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露谷,寒露豆”,这句流传已久的农谚揭示了豌豆播种的天机。寒露节气,正是豌豆入土的最佳时机。与小麦的“寒露种麦正当时”相对应,豌豆也有着自己的季节律动。
“白露谷,寒露豆”,这句流传已久的农谚揭示了豌豆播种的天机。寒露节气,正是豌豆入土的最佳时机。与小麦的“寒露种麦正当时”相对应,豌豆也有着自己的季节律动。
十月初的田野上,忙碌的农人正抢抓农时播种豌豆。重庆永川区的农民们在九月底已经完成了2000多亩豌豆的播种——这正应了那句老话:“寒露豆”。
寒露豆的智慧
农谚是数千年农耕文明的结晶。“白露谷,寒露豆”简单六个字,却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
寒露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10月8日或9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95度。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凉爽,但尚未寒冷,露水增多,且易成霜。
豌豆作为耐寒作物,其种子在2-5℃即可萌发,幼苗可耐受短期-5℃的低温。寒露时节播种,豌豆可以在冬季来临前扎好根,又不至于因气温过高而生长过旺。
这种时间上的精准把握,体现了农耕文明的智慧。河北中部和南部、山西南部等地的农民,往往在寒露节气后播种豌豆,让作物在寒冬来临前适当生长,安全越冬。
南北播种差异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气候差异显著,豌豆播种时间也需因地制宜。
南方地区,如重庆永川,豌豆的秋播时间一般较早,2025年就是在9月底进行的。而北方地区,如内蒙古、甘肃、青海等地,播种期则多在3月中下旬到4月上中旬。
南方产区多为秋播,一般在10月上旬至11月份中旬播种。有种植户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露地播种越冬,翌年5月上中旬采收。
北方产区则以春播为主,一般2月下旬至4月中下旬进行播种。
这种差异主要源于豌豆的生长特性:它喜凉爽但不耐高温,开花结荚期若遇25℃以上高温,产量和品质都会受到影响。
现代科技赋能传统农谚
随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我们对豌豆播种时间的把握更加精准。
山东省农科院研发的气象指数播种系统,通过集成温度、降水、光照等数据,可计算出最佳播种指数,将播种误差控制在±3天内。
品种改良也为种植时间提供了更大的弹性。如今培育出的耐寒品种如“寒豌1号”,其耐寒性提升30%,可在-8℃低温下正常生长。
现代技术并没有否定传统农谚的价值,反而证实了其科学性。农谚是基于长期观察的经验总结,而科技则为我们提供了更精确的执行方案。
播种技巧决定收成
掌握了播种时机,还需要正确的播种方法。“寒露种上,也不算晚”,但如何种却大有讲究。
播种前,种子可以进行低温处理:将种子浸湿至种皮发涨后取出,待胚芽露出后放在0℃-5℃低温下处理10多天后播种。这种处理能提高种子的抗寒性和发芽率。
播种密度也需注意。根据豌豆品种类型、籽粒大小、土壤肥力确定播种量,干豌豆亩播量一般12-17.5公斤。蔓生品种一般采用条播或点播,行距40-50厘米,每点播3-4粒。
播种深度以6-8厘米为宜,要求覆土厚度一致,播后及时填压,保证全苗壮苗,出苗整齐。这些细节看似简单,却直接影响着豌豆的产量和品质。
避开误区保丰收
豌豆种植虽有农谚指引,但实践中仍需避免几个常见误区。
过早播种是一个常见错误。播种过早过迟,均对产量有影响。过早播种,气温偏高,豌豆容易徒长,抗寒能力下降;过晚播种,则根系发育不充分,影响越冬。
土壤过湿是另一个需要避免的问题。豌豆不耐涝,田间切忌出现淹积水情况。尤其在南方地区,寒露时节偶有阴雨,需确保田间排水通畅。
忽视品种特性也会导致减产。不同的豌豆品种对气候的适应性不同。选择适合当地条件的品种至关重要。北方地区宜选择半无叶类型且白粉病抗性突出、苗期对干旱具有一定耐受力的品种。
十一月初,北方大地开始封冻,而南方田里的豌豆苗已经破土而出。绿油油的嫩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它们将在寒冬中积蓄力量,待来年春天,绽放出最美的花朵,结出最饱满的豆荚。
“寒露豆”三个字,蕴含的是农人与土地之间的默契,是千百年来不断验证的农耕智慧。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依靠这些简洁有力的农谚,决定播种时机。
传统农谚与现代科技的结合,让豌豆种植更加科学高效。
来源:稻香老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