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朝十六帝中,有整天炼丹求长生的道士皇帝嘉靖,有二十五年不上朝的罢工皇帝万历,有热爱木工活的工匠皇帝天启,还有自封大将军的武痴皇帝正德。
明朝近三百年的国运背后,并非皇帝的英明神武,而是一套让昏君庸主也能“躺赢”的体制奇迹。
明朝十六帝中,有整天炼丹求长生的道士皇帝嘉靖,有二十五年不上朝的罢工皇帝万历,有热爱木工活的工匠皇帝天启,还有自封大将军的武痴皇帝正德。
这样一群看似不务正业的统治者,却维持了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王朝之一。
而这一切的奥秘,恰恰藏于朱元璋废宰相后建立的那套“废物利用”机制中——即使皇帝平庸无能,国家机器依然能勉强运转。
---
朱元璋建国之初,就以一道冷酷的命令为明朝政治定下基调:永远废除宰相制度。这位出身卑微的皇帝认为,宰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于是他设计了一套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的体制。
历史学者分析指出:“朱元璋在位时倒是可以,传闻其一天只睡4个小时,除了临幸妃子就是处理政务。但不是所有皇帝都是朱元璋。”
果然,朱棣登基后,面对繁重的政务,不得不创立内阁制。这一制度到了明宣宗时期进一步演变,内阁权力越来越大,直接监管六部。
嘉靖皇帝通过“大礼议”事件重塑的君主专制,将内阁完全驯化为秘书机构。据《明世宗实录》记载,嘉靖二十年后的奏章批答,多由宦官代笔,皇帝仅用朱笔圈点。
与此同时,明朝另一个制度设计——让司礼监和内阁分庭抗礼,形成了奇妙的权力平衡。皇帝高高在上,成为两个权力集团之间的仲裁者。
明朝政治体系中最精妙的部分,莫过于让宦官集团与文官集团相互制衡。朱瞻基设立内书堂,教太监们读书识字,以此让司礼监和内阁对抗。
这一设计使得明朝皇帝能够“躺平”而不担心大权旁落。明朝中后期,尽管皇帝多年不上朝,国家却依然能够维持运转,奥秘就在于此。
内阁有票拟权,可以参与决策,但司礼监秉笔太监拥有批红权,掌印太监拥有盖章权。这意味着,“内阁只有参政议政的权利,最终的确定权还在皇帝和宦官手里”。
明朝皇帝之所以能够放任权力,关键在于他们意识到“太监对皇权的威胁少于文官和武将,因为太监没有继承人,同时太监的权利没有合法性,只能从皇帝处取得合法性”。
正因如此,即使像万历皇帝这样二十五年不上朝的君主,依然能够通过宦官系统控制朝局,确保皇权不坠。
在地方治理上,朱元璋同样进行了大胆创新。他废除了元朝的行省制度,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立的体制。
这一设计精妙之处在于:三司分立的体制,使得地方权力被分散到三个互不统属的机构中,有效防止了地方势力坐大,威胁中央集权。
布政司负责地方行政事务,按察司掌管司法监察,都指挥使司则掌管地方军事。三者互不统属,直接向中央负责,彻底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可能性。
历史学者指出:“明朝为了防止地方权力过大,采用了三司制度来管理地方。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分别管理地方的行政,监察和军事,相互不统属。”
明朝后期设立的巡抚和总督,也都是直接归中央管理,其所有权力都来源于中央授权,本身的独立权并不大。这种高度中央集权的地方管理制度,确保了明朝即使中央政权衰弱,地方也不会轻易分裂。
明朝灭亡不是由于内部原因,而是被外部的少数民族。这一结论背后,折射出明朝制度设计的成功之处。
纵观中国历史,许多王朝最后的灭亡,往往不是被农民起义直接推翻,而是被朝廷内部的外戚或其他军阀消灭。
西汉被外戚王莽所灭;东汉被宦官、外戚折腾后由曹丕取代;隋朝被关陇军阀李渊消灭;唐朝被军阀朱温消灭。
而明朝通过其制度设计,基本消除了内部对皇权构成威胁的势力。废除宰相之后,所有权力完全收归皇帝,大臣已经没有太多的独立权。
明朝中后期,即便出现严嵩、刘瑾、张居正等权臣,他们看似权势滔天,但丝毫无法威胁皇权。“只要皇帝一句话,这些人前一秒再怎么风光,后一秒就会失去一切”。
明朝的言官制度也为其政治体系增添了一抹亮色。这些有骨气的言官,“就算被杀,也要指出皇帝的不是”,形成了一定的言论监督氛围。
任何制度都有其阴暗面,明朝的这种“废物利用”机制也不例外。高度中央集权带来的后果是制度僵化和创造力缺乏。
嘉靖朝时期,官僚集团的腐化达到惊人程度。
严嵩父子把持朝政二十余年,形成“严党”集团。《明史·严嵩传》记载,六部官员任命“非贿不得”,连边关将领的任命都成为交易筹码。
更致命的是,明朝设置了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组织。由于东厂、西厂的提督大多由宦官担当,宦官的权势日益膨胀。“国家一品大员见了他们都要对其下跪,巴结逢迎”。
这种逆向淘汰机制,导致明朝后期“长此以往,明朝上位的尽是溜须拍马之徒。有能力的士人阶层渐渐地也就对明朝失去了信心”。
君臣离心离德最终成为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崇祯年间,皇帝和大臣们互不信任,发展到最后,皇帝和户部都有钱,却都不愿自掏腰包为军队筹集军饷。
---
当李自成的军队攻破北京城时,崇祯皇帝敲钟召集百官,却无一人前来。那些曾经依靠明朝制度生存的官员,已经转而准备迎接新主子。这套维系了近三百年的机制,最终也因人心尽失而崩溃。
明朝的体制设计犹如一台精密机器,即使驾驶员能力平平,也能依靠系统自身维持运转。但机器终究会磨损,当内部腐败严重到一定程度,再精巧的设计也难以挽回覆灭的命运。
来源:陶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