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务院总理李强日前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
//前言//
中国重磅推出全新签证,
10月1日正式上线!
全球青年迎来新机遇,
澳洲华人回国发展
也多了一条全新通道。
#01:
中国官宣重磅新签证,
明天起开始施行
国务院总理李强日前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自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
图片来源:gov.cn
《决定》共2条,规定了以下内容。
规定在普通签证类别中新增K字签证,发给入境的外国青年科技人才。
规定申请K字签证,应当符合中国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规定的外国青年科技人才的条件和要求,并提交相应的证明材料。
K字签证面向来自境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在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相关学科获得学士及以上学位,或在上述机构从事相关教育、科研工作的外国青年科技人才,成为普通签证序列中的“第十三类”。
具体认定标准、材料清单将由驻外使领馆陆续公布。
对于有志于在中国从事科研、教育、创业的外国青年而言,这不仅是一纸签证,更是一张进入中国创新生态的“门票”。
长期以来,外国人来华工作和学习,往往需要中国雇主事先邀请,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自由度。
而K字签证不要求在中国已有聘用或邀请单位,但需按规定提交学历/任职等证明材料,由使领馆审核。
图片来源:Now 新闻
而K字签证的核心突破在于:
无需中国雇主邀请,申请人可以独立提出;
无年龄硬性上限,虽然强调“青年”,但一般参考18–35岁区间
多元用途,入境后可从事教育、科技、文化交流及创业、商务等活动;
相较现有12类普通签证,K字签证在入境次数、有效期、停留期等方面更灵活。
换句话说,K字签证为青年科技人才打开了一条“绿色通道”,让他们能够更加灵活地进入中国。
K字签证的对象非常明确,就是全球范围内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STEM人才。主要包括两类:
学历通道:境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的毕业生,STEM领域学士及以上学位。
工作通道:在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外国青年科技人才。
这一规定,既照顾了刚毕业的优秀学生,也覆盖了已经在科研一线工作的青年学者。
#02:
中国招揽全球人才,
主动出击给出更多选择
可以看出,K字签证与传统工作签证最大的不同,是无需中国雇主事先担保,并且拥有更高的灵活性。
这种制度上的突破,让许多此前因繁琐流程望而却步的外国科技青年,看到了另一条切实可行的通道。
对中国而言,这是一场主动出击的人才战略。
图片来源:NewYorkTimes
过去,中国的科技公司和高校主要依赖庞大的本土人才供应,但在半导体、生物技术、量子等关键领域仍存在短板。为了加快补齐差距,中国不仅加大研发投入,也在政策上尽可能降低壁垒。
K字签证的推出,正是“科教兴国”战略向边境口岸的延伸。
当他们看到有关K字签证的消息时,可能会想:至少我还有另一个选择。
华盛顿咨询公司美商亚洲集团合伙人陈澍如是说。
#03:
抢走年轻人就业机会,
大批印度码农将涌入?
当然,问题随之而来:
K字签证会不会让外国人“蜂拥而至”,抢走中国年轻人的就业机会?
首先,政策面向的是青年科技人才,核心目的是填补国内在前沿科技领域的人才缺口,而非与本土毕业生“抢饭碗”。
在今天的科研体系中,“金字塔”需要塔尖的领军人物,也需要塔身、塔基的大量青年科研人员。正如“将军也是从士兵一步步成长起来的”,青年人才的引入,本质上是为了形成更完整的人才梯队。
其次,就业不是一潭死水。外国科技青年的加入,往往伴随着知识外溢效应,能够创造新的岗位与机会,带动产业升级,释放更大就业空间。
以深圳为例,本地科技猎头指出,新签证将帮助初创企业在没有资源申请传统工作签证的情况下,更容易引进海外顾问与技术人才,这反过来会刺激更多创新创业项目,扩大就业“蛋糕”。
不可否认,中国在吸引外国人才方面仍面临不少挑战。语言障碍、文化差异,以及有限的永久居留通道,都是现实阻力。
部分中国网友甚至担心印度“码农”会大规模涌入。
然而,专家分析认为,印度青年真正的目标仍是美国,中国只是“备选项”。
而且,中印之间在教育、科研、社区层面已存在不少积极互动,例如上海的印度友人长期参与无偿献血活动,中印直航也在恢复,两国关系仍有合作潜力。
最后
对很多人来说这个新签证,
不只是科研精英的机会,
也可能是回国工作、创业、
陪伴家人的新选择。
来源:澳微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