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在昨天,词作家苏柳的名字稳稳挂在热搜上。这事得从8天前说起——9月21日,在北京昆仑饭店的《作者面对面》公益讲堂上,这位手握《我的楼兰》歌词版权的军旅文艺工作者,拿着泛黄的创作手稿谈起这首歌的播放量,话里话外提到了云朵的演唱功劳,顺带说起版权归属问题。9月2
就在昨天,词作家苏柳的名字稳稳挂在热搜上。这事得从8天前说起——9月21日,在北京昆仑饭店的《作者面对面》公益讲堂上,这位手握《我的楼兰》歌词版权的军旅文艺工作者,拿着泛黄的创作手稿谈起这首歌的播放量,话里话外提到了云朵的演唱功劳,顺带说起版权归属问题。9月27日到28日,她连着发了两条半小时长的视频,还补了篇长图文回应争议,动辄提“军旅艺术家身份”,结果越说越乱。等到9月29日,全网都在聊:她这波到底是为好歌发声,还是蹭流量?反倒让全程没吭声的刀郎,收获了更多好感。
要捋清这事儿,得先说说《我的楼兰》这首火了十几年的歌。2007年苏柳去新疆采风,站在楼兰古城的残垣断壁前来了灵感,写下了歌词初稿,转头就找了擅长西域风格的刀郎谱曲。那时候刀郎刚收了羌族姑娘云朵当徒弟,一听歌词就觉得云朵的“云端音”能唱透里头的苍凉劲儿,干脆把曲子改成了量身定制款。后来刀郎觉得歌词“内容稍显单薄”,两人熬夜加了“你总是随手把银簪插在太阳上面”这句金句,2013年一发行就火得停不下来。
截至2025年9月,据网易新闻综合QQ音乐、网易云音乐等平台数据显示,这首歌播放量已经突破100亿,短视频平台相关话题播放量都有85亿。评论区里全是回忆杀:有人说考研深夜靠它提神,有人说新疆旅行时大巴上循环一路,还有人把它设成奶奶的手机铃声。这首歌的版权分得很清楚:苏柳握歌词版权,刀郎拿曲版权,云朵是首唱。
更关键的是刀郎和云朵的渊源。2005年刀郎发现当服务员的云朵有天赋,手把手教唱歌,还把演出机会让给她,2006年合唱《爱是你我》直接带她爆红。2014年两人解除合约,官方说是“友好解约”,刀郎还特意把包括《我的楼兰》在内的四首歌授权给她用,其中三首授权到2024年底,《倔强》更是给到了2044年。可2024年底刀郎公司收回了授权,2025年7月,云朵版《我的楼兰》就从各大平台下架了,现在只剩个人试听权限,商用演唱全都不行。
这事儿的导火索,就是下架引发的九个月争议。网上各种说法都有,有人猜师徒反目,有人骂云朵忘恩负义。苏柳选在9月21日的讲堂上发声,本来想理顺舆论,说“歌词版权一直在我手里,没卖给任何人”“这首歌缺了词、曲、唱任何一方都不行”,还强调“没有云朵十年传唱,这歌可能沉在抽屉里,拿不到百亿播放量”。
坏就坏在她的话被剪成了13分钟的片段,语气听起来特别尖锐,像是专门给云朵鸣冤、暗踩刀郎。一开始有两位刀迷站出来澄清,说剪辑改了语境,苏柳没打压刀郎。可9月27日苏柳自己发视频回应,张口就说“我是正儿八经的军旅文艺工作者”,动不动提“百亿播放量”,还把刀迷叫“刀家军”,说“你们这样闹是在毁刀郎声誉”,这下彻底把网友惹毛了。
这事儿一步步闹大,其实能分成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转折都挺关键。
第一阶段是“讲堂发声”,9月21日苏柳的话刚传开时,不少网友觉得有道理——云朵唱了十几年,确实给歌注入了灵魂,刀迷也没咋表态,只当是创作者聊创作背景。
第二阶段是“剪辑引战”,9月24日左右,那段13分钟的片段在抖音传开,有人开始骂苏柳“蹭流量”,还好有两位刀迷出来说清楚剪辑的问题,舆论才算暂时压下去。
第三阶段是“回应翻车”,9月27到28日苏柳连发内容,嘴上说“保持中立”,却反复强调云朵的功劳,还发明了“刀家军”这个词。刀迷最反感这个称呼:刀郎连官方粉丝群都没有,2023年开短视频号只发音乐作品,粉丝全是散粉,哪来的“军队”?更别说她还乱用“刀帅”这种没人听过的称呼,之前澄清的人都闭了嘴。这期间还有个小插曲,有人改编《我的楼兰》歌词,苏柳说已经找了律师准备起诉,维权这事儿没人反对,但结合前面的争议,更显得她动机复杂。
第四阶段是“沉默反差”,面对苏柳接二连三的发声,刀郎这边一点动静没有。要知道他2007年被主流乐坛排挤都没吭声,2023年《罗刹海市》火遍全网也没炒作,现在自然更不会掺和这事儿,这种低调反倒让大家更有好感。
这事的真相说简单也简单。版权上,词曲确实分开归苏柳和刀郎,但从行业常规来看,演唱授权的调整通常需要双方沟通,不过具体有没有特殊合约约定,目前还没公开,苏柳也没细说,只说“希望大家珍惜作品”。苏柳的初衷可能真是觉得“好歌不该下架”,但说话抓不住重点,越解释越像邀功,加上之前有人冒名当词作者时她没发声,现在跳出来难免让人怀疑是蹭流量。还有传闻说,下架前有云朵粉丝因为小孩翻唱刀郎的歌闹过矛盾,云朵没表态,这可能也是刀郎收回授权的原因之一,但这事儿没实锤,只能当背景提一嘴。
网友关心的点个个都戳在要害上。抖音上有刀迷较真:“刀郎只有刀迷,没有刀家军!她连粉丝情况都没搞懂就乱扣帽子,到底谁在抹黑?” 中立听众大多觉得可惜:“云朵唱的版本真的绝,现在只能听试听版,太遗憾了” 还有人看透了本质:“说白了就是版权和利益的事儿,扯什么师徒情、艺术家,最后伤的是爱听歌的人”。
评论区早就分成了几派。刀迷这边觉得苏柳“拎不清”:“刀郎红了就躲去甘肃避媒体,复出发完作品就说要隐退,怎么可能跟人争这个?” 云朵的支持者反驳:“唱了十几年的歌说收就收,演唱者的付出就不算数吗?” 更多人把目光对准了行业问题:“音乐圈版权一直是糊涂账,词曲唱三方功劳怎么分?平台抽成多少?口头约定和合同到底哪个算?”
最讽刺的是,苏柳想强调自己的创作价值,最后反倒让刀郎的“低调”更圈粉。刀郎出道二十年,满脑子只装创作,云朵单飞、被诋毁他不回应,这次苏柳连续发声,他依旧没动静。对比之下,那些张口“艺术家”、闭口“播放量”的高调言论,风格差异特别明显。
说到底,《我的楼兰》能火成经典,是歌词里的诗意、旋律中的西域风,还有云朵嗓子里的故事感撞出来的。现在争议闹得沸沸扬扬,可听众在乎的从来不是版权合同上的字,而是听到歌时想起的那些日子。这场风波终会过去,但它留下的问题摆在哪儿:音乐圈到底该怎么平衡创作、演唱和商业?当利益撞上情怀,还能留住多少纯粹?这答案,恐怕比版权归属更难找到。
来源:沙漠勇敢穿风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