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楼兰》引争议:刀郎、苏柳发声背后的版权与功劳之争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30 18:39 1

摘要:《我的楼兰》作为播放量超100亿的经典作品,其创作源于中国音乐家协会“新歌唱新疆”活动,由苏柳作词、刀郎谱曲、云朵演唱,三方共同成就了这首广为流传的新疆歌曲。2024年刀郎收回云朵对该曲的演唱权后,舆论逐渐发酵。2025年9月21日,苏柳在公益大讲堂谈及创作历

《我的楼兰》作为播放量超100亿的经典作品,其创作源于中国音乐家协会“新歌唱新疆”活动,由苏柳作词、刀郎谱曲、云朵演唱,三方共同成就了这首广为流传的新疆歌曲。2024年刀郎收回云朵对该曲的演唱权后,舆论逐渐发酵。2025年9月21日,苏柳在公益大讲堂谈及创作历程并澄清版权问题,随后因言论引发网友质疑,进而开通短视频账号连发多条视频回应争议,形成了围绕作品功劳划分与版权归属的舆论焦点。

关键争议点辨析

1. 版权归属:词曲分离的权利边界

根据苏柳的明确表述,《我的楼兰》歌词版权始终由其本人持有,从未出售给任何公司;刀郎则拥有该曲的谱曲版权,其收回云朵演唱权的依据正是谱曲版权所属。这一情况符合音乐作品版权的常规划分模式——词曲作者分别享有对应部分的著作权,演唱权的授权与收回需结合具体版权约定执行。网传刀郎“独自收回全部版权”的说法并不准确,双方实际各自持有核心版权要素,不存在一方垄断权利的情况。

2. 功劳划分:创作链条的价值博弈

争议的核心在于对作品成功原因的认知差异:

- 苏柳的核心观点:强调作品是三方合力的结果,尤其突出云朵的贡献——认为云朵十年如一日的演唱是歌曲达到百亿播放量的关键,甚至表示“没有云朵,这首歌可能被刀郎锁在抽屉里当废纸”。同时她提及,是自己先完成歌词定下基调,刀郎曾要求其补充内容才形成“银簪插在太阳上面”等经典段落,暗含歌词对作品的奠基作用。

- 网友与刀迷的主要立场:认为刀郎的作曲与编曲是作品成功的核心。有观点指出,该曲的新疆民族调式作曲、冬不拉等乐器的融合运用构建了独特意境,即便更换歌词仍具感染力,且刀郎的平台与创作能力是作品成型的关键前提,苏柳的言论存在“弱化刀郎贡献”的倾向。

- 客观视角:音乐作品的成功本是多维因素叠加的结果——苏柳的歌词提供了文学基底,刀郎的作曲赋予了音乐灵魂,云朵的演唱实现了艺术传播,三者缺一不可。争议的产生源于表述中对不同环节价值的侧重差异,而非某一方完全无足轻重。

3. 舆论升级:表述偏差与身份争议

苏柳的回应进一步激化了舆论:她强调“军旅艺术家”身份以佐证中立性,却被质疑以此作为言论挡箭牌;将批评声音归为“刀迷网暴”,忽视了普通路人基于是非判断的发声;提及自己“与刀郎是好友”“歌词价值排名靠前”等内容,被解读为自我标榜与避重就轻。此外,她针对改编作品《雪线之上》宣称维权,却因该作品使用的是刀郎作曲版权,陷入“越权维权”的质疑中。

事件背后的启示

理解刀郎:版权意识与创作立场

刀郎收回演唱权的行为,本质是对自身著作权的正当行使。从创作背景看,他不仅完成谱曲,还主动提出歌词修改建议,深度参与了作品打磨。其长期低调专注音乐创作的形象,与此次按规则处理版权问题的做法一致,并非针对个人,而是维护创作权益的理性选择。

领会苏柳:表达偏差与权益诉求

苏柳的发声存在双重诉求:一是希望作品持续传播,认为收回演唱权导致经典尘封可惜;二是强调自身与云朵在作品传播中的价值,维护创作者的署名与贡献认可权。但由于表述中对刀郎贡献的提及不足,且掺杂身份强调、情绪表达等多余信息,导致初衷被曲解,陷入舆论被动。

清朗网络:理性回归创作本质

此次争议折射出网络讨论中“非黑即白”的误区——将创作贡献绝对化、把版权纠纷情绪化,既忽视了音乐创作的协作属性,也偏离了对作品本身的关注。真正的清朗舆论,应建立在对版权规则的尊重与创作价值的客观认知之上:承认三方贡献的独特性,理解版权行使的合法性,摒弃人身攻击与立场站队,让讨论回归音乐本身。

《我的楼兰》的魅力,在于词、曲、唱共同构建的艺术意境。这场争议的落幕,更应带来创作者协作与表达的启示——唯有清晰界定权益、理性表达诉求、尊重彼此贡献,才能让经典作品真正超越争议,持续传递艺术价值。

来源:相识在纸香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