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出土的甲骨文,慢慢揭开了真相——商纣王或许是个“背锅侠”,他的“罪恶”,更像是周朝打赢后搞的“宣传战”。
一提商纣王,咱们脑子里立马蹦出“酒池肉林”“炮烙之刑”,还有宠妲己、害忠臣的画面,妥妥的千古第一暴君。
可你知道吗?这些骂名,可能大半是周朝人编的!
近些年出土的甲骨文,慢慢揭开了真相——商纣王或许是个“背锅侠”,他的“罪恶”,更像是周朝打赢后搞的“宣传战”。
咱们现在对商纣王的坏印象,基本来自周朝人写的书,比如《尚书》里的《牧誓》,还有后来《史记》里的记载。
总结下来,他的“罪状”大概有这么几条:
一是荒淫无度,比如建“酒池肉林”,让男男女女在里面光着身子喝酒玩乐,浪费粮食还败坏风气;
二是残忍暴虐,发明“炮烙之刑”,把人绑在烧红的铜柱上活活烫死,还把忠臣比干的心挖出来,就因为比干劝了他几句;
三是宠信妲己,让女人干政,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四是不把祖宗放在眼里,废弃祭祀,得罪了上天和祖先。
这些罪状一条比一条狠,把商纣王写成了一个没人性、没底线的暴君。
可问题来了,这些说法,全是周朝人记录的,商朝自己的文字里,压根没提过这些事——而商朝是有文字的,就是咱们现在能看到的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朝人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记录祭祀、战争、农业这些大事,相当于商朝的“官方日记”。
这些年,考古专家挖出了几万片甲骨文,其中不少提到了商纣王(商朝人叫他“帝辛”,“纣王”是周朝给他起的恶号,“纣”就是“残义损善”的意思),可里面的帝辛,和周朝人写的完全不一样。
从甲骨文来看,帝辛在位时,干的最多的事是“打仗”,而且打的大多是商朝周边的部落,比如东夷。
当时东夷经常骚扰商朝边境,帝辛派大军去征讨,打了好几年,最后把东夷打败了,还把商朝的地盘扩展到了江淮一带。
甲骨文里记录他打仗的内容,全是“伐东夷”“获羌”(抓获羌人俘虏),没提过他滥杀无辜,更没提“炮烙之刑”“挖比干心”。
除了打仗,甲骨文里还提到帝辛“祭祀”。
商朝人特别重视祭祀祖先和上天,要是帝辛真像周朝说的“废弃祭祀”,甲骨文里肯定会有记录,可现在挖出来的甲骨文里,帝辛主持祭祀的记载不少,比如“帝辛贞:今夕无祸?”(帝辛占卜:今晚没灾祸吧?),这说明他不仅没废祭祀,还挺重视。
至于“宠信妲己”,甲骨文里压根没提过“妲己”这个人。妲己的说法,最早是《国语》里提了一句,后来《史记》把她写成了“祸国妖姬”,可商朝的官方文字里,连妲己的影子都没有,很可能是周朝人后来加上去的“反派工具人”。
周朝人明明打赢了商朝,为啥还要花这么大功夫,把商纣王写成一个十恶不赦的暴君?其实道理很简单——为了“名正言顺”。
在古代,改朝换代讲究“天命”,就是说“上天觉得你不行了,所以让我来取代你”。
周朝原本是商朝的一个附属部落,后来起兵推翻商朝,这在当时看来,有点“以下犯上”。
要是不把商纣王写得特别坏,就没法解释自己起兵的合理性:你想啊,要是商纣王是个好皇帝,周朝起兵就是“叛乱”;
可要是商纣王是个暴君,百姓都活不下去了,周朝起兵就是“替天行道”,是救百姓于水火。
所以,周朝建立后,就开始了一场“宣传战”:一边说商纣王有多坏,一边说自己的周文王、周武王有多仁政。
比如《尚书·牧誓》里,周武王伐纣前发表演讲,列举了商纣王的三条罪状:“惟妇言是用”(只听女人的话)、“昏弃厥肆祀,弗答”(废弃祭祀)、“昏弃厥遗王父母弟,不迪”(不用自己的兄弟)。
这三条罪状,后来被不断添油加醋,慢慢变成了“酒池肉林”“炮烙之刑”这些更具体、更吓人的说法。
而且,周朝还把商朝灭亡的原因,全推到商纣王一个人身上,这样就能掩盖自己起兵的真实目的——其实就是为了争夺权力和地盘。
毕竟,要是承认“我就是想抢你的天下”,肯定没人支持;可要是说“我是为了消灭暴君”,就能拉拢更多人。
商纣王的“暴君形象”,不是一开始就那么夸张的,而是后来慢慢“加码”的,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周朝刚建立的时候,说商纣王的罪状还比较“克制”,比如《尚书》里只说他听女人话、不祭祀、不用兄弟,没提“酒池肉林”和“炮烙”。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为了宣传自己的思想,开始拿商纣王当“反面教材”。
比如孟子、荀子,为了强调“仁政”的重要性,就把商纣王的“坏”再夸大一点;韩非子为了说明“君主不能宠信奸臣”,又给商纣王加了些新罪状。
再到后来的《史记》,司马迁把之前各种说法汇总起来,还添了不少细节,比如“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还有“剖比干,观其心”。
这些细节写得活灵活现,让后人觉得商纣王的暴君形象“铁板钉钉”。
更有意思的是,有些“黑料”其实是把别人的事安到了商纣王头上。比如“炮烙之刑”,有学者考证,最早是夏朝的暴君桀发明的,可后来慢慢变成了商纣王的“专利”;
还有“酒池肉林”,可能是商朝人喜欢喝酒、祭祀时用酒和肉比较多,被周朝人故意夸张成了“荒淫”的证据。
这里得说清楚,不是替商纣王“洗白”说他是完美的好皇帝,他肯定有自己的缺点。
比如甲骨文里说他经常打仗,长期征讨东夷,肯定消耗了商朝大量的人力物力,导致国内空虚,这也是商朝后来被周朝打败的原因之一。
而且,他可能确实比较骄傲,听不进不同意见,得罪了一些贵族,这些都是他的问题。
但问题是,周朝把他的缺点无限放大,还编造了很多根本不存在的“罪状”,把他塑造成一个“天生的暴君”,这就不客观了。
历史从来都是“胜利者书写的”,谁打赢了,谁就有话语权,就能把对手说得更坏,把自己说得更好。商纣王就是这种“话语权”的牺牲品——他不是完美的,但也绝对不是咱们印象里那个无恶不作的“千古暴君”。
要是没有这些甲骨文,可能我们现在还一直相信,商纣王就是那个干尽坏事的暴君。
可甲骨文的出土,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商朝的“官方日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帝辛——一个爱打仗、想扩张地盘,有缺点但没那么坏的君主。
其实,历史上像商纣王这样的“背锅侠”还有不少,比如秦始皇,也被骂了两千多年“暴君”,可现在我们知道,他统一六国、修长城、统一文字,有很多功绩。
这也告诉我们,看历史不能只信一本书、一种说法,得多看看不同的史料,尤其是像甲骨文这样的“一手资料”。
最后想问大家:你以前对商纣王的印象是怎样的?知道他的“黑料”可能是周朝编的后,有没有觉得刷新认知?
或者你还知道哪些被历史“冤枉”的人物?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觉得这篇文章有意思的话,别忘了点赞关注,后续还会带大家扒更多历史背后的真相!来源: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