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蓝莓产业发展现状及高质量发展对策分析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01 04:39 1

摘要:蓝莓(Vaccinium spp.)又称越橘、蓝浆果,为杜鹃花科(Ericaceae)越橘属(Vaccinium L.)的多年生落叶或常绿植物。蓝莓果实中含有较丰富的花青素、黄酮类化合物、多酚、多糖、维生素、矿质元素等,具有巨大的营养和保健价值,被国际粮农组织

广西蓝莓产业发展现状及高质量发展对策分析

时德举等

基金项目:广西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专项(桂农科 2021YT048),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自然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推广项目(YKJ2228)。

蓝莓(Vaccinium spp.)又称越橘、蓝浆果,为杜鹃花科(Ericaceae)越橘属(Vaccinium L.)的多年生落叶或常绿植物。蓝莓果实中含有较丰富的花青素、黄酮类化合物、多酚、多糖、维生素、矿质元素等,具有巨大的营养和保健价值,被国际粮农组织列为世界五大健康水果之一 。我国自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开始人工栽培蓝莓,截至 2020 年,蓝莓的种植面积已达 6.64 万 ha,总产量为 34.7 万t,发展速度极快 。广西从 2007 年开始引种种植蓝莓 ,此后 10 多年间广西的蓝莓产业主要处于零星发展阶段。近年来,蓝莓的种植面积迅速增加。广西高度重视发展蓝莓新兴产业,自治区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支持马县打造蓝莓产业链发展试点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第 151号)大力支持在南宁市马山县打造蓝莓产业链发展试点,助推乡村振兴。为将蓝莓打造成“一县一品”特色产业,马山县政府配套出台了《马山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马山县蓝莓产业试点种植奖补办法的通知》(马府规〔2021〕3 号)。此外,百色市人民政府把推动蓝莓产业化基地建设列入了广西百色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重点建设工程三年行动计划(百政办〔2020〕46 号)中。虽然广西蓝莓生产发展较快,但在发展蓝莓产业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蓝莓产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为了解广西蓝莓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发展壮大蓝莓产业,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咨询当地主管部门以及实地勘察等方式调查了广西蓝莓产业情况,剖析了制约广西蓝莓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及根源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制定蓝莓发展规划、开展科学研究和指导生产提供依据。

1 广西蓝莓产业现状

广西蓝莓的种植区域最初集中在桂中、桂北等偏冷地区,然后扩展到中南部地区。目前,南宁市、桂林市、百色市、崇左市、柳州市、河池市、钦州市、来宾市等地均有蓝莓种植,总种植面积为807 ha(表 1),其中,桂林市最早开始蓝莓种植。蓝莓的种植区域分布较广,在龙胜各族自治县、灵川县、全州县、资源县、永福县、阳朔县、灌阳县、雁山区等县区均有分布。南宁市马山县是广西蓝莓种植规模最大的县区,目前已种植蓝莓 200 ha,此外,马山县还制定了《马山县蓝莓特色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计划到 2014 年使全县蓝莓种植面积达到 3 333 ha。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柳江县和河池市宜州区等地建立了大面积连片的蓝莓种植基地,将蓝莓种植与观光、休闲、体验等项目相结合以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增收。近年来,广西自治区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和扶持浙江蓝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西马山县立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广西双润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广西金天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广西润兰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扶绥县润农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在广西开展蓝莓种植,并在南宁市马山县、百色市田阳区、崇左市扶绥县等地建立蓝莓产业化种植基地。

广西种植的蓝莓品种均从区外引进,目前仍未有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广西先后引进和种植了奥尼尔、灿烂、密斯蒂、夏普蓝、莱克西、蓝美 1 号、绿宝石、珠宝、天后、优瑞卡等 30 多个蓝莓品种,其中主要栽培品种为蓝美 1 号、珠宝、顶峰、奥尼尔、优瑞卡。调查发现,广西蓝莓的单位面积产量较低,主要原因是许多蓝莓收获产区存在投产时间较短、蓝莓栽培管理技术水平低、管理粗放和病虫危害严重等问题;部分管理水平较高的蓝莓种植基地,蓝莓植株的长势较好,蓝莓鲜果单位面积产量达 15 000 kg•ha -1 以上,产值达 90 万元•ha -1 ,展现出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较好的发展潜力。

