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变革,培育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创新文化【2025浦江创新论坛】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30 19:02 1

摘要:9月21日下午,由科技日报社、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和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承办的创新文化论坛在东郊宾馆举办。本次论坛以“变革时代的创新文化”为主题,意在回应两方面即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带来的创新文化,以及中国长期实践所形成的创新文化。本次论坛邀请了国内外专

9月21日下午,由科技日报社、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和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承办的创新文化论坛在东郊宾馆举办。本次论坛以“变革时代的创新文化”为主题,意在回应两方面即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带来的创新文化,以及中国长期实践所形成的创新文化。本次论坛邀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围绕主题进行了精彩的分享。

PUJIANG INNOVATION FORUM

一、用创新文化促进全球链接,

打造共同的话语体系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向科技寻求答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塑世界格局,中国波澜壮阔、久久为功的科技创新所积淀形成的这种创新文化究竟是什么?不同国家和地区又有哪些不同或相似的理解和认识?

1.与时俱进的创新文化

就历史维度而言,自明代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合作翻译《几何原本》,中国开始学习、引进欧洲科学技术,如今,中国致力于科技原创。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中国的创新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在新时代新知识的背景下,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党委书记刘冬梅将创新文化初步界定为一系列有利于新的知识特别是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鼓励人们包容、支持和参与创新的信念、价值观和思维习惯。科创中心的转移也能说明创新文化的改变,正如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学术委员会副主席盛世豪指出,50多年前,科创中心远离都市,如今纽约“硅巷”、伦敦“硅环岛”、洛杉矶“硅滩”以及上海“硅巷”等通过“硅巷模式”推动科创回归都市。

2.不同区域精神衍生不同的创新文化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科技、政治等发展情况不一,由此也塑造了不同的创新文化。盛世豪提到旧金山教会区的涂鸦街区、上海虹口“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和杭州良渚文化村都形成了不同的创新场景。此外,不同城市具有不同的精神气质,其所形成的创新文化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刘冬梅强调创新文化是区域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她以硅谷、上海和杭州为例,指出了三者创新文化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硅谷的创新文化是冒险、平等、包容、开放;上海是务实高效的商业文化、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以及开放包容;杭州除了具备上海的创新文化特点之外,还具有“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服务文化。

二、AI时代重塑创新文化范式

AI时代的到来对创新文化的培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如何携手AI并使其为我所用?AI时代,应培育怎样的人才又如何避免技术异化?

1.善用AI创造新可能

亚马逊云科技资深首席科学家、亚马逊云科技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峥指出在明数据用完的情况下如果暗数据得以应用,就可以增强推理模型。果壳网创始人、未来光锥前沿科技基金创始合伙人嵇晓华认为,AI时代,要教会公众如何与AI共舞,探索人机协作的新范式,引领大家成为AI时代的“提问者”和“共创者”,激发无限创意可能。盛世豪指出要从“工具应用”转向“人机协同”的深层范式重构。

2.培养AI时代的新型人才

张峥指出,AI原生思维者、人机协作设计师、跨界整合者这三类关键人才是刚需。核心逻辑不是学会使用AI工具,而是创造AI时代的新范式。嵇晓华指出,AI让每个人都拥有专属的“知识翻译官”,科技传播者的定位和角色发生了改变,要努力成为生态的连接者、创意的领航员、价值的对齐者。施普林格·自然首席数字官萨斯基娅指出其团队利用AI工具检查抄袭来维护科研诚信。

3.AI促进人机协同,避免技术异化

盛世豪指出人机协同的文化转向即从“工具应用”转向“人机协同”的深层范式重构。AI不再是IT部门的专属工具,而需融入战略、流程、员工思维和企业文化的方方面面。实现“技术效率”与“人文校准”的平衡:AI虽能提升生产力,但需通过人类价值观约束避免技术异化。

三、全方位培育创新文化,

构建创新文化新生态

创新文化的培育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与会专家分别从企业、高校和区域的角度提出培育创新文化的路径。

1.企业走在技术前沿,打造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

企业是实现创新的关键力量。企业中的人才培养、企业家的理念和企业文化对创新文化的培育发挥重要作用。美国硅谷知名创业孵化器Founders Space创始人史蒂夫·霍夫曼强调培育创新文化的关键在于找到天生具有创新意识的人,这些人可能具有一些“破坏性”甚至“令人头疼”。另外,组建创新团队时,最重要的是建立信任、促进开放交流、坦然面对错误。盛世豪也表示年轻人正成为创新文化的“定义者”而非“追随者”,要让青年主体的活力得以释放。他还强调企业家要从“效率优先”转向“负责任创新”,需在技术突破与社会风险间找到平衡。

2.高校推动创新文化教育

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指出真正有意义的好奇不应止于感官层面的新奇刺激,而应走向理性与深层的认知追求。要把“惊讶”意识与“忧患”意识结合起来,把“为知识而求知”的进路与经世致用的进路结合起来,把“人之所做”“人之所有”和“人之所是”结合起来。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西湖大学讲席教授默罕默德·萨万指出植入式脑机接口(BCI)的发展,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种以深度创新为核心的新型科研文化的孕育过程。BCI领域的进步亟需并持续催生着一种融合开放协作、敢于冒险、追求突破的创新文化。盛世豪也强调形成跨界破壁的融合机制宽松的文化氛围会吸引高密度人才涌入,形成跨界创新集群。

3.区域因地制宜培育创新文化

通过区域政策因地制宜培育创新文化。刘冬梅从明确区域创新文化培育方向和重点、增强创新文化自觉、在开放过程中促进区域创新文化演变以及增强协同性、增强内在活力四个方面提出了培育区域创新文化的路径。萨斯基娅指出不能把所有组合创新都简单归为是全球性的,技术在于确保产品和服务能够结合本地的实际和满足本地需求,并与本地场景深度融合,因此,施普林格经常与当地的团队合作,希望能开发相关的工具和平台,为研究人员提供便利。盛世豪表示要实现开源运动与数据共享推动创新文化从“封闭竞争”转向“开放共生”。

四、总结与展望

创新文化已成为全球性命题,面向未来,创新文化的培育将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的过程。本次论坛,几位专家分别从多个角度回应了“变革时代的创新文化”,并且围绕创新文化是什么,创新文化有什么价值,创新文化如何培育进行了深入讨论。通过讨论,我们至少认识到,创新文化的定义虽然不太确定,但是比较明确的是创新文化是促进创新的文化。关于创新文化的价值,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虽然关于如何培育创新文化,尚且没有定论,但却形成了一些大致的共识。未来可以围绕创新文化开展更多更具可操性的政策方面的讨论。

本文由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科技与社会研究室助理研究员田春芝执笔。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 ◆ ◆

编辑邮箱:sciencepie@126.com

来源:记录买房的声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