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9日至30日,2025年“文明中国·看湖南”主题采访报道团走进长沙,来自中央、省、市级的10余家媒体记者,循着历史文脉与时代足迹开展行进式采访。
长沙晚报9月30日讯(全媒体记者 祝林灿)9月29日至30日,2025年“文明中国·看湖南”主题采访报道团走进长沙,来自中央、省、市级的10余家媒体记者,循着历史文脉与时代足迹开展行进式采访。
从千年学府岳麓书院到创新传承的雨花非遗馆,从浸润红色基因的湖南第一师范到活化历史街区的西园北里,采访组挖掘长沙精神文明建设的鲜活故事,用笔墨与镜头记录这座城市的文明温度与实践成果。
文脉传承融入日常
9月29日,采访组首站抵达岳麓书院。作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这里不仅是湖湘文化的精神高地,更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建设,成为市民与中小学生共有的精神家园。书院历史陈列馆与中国书院博物馆的丰富展陈,每年吸引超100万人次游客前来参观学习,其中长沙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达8万人次。
在书院内,采访组见到了全国新时代好少年刘静远。这位来自岳麓区博才咸嘉小学的五年级学生,先天双耳失聪,却以不懈努力学会听、说。她热爱音乐,演唱的歌曲曾搭载火箭送入太空,其事迹通过央视报道激励了众多听障家庭。“我希望用声音传递勇气,让更多孩子相信困难可以被战胜。”刘静远说。刘静远的故事,正是岳麓书院“实事求是、传道济民”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映照。
走进雨花非遗馆,这座由民营企业家郭存勇打造的非遗综合性场馆,聚集了300多个非遗项目、100多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已成为全国非遗保护“民办公助”模式的典型代表。
“我们是一个非遗老师的聚集平台,让他们的作品更符合当代生活需求。”创始人郭存勇向记者介绍,馆内通过研学体验、亲子创作等活动,推动非遗技艺创新性发展。目前,非遗馆已开发30多个研学项目、16门劳动课程,年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
国家级非遗女书代表性传承人李爱莲的工作台前,团扇、丝巾等融合女书文化的创意产品引人注目。“女书的出现惊艳了世界,但传承必须融入生活。”她拿起一幅女书湘绣丝巾说道。十年来,李爱莲通过沙龙、研学推广女书,让古老文字在创新中焕发生机。
文明实践助力思政花开
9月30日,采访组探访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此地素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美誉。据介绍,学校通过挖掘资源,打造“大思政课”实践基地,将红色基因融入育人全过程。
随后,采访组走进西园北里历史文化街区。社区书记张朵介绍,通过修复古巷、活化空间,让居民在历史熏陶中共建文明家园。
在开福好人馆,“好人大本营”负责人冯洋分享了区域选树好人、弘扬好人文化的经验:“‘好人精神’已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支撑,通过榜样引领,激发市民参与社区服务的热情。”
采访的最后一站,采访组抵达享有“进士故里”“博士村”美誉的浏阳市沙市镇秧田村。村中修建的耕读文化馆,是浏阳唯一以耕读文化和家风传承为主题的村级展馆。馆内通过图文、老物件与雕塑等形式,生动述说着这个村庄“勤耕重读”的悠久传统——历史上这里走出150余名秀才、举人与进士;恢复高考后,更先后诞生28名博士、176名硕士及逾千名大学生。
近年来,长沙正持续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扎实推进全域、全员、全面、全程创建,以多元实践将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城市肌理,建设幸福长沙。
来源:长沙晚报掌上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