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吴战场上谁最能打不好说,桌子上谁最能打倒是很好评判|文史宴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30 19:39 1

摘要:围棋,古称“弈”,作为数千年不衰的中国文化遗产,围棋的战略思想和战术技巧,与军事兵法多有契合。三国时期,围棋作为重要的娱乐项目,展现了当时人们的智慧与谋略。魏晋、东吴、蜀汉三个集团,涌现了不少的围棋高手,流传了意蕴生动的围棋故事,本文从围棋的历史出发,梳理三国

因为微信推荐机制的更改

如果您喜欢敝号

这样不会错过好文推荐

文/彭贤春

围棋,古称“弈”,作为数千年不衰的中国文化遗产,围棋的战略思想和战术技巧,与军事兵法多有契合。三国时期,围棋作为重要的娱乐项目,展现了当时人们的智慧与谋略。魏晋、东吴、蜀汉三个集团,涌现了不少的围棋高手,流传了意蕴生动的围棋故事,本文从围棋的历史出发,梳理三国时期的围棋人物及相关传说故事,对三个集团的围棋氛围和棋力进行比较,结论是魏晋集团当排第一,东吴集团次之,蜀汉集团最弱。

请输入标题 bcdef

本文欢迎转载。

围棋作为一种博弈艺术,是中国古代“文人四友”(琴棋书画)之一,2010年和2023年两次设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始于1999年的农心杯世界围棋团体锦标赛,至今已举办26届,韩国队获得17次冠军,中国队获得8次冠军,日本队获得1次冠军。这项赛事又称“中日韩三国围棋擂台赛”,中日韩三国的围棋高手轮番上阵打擂,上演真实版的“三国演弈”。

18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不只是金戈铁马的战场,纹枰之上的较量也成为社会生活的一丝旋律,虽然当时没有三国围棋擂台赛,但通过传说故事、文献记载、文物印证,我们可以比较出他们的围棋水平,给他们排个座次,看看哪一国应该是冠军队。

三国之前的围棋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弈,围棋也。”中国古代文献普遍称围棋为弈,也有记载为“棋”(中国象棋普遍记为“象戏”“象棋”“象弈”等),别称“纹枰”“方圆”“星阵”等等。

追溯围棋的起源,目前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尧造围棋”,说是尧制作了围棋,让他的儿子丹朱玩耍。孟子把围棋划入“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范畴,称“弈之为数”。西汉刘歆记录有刘邦与戚夫人竹下围棋的故事,到了东汉,围棋有了“手谈”的叫法。

东汉经学大师马融门徒千人,刘备的老师卢植,就曾在马融门下学习,他也算是刘备的师爷了。马融不仅是文坛泰斗,也是棋坛能手,甚至还写了最早论述围棋的辞赋——《围棋赋》,他认为围棋的战略战术与兵法相通,很多观点不但与三国战乱频仍的大局相契合,且至今仍为弈者所遵循。

三国的围棋代表

按照普遍认同的看法,三国时期一般指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到公元280年西晋灭吴这90多年,这期间的三国,可视为北方的魏晋集团、江南的东吴集团、西南的蜀汉集团。

三国时期,围棋开始从各种游戏中脱颖而出,普及程度较之前代有了显著提高,成为人们修身养性、娱乐竞技、增进友谊的最受欢迎的游艺活动,众多英雄豪杰纷纷投入其中,围棋史上流传下来的最古老的两局棋谱,就从三国而来。

魏晋方面

1、魏武帝曹操的围棋水平不低。

对于曹操的围棋水平,《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张华《博物志》记载:“冯翊山子道、王九真、郭凯等善围棋,太祖(曹操)皆与捋能。”山子道、王九真、郭凯等,乃是当时一等一的绝顶高手,虽说他们与曹操对弈可能有让棋之嫌,但无论如何,曹操的围棋水平也不会低。

当时还有一位孔桂,曹操见他通晓围棋之道,棋力很强,于是安排他做骑都尉,常常陪在自己身边,有如唐代的棋待诏,可见曹操确为爱棋之人。

唐玄宗时的围棋国手王积薪,总结了下棋的十条经验,即围棋十诀:不得贪胜、入界宜缓、攻彼顾我、弃子争先、舍小就大、逢危须弃、慎勿轻速、动须相应、彼强自保、势孤求和。

这些经验,是不是很适合于政治军事呢?曹操一生戎马倥偬,会不会早于王积薪而悟出了这十诀,并且在战场上运用自如,为曹魏政权打下了坚实基础。

2、魏文帝曹丕“借棋杀人”。

曹丕的弟弟曹彰骁勇刚强,在军中很有影响力,《三国志》对曹彰的死亡没有过多记载,仅为“朝京都,疾薨于邸”[1]。

《世说新语》对此的记载是:曹丕担心曹彰威胁到自己的帝位,两个人在母亲卞太后的屋里下围棋、吃枣,曹丕事先把毒药放在一些枣子的蒂部,自己选那些没放毒药的枣子吃,而曹彰却混着都吃了。发现曹彰中毒后,卞太后要找水来救他(想来是多喝水来稀释),但曹丕早已让手下人把瓶瓶罐罐都毁掉了,卞太后光着脚赶到井边,却没有器物打水,不一会儿曹彰就死了。