广西蓝莓遭受的病害有红叶病、黄叶病、顶枯病、灰霉病、炭疽病、枝枯病、叶斑病、细菌性茎溃疡病、僵果病、锈病、枝干枯萎病等,虫害有蚜虫、蓟马、蛾类、枝梢食心虫、果实蝇、金龟子、天牛、鸟害等。其中,灰霉病、炭疽病、根腐病、僵果病、细菌性茎溃疡病、蚜虫、金龟子、天牛等病虫害的发生较严重,对蓝莓产业的危害较大 。此外,夏季高温对蓝莓生长的影响较大,严重时会导致蓝莓植株枯死。

在果实采收和采后处理方面,广西蓝莓产区主要通过人工采摘蓝莓果实,果实采收后进行分选、分级、包装、预冷和冷链物流运输。蓝莓果实主要用于鲜食,少部分被用于制作果酒。目前,广西仍未有蓝莓加工企业。

广西蓝莓产业起步较晚,研究基础较薄弱 ,在蓝莓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新品种选育、贮藏保鲜、加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较为缓慢,蓝莓良种良法等方面的相关研究仍有待深入开展。

表 1 广西蓝莓产业种植情况

2 广西发展蓝莓产业的优势

2.1 自然优势

广西地处低纬度地区,东经 104°26'~112°04'、北纬 20°54'~26°24'之间,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热量充足,夏季雨量丰富,全年平均气温为 16 ℃~23 ℃,这一纬度和气候特点与美国南部地区如佛罗里达州等地的南高丛蓝莓和兔眼蓝莓相近 。云南省是我国蓝莓产业发展的后起之秀,该地区海拔差异较大,蓝莓的生态适应性好,其果实成熟、上市的时间明显区别于国内其他产区。20多年的发展实践表明,云南省是中国最适合进行蓝莓栽培的地区 。广西与云南毗邻,其经纬度、地理气候等与云南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而广西也是潜在的蓝莓适宜种植区。广西酸性土壤面积的占比较高,pH 值在 4.5~6.0 的酸性土壤面积达 790.3 万 ha,这些酸性土壤适于进行蓝莓种植或易于通过土壤改良达到蓝莓生长所需的 pH 值(4.0~5.0),此外,这些酸性土壤区域长期因偏酸、贫瘠等特性而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具有较大的综合开发利用价值 。广西南北生态气候差异较大,同一蓝莓品种在不同地区的物候期有所不同。广西桂北地区如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资源县和柳州市融水县等地种植的蓝莓在 3 月—4 月开花,5 月果实成熟上市,采果期延续到 8 月或 9 月。广西桂中南地区如崇左市扶绥县、百色田阳区等地的蓝莓冬季基本不休眠,春季能够正常开花结果,通过促成栽培技术可实现蓝莓 10 月—11 月开花,12 月至来年 1 月果实成熟上市,采果期延续到 5 月。结合多样的生态气候区域、不同熟期蓝莓品种的搭配和促成栽培技术,可实现蓝莓鲜果的长时间供应上市。

2.2 资源优势

广西蓝莓近缘种植物种质资源丰富,分布有广西越橘(Vaccinium sinicum Sleum)、南烛越橘(Vaccinium bracteatum)、网脉越橘(Vaccinium crassivenium Sleum)、凸尖越橘(Vacciniumcuspidifolium)、凸脉越橘(Vaccinium supracostatum Hand)、刺毛越橘(Vaccinium trichocladum Merr)、大明山越橘(Vaccinium damingshanense)、那坡越橘(Vaccinium napoense)等越橘属 28 个种 2 个变种,其中网脉越橘、凸尖越橘、大明山越橘和那坡越橘是广西特有种 。此外,广西还从区外引进了较多蓝莓品种,这些蓝莓品种及广西原产的蓝莓近缘种植物种质资源可为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蓝莓新品种提供育种材料。

