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到玉米,小时候我家后院的那片地,总是在六月里长得郁郁葱葱。老爸一边插玉米秧,一边擦汗,说:“玉米要的,就是人勤。”我从小就觉得,玉米好像就是靠体力、靠经验、靠老一辈传下来的那些“土办法”。没想到有一天,这一切都变了。
说到玉米,小时候我家后院的那片地,总是在六月里长得郁郁葱葱。老爸一边插玉米秧,一边擦汗,说:“玉米要的,就是人勤。”我从小就觉得,玉米好像就是靠体力、靠经验、靠老一辈传下来的那些“土办法”。没想到有一天,这一切都变了。
整个村的人凑在一起议论,不少人抱怨天旱,有的说化肥贵,还有人摇头:“种了一辈子了,现在咋都出问题呢?”大伯着急得上火,家里种玉米攒学费,结果颗粒没几。后来听说村东新来的技术员王晓明会“新技术”,大伯起了试试看的心思。
有次下雨,我去大伯家串门,他正和王晓明唠嗑。王晓明年轻但懂行,看着大伯的地,蹲下摸了摸土,说:“你这土地板结严重,水浇下去都不透气。传统播种方式太密、太浅,根本发不了力。再加上你这肥料撒得满天飞,效果全打了折。”
大伯一听,脸红了,“我们一直就这么种,你说该咋办嘛?”王晓明把话说得很实在,“高产不是光靠种子和汗水,更要讲科学。你现在都用老方法,不顶用了!”
比如种玉米间距太小,苗抢营养,长不大;施肥随手撒,浪费多,玉米吸收不到;病虫害防治也滥用 ** ,容易出现抗药性,反而更麻烦。大伯听得直叹气:“但我们没读过书,怕新技术‘玄乎’。”
王晓明咧开嘴笑了:“其实现在的新技术不难,都有视频、有手机能查。比如测土配方施肥,按地块检测后合理用肥,省钱省力;滴灌设备,地下管道直接把水送到根,还省水;还有智能仪器监测虫情,真遇见啥病虫害,用对药,省得乱投医。”
大伯老婆在旁边悄悄翻手机,看到邻村的二舅前一年用新技术,人家玉米穗子比脚还粗,晒玉米时都笑合不拢嘴。她眼馋了,跟大伯嘀咕:“哪年换呗,要不咱儿子的学费又悬喽。”
啥都精细:玉米种专买优质杂交品种,按照科学间距播种;种下去用专门农机犁得深,弄成垄,方便排水。王晓明拿出手机连接土壤检测仪,没两分钟,土壤养分情况全知道。按数据配了肥料,不再盲目乱撒。
最妙的是装了滴灌管,每天定量滴水,雨天关掉,干旱补水,玉米地一片绿油油,长势肉眼可见地快。病虫害呢,手机报警提示,打药少还有效。大伯家那片地,自打用了新技术,产量翻了一倍,收粮食那天俩人乐得合伙在院里喝了两口小酒。
村里好多人眼看着大伯家玉米晒谷场,心里直犯嘀咕:“是不是小王忽悠我们哩?”但你别说,隔年村西头李老汉也跑去试试,买了土壤测试盒,先怀疑,后自己试验,效果真不错。他儿子在外头开厂,以为老爹会亏本,结果年底给儿子寄玉米,特地夸了句:“老爸高产了,可不是糊弄!”
这些年,农村变化可是天翻地覆。有人还是按老路走,觉得新东西靠不住,舍不得买肥料、农机。可你不投,就没有回报。技术员王晓明曾感慨:“高产,靠得是科学、智能和舍得投入,万不可死守老方法。不信,你看谁玉米卖得好,不都是敢于改革的?”
我家后院那片地,后来也效仿了大伯,种玉米产量稳步提高。玉米糯香的味道,成了饭桌上最实在的货真价实。家里每逢丰收,爹妈乐呵许久,也变得愿意尝试新招数,再不是那个死磕“老把式”的脾气。
一是敢想敢试,不怕新技术;二是根据科学管理,合理投入;三是打破思维惯性,跟着时代走。传统方法固然有它的道理,但时代变了,新技术才是致富的“新钥匙”。
你如果还觉得新技术“玄乎”,不妨去村里多看看,聊聊,或者上一上网。你会发现,现实里那些故事,都是咱普通人生活里最实实在在的变革,只要勇敢一点、信任一点,玉米一定会让你家饭碗更实在、更香甜。
这,就是我在农村亲眼看到的玉米高产故事,也是我们一家人从失败到丰收的心路历程。
来源:子峰分享好物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