃、汽车车顶甚至衣服上,成本也低30%以上。但它的转化效率一直上不去——晶体硅电池效率能到25%-30%,非晶硅电池长期卡在10%-12%,核心原因就是“无序结构导致电荷传输效率低”:光子激发的电子在无序原子中“撞来撞去”,还没到达电极就流失了。
而这次发现的“短程有序原子簇”,恰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钥匙”。这些原子簇相当于电子的“快速通道”——电子可以在有序的原子簇内部快速移动,只有在从一个原子簇跳到另一个原子簇时,才会遇到“混乱区域”。如果能通过技术手段增加原子簇的数量、扩大原子簇的尺寸,甚至让原子簇之间形成“连接通道”,就能大幅提升电子传输效率,让非晶硅太阳能电池效率逼近晶体硅水平。
“按我们的测算,只要把非晶硅中有序原子簇的占比从40%提升到60%,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就能突破18%。”团队在论文中给出了明确数据,这个效率足以让非晶硅薄膜电池在分布式光伏、可穿戴设备等领域“碾压”晶体硅电池。
另一个受益领域是薄膜晶体管(TFT) ,它是手机屏幕、平板电脑等显示设备的“核心部件”——每一块OLED屏幕里,都有几百万个薄膜晶体管,负责控制每个像素的亮度和色彩。目前主流的TFT材料是氧化铟镓锌(IGZO),但铟是稀有金属,价格昂贵且资源分布不均;非晶硅虽然成本低,但电子迁移率(决定晶体管响应速度)只有IGZO的十分之一,导致屏幕刷新率上不去。
而短程有序结构的发现,让非晶硅有望替代IGZO。科学家可以通过调控原子簇的排列,提升非晶硅的电子迁移率——比如让原子簇沿着电流方向排列,形成“定向传输通道”。伯克利团队已经在实验室做出了原型器件:经过结构优化的非晶硅TFT,电子迁移率达到了IGZO的70%,足以支撑120Hz的屏幕刷新率,而成本仅为IGZO的一半。
除此之外,这项发现还能推动柔性电子、传感器等领域的发展。比如用结构优化的非晶硅制作柔性压力传感器,既能保持柔性,又能提升灵敏度,可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的心率监测、运动姿态识别;在医疗领域,非晶硅传感器还能贴在人体皮肤上,实时监测体温、血压等生理信号,成本远低于传统传感器。
三、中国团队早已布局!在“非晶材料”领域,我们不只是追随者
当伯克利实验室的成果刷屏时,很多人不知道,中国科研团队在“非晶材料的短程有序结构”领域,早已深耕多年,甚至在某些方向上实现了“并跑”。
早在2022年,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团队就发表过类似研究。他们用“球差校正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非晶硅薄膜,发现了直径2-4纳米的有序原子簇,并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揭示了这些原子簇的形成机制——主要是硅原子在沉积过程中,会自发形成“四面体结构单元”,这些单元进一步聚集,就成了短程有序的原子簇。当时这篇论文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虽然没有像伯克利团队那样引发广泛关注,但为后续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024年,清华大学材料学院在非晶硅的“结构调控”上实现突破。团队开发了一种“脉冲激光沉积技术”,通过控制激光的能量和频率,在非晶硅薄膜生长过程中,诱导更多有序原子簇形成。实验数据显示,经过调控的非晶硅,有序原子簇占比从自然状态的30%提升到55%,电子迁移率提升了2倍,用它制作的薄膜晶体管,已经能满足中端OLED屏幕的需求。目前,清华大学团队已与京东方达成合作,计划将这项技术用于柔性OLED屏幕的量产。
在应用转化层面,中国企业也在积极行动。隆基绿能作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商,早在2023年就成立了“非晶硅薄膜电池研发中心”,专门研究短程有序结构对电池效率的影响。据内部人士透露,隆基绿能已通过“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技术,成功制备出有序原子簇占比达50%的非晶硅薄膜,实验室电池效率达到16.8%,预计2026年能实现量产。
“中国在非晶材料领域的研究,最大优势是‘产学研协同’。”一位半导体行业分析师表示,“中科院、清华等科研机构负责基础研究,隆基、京东方等企业负责技术转化,这种‘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快速衔接,让我们能及时跟进国际前沿,甚至在某些应用场景实现领先。”
不过,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差距:伯克利团队使用的“涨落电子显微镜”,分辨率达到0.1纳米,能更精准地分析原子簇的排列模式;而国内目前主流的电子显微镜分辨率在0.5纳米左右,在原子级结构表征上还有提升空间。此外,在非晶硅的“大规模结构调控”技术上,国内企业还处于“实验室验证”阶段,距离量产还有1-2年的距离。
四、未来已来:定制“原子排列”,开启半导体材料的“精准设计时代”
这次非晶硅短程有序结构的发现,最大的意义不是“解决了某个具体问题”,而是颠覆了半导体材料的“研发逻辑”——从“被动选择材料”到“主动设计结构”。
过去,科学家研发半导体材料,主要靠“试错”:通过调整沉积温度、气压、原料配比等参数,制备出不同的材料样品,再测试性能,像“炒菜一样”不断调整配方,效率低且不可控。而现在,既然知道非晶材料里有“短程有序结构”,且这种结构直接影响性能,科学家就能“精准设计”——比如通过计算模拟,确定最优的原子簇尺寸、排列方向和占比,再通过特定的制备技术,“定向”形成这种结构,实现“性能按需定制”。
举个例子,未来研发太阳能电池用的非晶硅材料,科学家可以先通过计算机模拟,算出“原子簇直径2纳米、占比60%、沿光照方向排列”时,电子传输效率最高;然后用“脉冲激光沉积+磁场诱导”技术,让原子簇按这个参数生长,无需反复试错,直接制备出高性能材料。这种“精准设计”模式,能将材料研发周期从过去的3-5年缩短到1-2年,大幅降低研发成本。
更长远来看,这项发现还能推广到其他非晶材料,比如非晶锗、非晶碳,甚至非晶金属合金。比如非晶碳材料,如果能调控其短程有序结构,有望制备出性能接近金刚石但成本更低的耐磨涂层;非晶金属合金则能通过结构优化,提升强度和韧性,用于航空航天、高端制造等领域。
“这就像我们过去以为沙子是无序的,后来发现沙子里有小石子,而且这些小石子的大小、形状能影响混凝土的强度。”伯克利团队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挑选小石子,来定制混凝土的性能,这就是材料研发的‘精准设计时代’。”
五、结语:从“发现结构”到“掌控结构”,半导体产业的下一个十年
非晶硅里的“短程有序原子簇”,就像一个被忽略了百年的“密码”。现在,科学家终于破解了这个密码,不仅解释了非晶硅材料的“性能之谜”,更打开了半导体材料研发的“新大门”。
对于中国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有完善的产学研体系,能快速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技术;但在高端表征设备、大规模结构调控技术上,还需要持续投入。不过,随着国内电子显微镜技术的进步,以及隆基、京东方等企业的持续研发,这些差距正在快速缩小。
未来十年,半导体材料的竞争,将是“原子结构设计能力”的竞争。谁能更精准地调控材料的短程有序结构,谁就能在太阳能电池、显示器件、柔性电子等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而非晶硅的这次发现,只是一个开始——更多非晶材料、更多未知的原子结构,等待着科学家去探索、去掌控。
你觉得这种“精准设计原子结构”的技术,未来能应用到手机芯片上吗?中国在非晶材料领域,能实现从“并跑”到“领跑”吗?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智能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