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50年代,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在与前苏联还处于蜜月期的时候,决定建立拉丁字母体系的汉语拼音制度。几十年来,这套汉语拼音对于我国识字率的提升,和外国人学习汉语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时至今日,在智能手机正变成人们日常的须臾不离之后,大多人都选择用汉语拼音作为首
上世纪50年代,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在与前苏联还处于蜜月期的时候,决定建立拉丁字母体系的汉语拼音制度。几十年来,这套汉语拼音对于我国识字率的提升,和外国人学习汉语起到了极大的积极作用。时至今日,在智能手机正变成人们日常的须臾不离之后,大多人都选择用汉语拼音作为首选输入法。曾经风靡一时的五笔字型输入法,虽然有很多理论层面的优点,但仍然无法普及,以至于其当下的竞争对手,已经不是拼音输入法,而是手写输入法了。
像伟人在50年代预言的那样,中文用一种奇妙的方式,以拼音文字的形式注入了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文本身可能永远不会彻底放弃方块字,而发展成为纯粹的拼音文字,但中华文明的强大融合力,接纳了拉丁字母,进一步丰富了自身。中文的确是美妙的文字,有美术、有音乐、有哲理、有棒喝。可以传承历史,让今人与古人跨越千年而对话;可以统一民族文化,使每个人不论走到哪里,都能够跨越发音的鸿沟,足以顺畅沟通。中文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字表达工具,更传达着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与道德伦理,体现着一种大一统文化观念。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有中国这样一部以《二十四史》为核心骨干的,绵延5000年的文字历史记载。现今非常流行西方历史怀疑论,这不是新的观点,西方人自己也总是沉溺于“我从哪里来的”这种哲学自虐。西方最古老的书无非就是《圣经》,可就这本书,也不断“随行就市”地翻译来翻译去。这种翻译甚至不仅是从一种文字翻译到另一种文字,而可能是同一语言的自我更新。亚里士多德等所谓希腊三贤的著作,就更离谱了,据说是从阿拉伯文翻译回来的,天知道哪些是古希腊的,哪些是阿拉伯人的智力成果。每一次翻译,都是一种再创作,拼音文字很难保持稳定的文化信息。
中文如此美妙和伟岸,人口众多的中国人,足迹遍布全世界,但却不是世界上使用量最大的单一语言。海外的中文使用者,大多属于与中国有血缘联系的族群,很难实现跨越族群的广泛使用。原因很简单,中文太难学了,不是在中国土生土长,很难学好中文。遍布全世界的孔子学院,成绩斐然,但也遇到了各式各样的阻力,甚至打压。应当坚持孔子学院的全球布局,但恐怕需要改变目前的方式,可以考虑将孔子学院变形成为学院+餐馆。
在孔府菜和中国字的双重加持之下,吸引味蕾的同时,用滴灌方式逐渐渗透中国文字。对于不了解中华文明的人而言,即使学了一些中文,也只能流于形式,而且永远不可能真正掌握中文。学习《论语》的时候,汉语拼音可以为孩童或者外国初学者提供帮助,但要真正理解和运用论语,不可能只读汉语拼音版的《论语》。用现行的英文表达中国文化,肯定也是有局限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试图通过中文进而掌握全球话语权,恐怕是缘木求鱼。如果我们拒绝英文,获取真正的国际话语权,“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解决这个难题需要有创造性思维,具体而言,中国人要对于英文本身拥有话语权。就在前两天,特朗普在其推文里,丝滑地使用了“paper tiger”一词,以表达其对于俄罗斯的蔑视与不屑。他本人至少当时肯定没有意识到,这个英文词汇是毛主席发明的。在蒋介石气势汹汹地试图剿灭共产党的档口,毛主席在延安窑洞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谈笑风生地和美国记者交谈。毛主席说出纸老虎这个词汇时,翻译按照当时英文的最确切表达,译为“strawman(稻草人)”,毛主席立即纠正,就要说“paper tiger” 。从此,这个中国人发明的英文词汇,深深地植入了全世界人民的心中。
中国应当以立法形式将英文列为中国人的“第一外语”,这样,中国人可以更为出师有名地集中资源,更多地参与、掌握,乃至把控英文的未来发展趋势。英文已经有了很广泛的使用基础,作为拼音文字,英文的语法、拼写、习惯用语、发音和其它表达方式,都非常零活。中国人用立法形式,确定对于英文本身的话语权,就可以更好地掌握英文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甚至最终建立全世界英文的统一标准,从而在全球争取更多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话语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中华文明海纳百川但不失其本,接纳、融合英文为“第一外语”的结果,绝不是方块字的消亡,而是要彻底分开中文方块字和拼音化这两个命题。在更好地保存中国文化精髓的同时,适应全新的国际化环境,这个使命和任务是艰巨的,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和孤立的。语言不仅仅是文字问题,肢体语言、镜头语言、礼仪语言,一颦一笑都应当表现出中国人的自然和洒脱,而不是希腊哲学的强愁和好莱坞的浪笑。文化自信才是治愈崇洋媚外和盲目排外的根本。
珠玉在前,拉丁字母的汉语拼音已经解决的汉语自身的拼音化问题,并业已成为中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一步,面对新的国际化形势,中国人应当大胆地接纳英文作为“第一外语”,把英文纳入中华文明的范畴。这样,中国人才能在英文世界里,有更多的针对英文本身的话语权,中国故事和中式思维才能更好地走向国际化的征程。
2025年9月30日记于西山
来源:透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