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8分被澳大利亚生吞,比分牌像一把钝刀,把U16姑娘的决赛梦一点点锯断,锯得现场收音器里只剩鞋底摩擦的尖叫。
28分被澳大利亚生吞,比分牌像一把钝刀,把U16姑娘的决赛梦一点点锯断,锯得现场收音器里只剩鞋底摩擦的尖叫。
教练组在第二节叫暂停时,把战术板翻得啪啪响,可画出的路线被对手一个紧逼就撕成纸条,纸条上写着:投篮点离篮筐还有两米,出手人已经慌了。
半场30分,比训练课里的分组对抗还低,数据组把纸条收走,没人敢念出口。
李沅珊18次出手换12分,命中率22%,她每一次急停后的呼吸都像在问:我到底该投还是传?
澳大利亚的45号用胸口贴住她手肘,裁判不吹,这是U16的默认尺度,身体先到,规则后到。
她越投越远,是因为内线通道被澳大利亚两米中锋站成死胡同,钻进去挨帽,退出来挨骂,她选了看起来最硬的那条路,结果把全队节奏带崩。
汤雅童5投4中,却只在场上待了17分钟,不是她不想打,是教练不敢让她打。
澳大利亚后场推进速度平均5.4秒一次,汤雅童回防一次要7秒,多出来的1.6秒就是对手空位三分的出手时间。
教练掐表换人,把效率最高的内线按在板凳,赌的是小阵容能追分,赌输了,分差从19到28,赌桌被掀翻。
第三节中国队单节赢3分,不是战术突然开窍,是澳大利亚领先后换下了主力中锋,篮板从-11变成+2,刘瑞和孙晗昀趁机偷到二次进攻。
对手在试阵容,我们当成反扑信号,转播字幕飘起“起势”两个字,其实对面主帅连站都没站起来,手插兜嚼口香糖,像在看一场教学片。
日本64比67输新西兰,把决赛门票拱手让人,他们全场三分27中7,最后两分钟连续两次空位打铁,篮板被新西兰1米83的小前锋从头顶摘走。
日本教练赛后把技术统计揉成团塞进垃圾桶,这个动作被镜头逮住,意思很明白:外线不开,他们什么也不是。
中国队季军战想复仇,就得把日本逼到同一口井边,让他们再投丢一次。
小组赛中国输日本的那场,最后差距3分,输在第四节连续4次失误,3次被对手就地反击三分。
日本那套“跑轰+式抢断”就是针对中国后卫出球慢,他们提前预判路线,像提前蹲点的快递员,球到人就到。
想破局,要么把出球时间从平均0.8秒压到0.5秒,要么让内线在对方抢断路线里做墙,把快递员撞个跟头。
教练组连夜开的录像会,据说把白墙投成了蓝屏,墙上反复放的是日本4号后卫抢断后上篮的慢动作,一帧一帧数步伐,数到第三遍有人把笔摔了——那根本不是抢断,是打手,裁判没吹。
气愤没用,裁判还在同一侧底线,季军战依旧是他,中国队能做的是把球举高,像举行李箱过安检,让手够不到。
李沅珊想翻身,得先学会在双人夹缝里“停球+转背”,把18投拆成12投6助攻,让对手不敢包夹;汤雅童想多待,得把回防脚步从7秒砍到5秒,减重两公斤,或者教练干脆给她配一个专职替她跑的锋线,像给慢速大车配清道夫。
数据组算过,日本一旦三分命中率低于25%,他们百回合得分只有73分,中国小组赛那场让他们投出33%,自己还送12次失误,等于把绳子递给对方。
季军战只要把失误压到8次以内,把日本三分摁到25%以下,胜率就能从44%翻到61%。
数字冷冰冰,却是最诚实的战友。
2017年我们输澳大利亚40分,今年输28分,十年级的孩子把差距从“大巴车”缩成“小轿车”,可小轿车还是追不上高铁。
季军战不是终点,是下一班高铁的检票口,错过这趟,再等两年,身体发育的窗口就关一半。
篮板、失误、三分、回防,四道算术题摆在黑板,谁先把答案写对,谁就能把铜牌挂到脖子上。
姑娘们夜里回酒店,电梯里贴着亚洲杯吉祥物,一只张开手的袋鼠,像在招手,也像在推人。
铜牌值不值钱?
对16岁的孩子来说,那是第一块国际大赛奖牌,也是未来合同里的一条加价条款。
对日本来说,那是他们连续两届无缘决赛的遮羞布。
两队都输不起,输不起的人才会真拼命。
哨声还没响,算盘已经噼啪作响,是把自己从28分泥潭里拖出来,还是把对手摁进3分深渊,答案写在今晚的球皮上。
你说,这块铜牌到底是安慰奖,还是下一次掀翻澳大利亚的启动资金?
来源:奋发有为小鱼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