2.3 市场优势

蓝莓是一种集营养和保健功能于一体的新兴高端水果,在日常生活中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在国内外市场均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广西对蓝莓及其加工产品的需求逐年上升,目前蓝莓鲜果售价达 80~160 元•kg -1 ,本地生产的蓝莓鲜果还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广西市场上销售的蓝莓产品主要来至贵州、辽宁、山东、四川、云南等国内蓝莓产区,部分蓝莓产品甚至从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智利、秘鲁等国家进口。蓝莓果实柔软多汁,含水量高,果皮薄,采后不耐贮,特别在高温高湿季节,常温条件下,采后 2~4 d 果实便开始软化或腐烂。在广西发展蓝莓产业将在一定程度上填补本地的市场需求,同时能够缩短蓝莓运输成本、降低果实损耗和延长货架期,有利于提高蓝莓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此外,广西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人均耕地面积较少,与东南沿海省份相比,广西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因而,在广西发展蓝莓这一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 。

3 广西蓝莓产业存在的问题

3.1 生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科技支撑力不强

广西蓝莓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总体上单位面积的产量不高,生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广西蓝莓种植基地主要分为农业企业规模化种植和农户小规模分散种植两种类型,蓝莓规模化种植基地通常配有专业技术人员,栽培管理较规范,蓝莓单位面积产量较高,销售渠道较广和产品市场竞争力较强。部分蓝莓种植基地采用智能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生产,蓝莓单位面积产量高,果实品质好,经济效益显著。农户小规模种植基地的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较低,蓝莓品种种植混乱,栽培管理技术水平较低,生产定位不明确,经济效益较差。蓝莓种植对栽培技术的要求较高,部分种植户忽视前期试种和技术成本投入,缺乏科学有效的生产指导,导致蓝莓长势差、无法按期投产、单位面积产量低和品质下降等。广西从事蓝莓研究的人员较少,技术力量薄弱,很多种植户无法得到及时、正确的技术指导,新技术、新经验、新品种未能得到很好推广和应用,影响了蓝莓栽培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3.2 品种混杂,良种化水平不高

广西在蓝莓品种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种植的蓝莓品种较混杂。一些种植户误认为“新品种”就是“好品种”,在没有摸清蓝莓品种特性和配套栽培技术的情况下就更换品种。由于不同地区的土壤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光、热、水等资源分配不同,不同植物品种对引种地点环境条件的生态适应性也不同 。部分种植者没有考虑外来品种的地域性差异,未经区试就急于大面积种植新品种,加上配套技术不到位,进而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广西特色作物研究院、广西植物研究所、桂林市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的科技人员开展了蓝莓品种引进和种植试验,筛选出了一批蓝莓适栽品种,然而,在这些品种中,适宜在广西发展种植且综合性状优良的蓝莓品种不多,良种化水平不高。目前,广西仍没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蓝莓品种,蓝莓品种的选育工作有待加强和突破。此外,广西蓝莓的采摘期较短,蓝莓早、中、晚熟的品种搭配方案仍有待优化。

3.3 生产规模较小,产业链不完整

虽然广西已建成一定面积的蓝莓生产基地,但总体规模不大,规模化生产优势不明显。广西的蓝莓种植企业或专业合作社总体上规模较小、数量较少、实力较弱,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蓝莓种植基地和农户尚未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对产业的带动能力不够,现代化的营销模式和手段尚未大规模推广。大部分蓝莓果实在采收后经过简单的分级和包装后就直接销售,而蓝莓产业的冷链仓储物流设施较薄弱,蓝莓深加工仍是空白,导致蓝莓产业链条不完整,容易受到市场经济的干扰。

