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9岁站在大湾区音乐晚会舞台上的成方圆,开麦这一刻,整个人都在发光。
文/筱晓
编辑/筱晓
没有伴舞,没有混响,只有岁月沉淀后的嗓音,直入人心。
69岁站在大湾区音乐晚会舞台上的成方圆,开麦这一刻,整个人都在发光。
她穿着时髦演出服,神采飞扬地演唱,曲毕掌声不断,状态好得让人完全看不出年龄。
这一刻,她不是“王刚的前妻”,更不是“年近七旬的老人”,她只是她自己——歌手成方圆。
9月底的“湾区升明月”晚会,成方圆的登场让无数观众惊艳。
一束追光打下,她从容开唱英文经典《Fly Me to the Moon》。
然而没人知道,成方圆的艺术人生,竟然始于一件不太“淑女”的乐器——二胡。
北京文艺大院的琴声里,她的童年浸润着二胡的弦音与父母的画稿。
当同龄女孩被钢琴的优雅吸引时,她却执意选择这个被母亲认为“不够淑女”的乐器。
手指被琴弦割出血痕的夜晚,她咬着牙练习,用疼痛丈量对艺术的执着。
17岁就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的成方圆,一开学便成了校园里的“异类”。
一边是二胡专业的天赋惊艳众人,一边是自学吉他、翻唱罗大佑的《童年》。
文艺女青年的底色,从此刻便已铺就,艺术是信仰,自由则是氧气。
由于年少轻狂,成方圆对于婚姻的两次尝试,都让理想主义与现实发生了剧烈的碰撞
1980年代初,她抛却了世俗的眼光,执意与大学英语老师成婚。
师生恋的浪漫外壳下,藏着传统婚姻观的尖锐矛盾。
丈夫希望她放弃巡演,成为“洗手作羹汤”的妻子,公婆的催生压力,更让她窒息。
一年后,她带着吉他逃离,原来文艺女青年的爱情,容不下世俗的秤砣。
离婚后,她远赴纽约进修音乐剧,用事业填补情感的缺口。
1996年,她与王刚一拍即合,被认为是完美契合的“灵魂伴侣”。
两人在《综艺大观》搭档主持,雪夜漫步、即兴弹唱的片段至今仍是经典。
1996年的北京,王刚正因为《宰相刘罗锅》里的和珅角色红得发紫。
48岁的他事业如日中天,走到哪儿都有人认出来喊“和大人”。
36岁的成方圆当时也是娱乐圈的名人,多次登上春晚舞台,歌声在大街小巷都能听到。
两个人的年龄差距摆在那里,12岁不算小。
更关键的是,王刚已经经历过两段婚姻,还有个正在读高中的女儿婷婷,成方圆却毫不介意。
成方圆甚至没有仔细考虑过嫁给他,要面对怎样一个复杂的家庭状况。
王刚骨子里是个传统男人,他始终都觉得女人结了婚就该把家庭放第一位。
王刚甚至觉得成方圆的事业并没有什么价值,完全可以放在生孩子之后。
王刚母亲则时常抱怨“儿媳不做饭”,指责成方圆“可以花3小时唱歌,不愿花1小时炖汤”。
更致命的是王刚的酗酒,他常在老国安宾馆与人拼酒至深夜。
成方圆接他回家时,他当众呵斥“回去”,醉态下的失控让婚姻逐渐支离破碎。
就这么一句话,像刀子一样扎进成方圆的心里。
她为这个家付出了太多,放弃了多少演出机会,结果换来的是丈夫的斥责。
2001年,两个人和平分手了。
没有狗血的撕扯,没有对簿公堂,就是简简单单地结束了。
或许,离婚对王刚来说或许只是又一次失败的尝试。
他已经经历过两次婚姻,这次不过是第三次。
成方圆不一样,36岁结婚,41岁离婚,这个年纪的女人在婚恋市场上已经不占优势了。
离婚后的成方圆做了个决定——单身。
这一单就是24年,不是找不到合适的,而是不想再找了。
她开始研究爵士乐,从流行歌手转型做爵士歌手。
这条路不好走,爵士乐在国内的市场本来就小,愿意听的人不多。
成方圆毫不在乎,直到去三里屯红馆办“拉美狂欢音乐会”,台下才真正坐满了懂音乐的人。
2021年的“拉美狂欢音乐会”,她抱着吉他随节奏旋转,老乐迷纷纷感慨“比年轻时还稳”。
然而成方圆的生活不只有音乐,她爱上了徒步,背着包走遍了大江南北。
西藏的雪山、云南的古镇、新疆的戈壁,她都去过。
一个60多岁的女人,背着大背包在山路上走,这画面想想就让人敬佩。
离婚后的24年里,王刚与成方圆的人生轨迹着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延伸。
2005年,王刚通过“网恋”认识了现任妻子郑艳东,一年后步入婚姻殿堂。
最令人惊讶的是,他在60岁那年,迎来了自己的小儿子。
为了给儿子提供最优渥的生活,年过古稀的他不敢停歇。
频繁接戏、参加综艺,甚至投身直播带货,努力为儿子的未来赚取足够的资本。
如今的王刚,享受着妻贤子孝的天伦之乐,用后知后觉的成熟,终于学会了平衡事业与家庭。
而成方圆,则选择了另一条,通往更广阔天地与更深度自我的路。
2025年9月底的“湾区升明月”晚会,成方圆又站上了舞台。
69岁的年纪,很多人已经在家抱孙子享天伦之乐,而她却还在台上唱歌逐梦。
24年的时光,并未在她身上留下沧桑,反而赋予了她一种洗尽铅华的从容与淡定。
她没有被困在“王刚前妻”的标签里,而是活出了自己最舒展的姿态。
来源:筱晓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