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更令人意外的是,它早期的症状并不“凶猛”,反而像感冒、像上火,甚至像“累了几天”。但只要你错过了那几个关键信号,它就可能悄悄地扎根在你的身体里。
说起艾滋病,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那离我很远”。但这个病毒已经悄悄潜伏在一些你意想不到的人群中。
更令人意外的是,它早期的症状并不“凶猛”,反而像感冒、像上火,甚至像“累了几天”。但只要你错过了那几个关键信号,它就可能悄悄地扎根在你的身体里。
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它并不是直接致死的“魔鬼”,但它会让你的免疫系统像“断电”一样失去战斗力,最终被一些原本没啥杀伤力的小病拖垮。
现在我们说“高危人群”,很多人会默认是“特殊行业”或“性乱人群”,但这其实是一种刻板印象,也极其危险。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发布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以下两大人群已经成为艾滋病高发区的“主力军”:
一是年轻男性,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尤其是在一线城市,男男性行为传播已成为主要传播途径之一。2023年全国新报告的HIV感染者中,15-24岁的年轻男性占比高达18.4%。
二是中老年人群,特别是农村离异或丧偶的男性。这部分人群的防范意识不足,信息获取渠道有限,部分人甚至不知道艾滋病可以通过性传播。近几年,在部分地区60岁以上感染者数量增长超过30%,令人警惕。
这两个群体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一个年轻,一个年长,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对HIV的防范意识薄弱,且检测率极低。
艾滋病早期的症状不典型,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其他疾病,但其实它有一套“自带标签”的信号,医生称之为“窗口期表现”。如果你出现以下五个异常,尤其是持续超过两周以上,就该敲响警钟了。
第一,淋巴结无故肿大。特别是颈部、腋下、腹股沟等部位,有些患者会摸到“疙瘩”,摸着不痛也没脓,常被误认为是上火。但如果持续超过一两周,就要小心了。
第二,持续低热或反复发热。有些人会出现“37度多”的体温,持续几天又降下来,隔几天又发热。这种低热常常被误以为是感冒或劳累,其实可能是免疫系统在对抗病毒。
第三,体重短时间明显下降。不是减肥成功,而是在没有控制饮食的情况下,体重在一个月内下降了5公斤以上。这种“莫名其妙的瘦”,常是HIV病毒影响消化系统和代谢的信号。
第四,反复出现口腔溃疡或鹅口疮。尤其是那种长时间不好、反复发作的口腔问题,往往说明体内免疫力已经开始出问题。
第五,皮肤出现不明皮疹或瘙痒。常见的包括面部、背部、四肢等部位,红斑、丘疹不痛不痒,但也有部分人会出现剧烈瘙痒。
这些症状也许看起来“不痛不痒”,但它们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免疫系统被入侵”的真相。
我曾接诊过一位22岁的男大学生,小伙子看起来阳光、干净,人也很有礼貌。主要诉求是“喉咙总是发炎、体重瘦了7斤、晚上总是出汗”。
起初他以为是换季过敏,但抽血检查时,CD4细胞计数已经低于350(正常应在500-1500之间),进一步检测确认是HIV阳性。他完全懵了:“我没有乱来啊,就是交了一个固定的男朋友。”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不乱”不等于“安全”,一对一的关系如果伴侣未检测,那就是盲区。
他幸运的是发现得早,及时开始抗病毒治疗,现在病情稳定,生活照样丰富多彩。但这件事让我再一次意识到,艾滋病不是某些人的事,它可能是你、我、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碰到的事。
很多人对艾滋病有误解,导致错过了早期发现的“黄金窗口期”。
“我只是普通人,怎么可能得?”这是医生听得最多的一句话。但病毒不挑人,它只看你有没有“暴露”。
“我没什么症状,应该没事吧?”HIV的潜伏期可长达8-10年,很多人在感染初期几乎没有任何明显症状,这才是最危险的地方。
“我和伴侣都很健康啊。”但如果你们从未做过HIV检测,那只是“看起来健康”。
“只有同性恋才会得艾滋。”这是严重歧视,也是错误认知。早在2022年,女性感染者比例已超过30%,而异性性传播已经超过男男性行为传播。
艾滋病目前虽然无法根治,但早发现、早治疗,完全可以控制病情,正常工作和生活。
第一,做一次HIV筛查没那么可怕。国家每年都在加强自愿检测的推广,很多城市的疾控中心、三甲医院、甚至部分大学校医院都能免费检测。一次抽血,十分钟可以换来安心。
第二,采取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方式之一。不要相信“看着健康就没事”,病毒不会写在脸上。
第三,暴露后不要自责,及时用药。如果发生了高风险行为,在72小时内服用暴露后预防药物(PEP),可以大大降低感染风险。
第四,长期暴露风险者可考虑暴露前预防(PrEP)规划用药。这已经在中国部分地区试点推广,尤其针对高风险人群,效果显著。
艾滋病不是“绝症”,但它是“慢性病里的狠角色”。你可能永远想不到,一个简单的误判,一个忽略的小信号,可能让你从此背负终身。
我们不需要恐慌,但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如果你属于上述两个群体中的任何一个,或者你感觉身体有了类似“信号”,别犹豫,去做一次检测。这不是给别人一个交代,是给自己一份安心。
你是否也曾因“看起来没事”,而推迟过一次检测?你怎么看待年轻人和老年人成为艾滋病高发人群的现象?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4年我国艾滋病疫情通报[EB/OL].
[2]王莉,李涛,刘晓峰.2023年中国某高校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感染率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3,44(10):1521-1525.
[3]李华,赵明,张倩.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艾滋病性病,2024,30(2):102-106.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张文斌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