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包银高铁包惠段线路上,包头工务段轨道检查人员任强正推着一台小车沿着钢轨稳步前行。这台装有高精度传感器的轨检小车,能精准捕捉毫米级的轨道偏差,实时记录轨道高低、方向、水平等关键参数,为后续线路精调提供最直接的科学依据。
在包银高铁包惠段线路上,包头工务段轨道检查人员任强正推着一台小车沿着钢轨稳步前行。这台装有高精度传感器的轨检小车,能精准捕捉毫米级的轨道偏差,实时记录轨道高低、方向、水平等关键参数,为后续线路精调提供最直接的科学依据。
零级轨检小车的检测精度能达到0.1毫米,每走一公里就要采集上千组数据。轨道哪怕有一点点偏差,都可能影响高铁运行的平稳性。推小车时必须又稳又准,还得时刻盯着数据显示屏,不能有半点马虎。
任强的话显示出他严谨的工作态度。
为确保每一寸钢轨的几何尺寸都符合高铁运营标准,包头工务段高铁车间对介入线路开启了全面“体检”。
工长郭成建作为作业组的“领头人”,每天清晨便提前规划好检查路线、分配好任务分工,再带领团队顶烈日、冒风雨,在钢轨上反复穿梭。从晨光熹微的清晨,到暮色渐浓的傍晚,轨检小车的车轮在钢轨上留下一道又一道检测痕迹,他们的脚步也随之不断向前延伸——累计12遍全面检查下来,徒步里程已达千余公里。
巡检的公里数看着长,但分到每一米钢轨上,都是保障安全的关键,一步都不能少。我们多走一遍、多测一次,就能多发现一个潜在隐患,高铁运行就多一分安全。
郭成建擦了擦额头的汗,语气坚定。
白天的线路上,是他们俯身调整设备、弯腰记录数据的忙碌身影;夜晚的办公室里,灯光下仍有他们埋首分析数据的专注面庞。
高铁车间副主任齐延飞带领检测人员,对白天采集的海量数据进行逐一比对、深度分析,从密密麻麻的数字中精准找出轨道偏差的细微线索,再结合线路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克缺方案,确保每一处问题都能“对症下药”。
轨道水平误差,普速铁路标准是4毫米以内,高铁必须控制在0.5毫米以内,差一点都不行。只有把这些数据吃透、把偏差找准,后续的精调工作才能精准高效。
齐延飞指着数据报表解释。
如今,包银高铁包惠段已进入运行试验阶段,包头工务段的职工们仍坚守在岗位上。他们用千余公里的徒步丈量,用一组组精准到毫米的数据,为这条钢铁大动脉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线”。
供稿:包头工务段融媒体工作室
文图:王日森 宋佳琦
编辑:乔玉
审核:何珊
来源:草原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