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朝历代的“国庆节”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30 19:46 1

摘要:· “国庆”词源与早期形式:“国庆”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晋文学家陆机的《五等诸侯论》中,文中“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的“国庆”原指帝王登基、诞辰等国家喜庆之事。在帝制时代,这被视为国家最重要的庆典。古时这些庆典日,皇帝通常会大赦天下,赏赐百官,并举办盛大宴会

中国历朝历代的“国庆节”,其内涵和庆祝方式经历了从庆祝帝王个人到纪念国家诞生的根本性转变。古代所谓的“国庆”,主要是指帝王的登基、诞辰等国家喜庆之事。

· “国庆”词源与早期形式:“国庆”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晋文学家陆机的《五等诸侯论》中,文中“国庆独飨其利,主忧莫与其害”的“国庆”原指帝王登基、诞辰等国家喜庆之事。在帝制时代,这被视为国家最重要的庆典。古时这些庆典日,皇帝通常会大赦天下,赏赐百官,并举办盛大宴会和歌舞戏曲表演等活动。

· 唐宋时期的兴盛:将皇帝生日定为法定节日并大规模庆祝,始于唐玄宗。他将其生日八月初五定为“千秋节”,后改“天长节”,全国放假三天,举行盛大宴会和文艺表演。此后,多位唐朝皇帝都曾将自己的生日定为节日,如唐肃宗的“地平节”、唐敬宗的“庆成节”等。

宋朝大体沿袭了这一传统,每个皇帝也都有自己的国庆节,如宋太祖的“长春节”。原则上,新皇登基会设立新的国庆,旧的国庆日通常随之废除。一个特别之处是,在太后垂帘听政时,她们的生日也曾被定为国庆节,如宋仁宗时刘太后的“长宁节”、宋哲宗时高太后的“坤成节”。

· 明清时期的“万寿节”:到了明清时期,皇帝生日称为“万寿节”,与“元旦”、“冬至”并称为三大节,庆典更为隆重。例如,1713年康熙皇帝六十大寿时,从皇宫到民间都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官员在宫中搭建彩棚和金殿摆放寿礼,并有戏曲、赛马、比武等表演,街头还有戏剧、游行、踩高跷等民间活动,一片欢腾。

现代意义上的国庆节,旨在纪念国家本身的建立。

· 民国时期的“双十节”:中华民国成立后,为纪念1911年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将10月10日定为国庆日,也称“双十节”。这在当时是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国庆日。起初,南方庆祝热烈,“家家放鞭炮,工会举行讲演,宣传革命,舞狮子,敲锣鼓,十分热闹”,而北方仅是机关和学校放假一天,较为冷清,直到结束了军阀割据局面,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

· 新中国的“十一”国庆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每年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新中国的国庆庆祝形式几经演变:

· 1950-1959年:每年举行大型庆典和阅兵。

· 1960-1970年:改革国庆制度,举行集会和群众游行活动,但未举行阅兵。

· 1971-1983年:以大型的游园联欢活动等其他形式庆祝国庆,未进行群众游行。

· 1984年至今:在逢五、逢十的年份举行较大规模的阅兵和庆典,如1984年(35周年)、1999年(50周年)和2009年(60周年)。其他年份则有其他形式的庆祝活动。

从古至今,“国庆”内涵的演变,折射出中国从“家天下”的封建王朝向现代民族国家的深刻转变。古代的“国庆”多以帝王为中心,意在强化皇权;而现代的国庆节,则真正成为了国民共同纪念国家新生、凝聚爱国情怀的盛大节日。

来源:牧子晓理图文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