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盛夏,娃哈哈旗下近十家“昌盛饮料”工厂悄然换牌,“宏胜”二字取而代之。这场被外界解读为“去宗继昌、宗继盛痕迹”的更名动作,并非简单的品牌调整,而是宗馥莉对杜建英势力范围的精准打击。从线上渠道夺权到工厂关停,从股权官司到DNA鉴定,娃哈哈的传承风暴里,
2025年盛夏,娃哈哈旗下近十家“昌盛饮料”工厂悄然换牌,“宏胜”二字取而代之。这场被外界解读为“去宗继昌、宗继盛痕迹”的更名动作,并非简单的品牌调整,而是宗馥莉对杜建英势力范围的精准打击。从线上渠道夺权到工厂关停,从股权官司到DNA鉴定,娃哈哈的传承风暴里,每一步都藏着利益的博弈与生存的算计。消费者攥紧了手中的营养快线,看着货架上似曾相识的包装,心里打了个问号:这场家族内斗,会让陪伴几代人的品牌变味吗?
一、更名惊雷:杜建英的利益版图遭精准切割
宗馥莉的更名决策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划向杜建英在娃哈哈体系内的根基。此前,全国多家挂着“昌盛”招牌的饮料工厂,股权结构普遍呈现“宗馥莉60%、杜建英40%”的格局,这些工厂多由境外荣泰企业控股,董事名单里常年躺着杜建英及其子女的名字。如今“昌盛”变“宏胜”,不仅抹去了与宗继昌、宗继盛兄弟名字相关的符号印记,更实现了资产层面的彻底切割——新公司的生产许可证、土地使用权与原“昌盛系”企业完全脱钩,杜建英持有的40%股份直接沦为无源之水。
线上渠道的失守更让杜建英元气大伤。2025年8月,运营多年的娃哈哈天猫旗舰店突然更名为“同源康食品专营店”,而同源康电子商务公司正是杜建英控股的核心资产。这意味着她失去了娃哈哈线上核心流量入口,此前积累的千万级会员数据与渠道资源,一夜之间归入宗馥莉掌控的体系。雪上加霜的是,随着15家与杜建英有关联的娃哈哈工厂陆续关停,她通过“代工+持股”绑定娃哈哈的盈利模式彻底崩塌,仅浙江兴合实业投资集团被执行的3005万元标的,就暴露了其资金链的紧张 。
更名带来的连锁反应远不止于此。杜建英在娃哈哈的“隐形影响力”正被快速消解:她曾主导筹建的ERP系统核心权限已移交宗馥莉心腹,当年参与达能谈判时积累的供应链资源被逐步替换,甚至连她担任理事长多年的职工持股会,也早已完成股权回购,变为由宗馥莉独家掌控的“干股平台”。对杜建英而言,这场更名不是品牌迭代,而是对她十六年娃哈哈生涯积累的利益版图的系统性清算。
二、私生子困局:血缘破局后只剩信托空壳
三个自称宗庆后非婚生子女的原告,曾被视作杜建英撬动遗产格局的最大筹码,但2025年7月的DNA鉴定结果,让这张牌彻底失效。杭州中院出具的报告明确显示,宗继昌、宗婕莉、宗继盛与宗庆后无血缘关系,此前提交的出生证明因母亲杜建英“已婚(配偶陈某)”的婚姻状态瑕疵,也丧失了法律效力。血缘这一核心底牌的崩塌,让他们主张的21亿美元信托权益成了空中楼阁。
即便抛开血缘争议,这份信托本身也早已是易碎的沙堡。宗庆后2003年在香港汇丰银行设立的三只信托,虽指定非婚生子女为受益人,却未遵循《信托法》要求的书面形式,仅凭邮件指令和口头承诺维系。更致命的是,宗馥莉在2024年以越南业务为由转走110万美元,直接导致信托“21亿美元注满生效”的条件彻底落空。尽管香港法院曾冻结18亿美元资产并要求宗馥莉赔偿损失,但在血缘否定的前提下,原告连信托受益人的主体资格都无法确立 。
所谓的“底牌”仅剩舆论造势的微弱价值。三名原告曾通过律师曝光“宗庆后遗嘱无亲属见证”的程序瑕疵,试图削弱宗馥莉继承的合法性,但娃哈哈迅速以“职工持股会独家授权”回应,国资股东也明确表示“尊重工商登记结果”。随着时间推移,这场诉讼从“遗产争夺大戏”沦为“法律程序闹剧”,连网友都调侃“没血缘的继承权,比营养快线的瓶盖还脆弱”。
三、杜建英的最后防线:人脉余温和舆论筹码
血缘牌失效后,杜建英的底牌藏在她深耕多年的人脉网络与舆论操盘能力中。作为娃哈哈第一批“知识员工”,她曾担任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兼党委书记,是宗庆后“不设副总”时代的实际“内当家”,不仅熟悉集团ERP系统的管理漏洞,更掌握着老经销商、供应商的核心联络渠道。2025年工厂关停潮中,部分老经销商集体抵制宏胜系产品,背后就有杜建英团队的暗中协调。
与国资股东的历史关联是她的另一张暗牌。娃哈哈46%的股权由杭州上城区文商旅集团持有,而杜建英在任时曾主导多项国资合作项目,甚至参与过职工持股会与国资的股权置换谈判。尽管目前国资明确支持宗馥莉,但杜建英仍能通过披露“早年国资注资细节”等方式制造舆论压力,试图撬动股权结构的微妙平衡 。