例如,受 2019 年—2022 年间疫情的影响,广西农旅产业遭到了严重的冲击,很多市县的蓝莓果实出现大量滞销,导致种植户的经济效益严重受损。

3. 4 销售渠道单一,品牌效应带动小

广西蓝莓以鲜食为主,主要是以观光采摘、水果经销商、地方小商贩采购销售和电商线上销售等方式销售鲜果。目前,蓝莓产业与农旅融合发展相结合的销售模式仅停留在小范围内试点阶段,主体上还是采用进园采摘鲜果和部分冷链物流的销售模式。目前,广西还没有建立蓝莓果品的统一交易市场,蓝莓的销售渠道单一,制约了广西蓝莓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虽然大中型蓝莓种植企业有自己的品牌,但品牌知名度较低,品牌带动效应较小。

4 蓝莓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策

4.1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蓝莓生产技术水平

广西蓝莓的研究基础薄弱,缺乏有力的科技支撑。因此,应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结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整合政府涉农部门和农业公司投入的资金,加强产、学、研结合,建立蓝莓科技创新体系。同时,应持续开展蓝莓品种引进、试种、示范和新品种培育工作,筛选和培育适宜广西发展种植的优良蓝莓品种并推广应用,为蓝莓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后备资源,提高蓝莓良种化水平。此外,应在蓝莓土壤改良、种苗繁育、整形修剪、配方施肥、花果管理、病虫害防治、贮运保鲜和加工等方面进行集成创新,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并推广应用,提高蓝莓单位面积产量、品质和加工技术水平,加强与优势蓝莓产区的蓝莓科研、管理、生产经营等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引进蓝莓先进管理技术和经验,逐步消化和吸收,探索蓝莓专业技术队伍建设、技术培训、人才培养等机制,进一步夯实广西蓝莓产业的发展基础。

4.2 科学合理规划,开展产业化经营

根据广西地理气候和资源优势进行科学规划,发展不同生态气候区的蓝莓生产,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适栽蓝莓品种实现蓝莓的分时段成熟上市,延长蓝莓采摘时间和市场供应期,突出区域优势。加强招商引资和资源整合力度,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生产合作社、种植大户等经济实体,通过土地流转将分散碎片化的土地集中连片起来,采取“公司+基地+农户 ”、“专业生产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开展产业化经营。对蓝莓生长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统一的集中管理,实行标准化生产,从根本上解决蓝莓品种混乱、品质下降和生产技术水平质参差不齐的问题。同时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蓝莓生产条件和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推动蓝莓生产向科学化、产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4.3 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产值

加强现代冷链物流建设,按照果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升级蓝莓产业链,包括机械采收、分级、包装、贮藏保鲜、冷链物流运输、果品深加工等生产环节,不断降低果品流通损耗,提高蓝莓产品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全程冷链需要物流企业、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等多部门的相互配合,因此需要政府部门在政策引导、标准制定和资金补助等方面给予支持,在蓝莓重点种植区域建设预冷场所、购置设备和开展冷链运输,引导种植户树立采后预冷理念,增强产后服务功能 。在蓝莓加工环节,联合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研制和生产蓝莓果汁饮料、罐头等粗加工品和蓝莓保健品、化妆品等深加工产品,延长蓝莓产业链,提高蓝莓产品的附加值,减少市场波动对蓝莓鲜果销售的影响。

4.4 拓展蓝莓产业新功能,打造优质销售渠道

通过发展蓝莓产业链以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建立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康养服务、农业采摘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开发蓝莓果品文化、设施生产、功能保健产品等新产业功能,提高蓝莓产业的经济效益。严格把控蓝莓产品质量,推进“三品一标”农产品和加工品认证,积极打造广西蓝莓地域品牌。建立和完善线上线下宣传体系,加强融媒体宣传策划,多形式、多手段开展蓝莓观光采摘、推介会、展销活动等,提升广西蓝莓品牌的知名度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建立健全蓝莓信息发布和交易平台,在开展蓝莓销售商超对接、种植基地配套直送等线下销售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微信、短视频、QQ、直播带货等途径进行线上销售,建立多线路的优质销售渠道,促进广西蓝莓产业向规模化、商业化、品牌化的方向发展。

来源:青钱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