舆论战更是她的传统优势。1992年娃哈哈果奶被指“不合格”时,正是杜建英在北京奔波四月促成卫生部出具说明,化解危机。此次争端中,她通过匿名信向媒体曝光“宗馥莉转移信托资金”细节,成功引发香港法院的临时禁令。接下来她极可能继续释放“娃哈哈品牌价值缩水”“老员工被清退”等信息,试图以消费者焦虑和员工不满倒逼宗馥莉让步 。但这些底牌终究是辅助手段,在股权和血缘的硬实力差距面前,更像是“挠痒痒”而非“致命一击”。
四、宗馥莉的终极底气:股权、品牌与资本闭环
宗馥莉敢大刀阔斧更名,底气藏在早已筑好的“权力护城河”里。通过继承父亲29.4%的股权,叠加对职工持股会24.6%股份的独家掌控,她已实际持有娃哈哈54%的表决权,远超国资股东的46%,成为无可争议的实际控制人。更关键的是,她在2025年初已将387件“娃哈哈”核心商标转移至自己控股的食品公司,从法律上锁定了品牌所有权,即便杜建英煽动舆论,也无法动摇品牌归属根基 。
资产整合形成的“宏胜闭环”是更硬的底牌。宗馥莉2007年创立的宏胜集团,已从配套企业成长为覆盖研发、包装、生产的全产业链平台,娃哈哈核心产品线如今大多由宏胜代工。更名后,她加速推动宏胜在香港上市,一旦成功,将形成“上市公司控股生产端+娃哈哈品牌引流+国资股东背书”的铁三角架构,彻底切断杜建英的反击路径。
对消费者心理的精准拿捏也体现了她的战略智慧。更名同时,娃哈哈推出“经典款包装不变”承诺,通过短视频平台复刻“AD钙奶回忆杀”,甚至请宗庆后早年代言人回归。数据显示,虽然2025年8月业绩略有下滑,但核心单品营养快线、AD钙奶的复购率仍保持在60%以上,证明消费者认的是“娃哈哈”招牌而非背后的股权纠纷。这种“品牌情感绑定+产品稳定输出”的组合,让杜建英的舆论攻击难以转化为实际的市场流失。
五、消费者的天平:品牌信任比家族恩怨更重要
这场内斗中,消费者的态度始终保持着理性的平衡。老年群体更关注“味道变没变”,在超市货架前,他们会仔细对比更名前后的配料表,确认“还是那个味儿”后便爽快下单。年轻消费者则更在意品牌是否“与时俱进”,宗馥莉推出的低糖版AD钙奶、气泡水新品,在小红书获得超10万条笔记推荐,盖过了股权纠纷的讨论热度。
但信任的基石也存在裂痕。2025年8月,492家经销商因“供货价波动”被娃哈哈警示的消息传出后,部分终端超市出现短暂缺货,引发“品牌不稳”的猜测。有消费者在社交平台留言:“不管谁掌权,别涨钱别变味就行”,这句话道出了核心诉求——对大众而言,家族恩怨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产品本身才是维系信任的关键。
从市场反馈看,宗馥莉的“更名+维稳”策略暂时奏效。尽管新品牌“娃小宗”的推出引发“替代娃哈哈”的担忧,但娃哈哈官方迅速澄清“经典品牌持续运营”,稳住了市场预期。反观杜建英试图煽动的“品牌忠诚度危机”,因缺乏产品质量问题的支撑,未能形成气候。这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在快消行业,消费者从来不是“站队派”,而是“实用派”。
六、终局预判:内斗落幕,品牌才是终极战场
这场围绕更名展开的暗战,最终可能以宗馥莉的全面胜利告终。杜建英的人脉与舆论筹码,难以对抗股权、品牌、资本形成的三重壁垒;三个私生子的诉讼闹剧,随着血缘鉴定失效已近尾声。但对娃哈哈而言,真正的考验在风波平息之后——如何修复内斗对渠道的损耗,如何通过创新延续品牌生命力,如何在宗馥莉的带领下适应新消费趋势。
杜建英的最终结局可能是“体面退场”:通过与宗馥莉协商,收回部分关联企业股权套现,同时保留在教育、投资领域的现有布局,毕竟她创办的娃哈哈双语学校、捐赠的西湖大学基金,已形成独立于娃哈哈的社会影响力 。而宗馥莉要做的,是尽快让市场忘记“股权纠纷”,重新聚焦“产品创新”,毕竟消费者的记忆很短暂,既能记住AD钙奶的甜味,也能忘记背后的家族恩怨。
回望这场风波,更名只是表象,实质是中国家族企业传承的典型阵痛——当“人治”的温情让位于“法治”的规则,当血缘的羁绊遭遇资本的逻辑,企业能否穿越周期,最终取决于是否守住了“产品为王、品牌为魂”的根本。对娃哈哈而言,80后的宗馥莉与60后的杜建英之间的博弈终会落幕,但如何赢得90后、00后消费者的青睐,才是更漫长的战役。
来源:白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