古代帝王家的政治斗争比比皆是,为了自己的地位何顾手足情谊,哪怕曹丕已经如愿即位,仍然对兄弟不放心,不但要像曹植一样边缘化,甚至除之而后快。看来曹丕不仅能下围棋,而且能借用围棋活动消除政治隐患,这样的做法实在不大光彩,深为后人所诟病。

3、晋武帝司马炎“围棋定策”。

代魏立晋的司马炎施政有方,使西晋前期迎来太康盛世。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司马炎也有业余爱好,那就是下围棋,北宋御书院棋待诏李逸明编撰的《忘忧清乐集》一书,就留下了他和王济的83手棋谱《晋武帝诏王武子弈棋局》。

司马炎坚持富国强兵,一心想早日出兵灭吴,但受到以贾充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迟迟下不了决心。后来经过羊祜、杜预等人的充分准备,直到公元279年底,方才兵分6路大举南下,短短四个多月时间,便取得了灭吴之战的胜利,公元280年3月实现全国统一,结束了汉末三国的分裂局面。

关于伐吴的最终决策,《晋书•杜预传》载:“时帝与中书令张华围棋,而预(杜预)表适至。华推枰敛手曰:‘陛下圣明神武,朝野清晏,国富兵强,号令如一,吴主荒淫骄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帝乃许之。”司马炎正是在下围棋的时候,下定了伐吴的决心,后人誉之为“围棋定策”。

4、建安七子也不乏对围棋情有独钟者。

“建安七子”这个说法,来源于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对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文学水平的评价:“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

王粲博闻强识、才思敏捷,在诗赋上的成就最高,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称其“七子之冠冕”。王粲也是围棋“复盘”历史第一人。《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载:王粲“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复)之。棋者不信,以帊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较,不误一道。”

王粲看别人下棋,棋子意外整乱了,他凭着自己的记忆,一步一步重新摆出了原来的棋局。下棋的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用布把复盘的棋局盖起来,让王粲在另外的棋盘上再重摆一局,王粲胸有成竹,再次一步一步摆出此前打乱前的棋局,两相对照,不误一子。

王粲曾写《围棋赋序》,可惜已失传,仅留下:“清灵体道,稽谟玄神,围棋是也。”几句。难怪曹植在《王仲宣诔》中称赞他:“何道不洽,何艺不闲!綦(棋)局逞巧,博弈惟贤。”明代冯元仲在品评围棋的《弈旦评》中更称王粲为“弈中神人”。

四岁让梨的孔融,为孔子的二十世孙,他应该也是围棋爱好者。孔融曾写信给邴原,言“乱阶未已,阻兵之雄,若棋弈争枭。”信手拈来,以围棋比喻社会形势,可见其熟悉围棋而且有一定的理解深度。

古代社会下的士大夫家庭,琴棋书画通常作为家庭教育的基础课,孔融会棋,他的子女一般也会下棋。孔融被曹操诛杀时,他的两个不到10岁儿女正在弈棋,听到这个消息却不慌乱,继续坐着下棋,有人劝他们赶紧跑吧,他们回答说:“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2]连坐被杀时脸色不变,由此生出一个成语“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应玚文采斐然,曹丕评价“其才学足以著书”,召他到府中为五官中郎将文学。应玚雅好围棋,不但能下棋,而且对棋理有着非常深刻的研究,曾写过论述围棋的专著《弈势》,阐述围棋与用兵的关系,以知名将领和战役来比喻围棋的战略战术,分析下棋过程中的优劣得失,都有独到的见地。

王戎是个孝子,母亲去世后茶不思、饭不想,日渐憔悴,他的妻子就让他去看别人下棋,以分散注意力,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他的心情才逐渐平静下来。难怪围棋也称“忘忧”,连看棋都可以让人忘记烦恼啊!

5、围棋之品有九。

现在的围棋等级,中日韩通行的是最低的初段到最高的九段。殊不知在三国时期,即有九品的围棋等级。

魏国邯郸淳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与丁仪、丁廙、杨修同为曹植“四友”,官至常侍帝王左右的给事中,著有《艺经》一书,书中把围棋等级分为九品:“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此九品说与近现代九段制虽然判定标准完全不同,但其评价围棋品级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对推动围棋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今天的九段制即为九品说的效仿,而在台湾,至今仍沿袭传统的品位制,一品最高,九品最低。

6、竹林七贤与围棋。

曹魏后期,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因政治原因而远离尘嚣,在云台山饮酒、纵歌,聚会交流,开拓了魏晋玄学,后有竹林七贤之称。

阮籍是阮瑀的的儿子,史书说他非常孝顺,母亲去世时,他正与人下围棋,对方知道后就说不下了,让他赶快去办理后事,但他坚持与对方把棋下完,然后饮酒二斗,大哭一声,口吐鲜血。

此时的阮籍,坚持与友人弈棋终局,想来是在文枰之中平复心绪,守围棋方正之道,忍内心丧母之痛。作为七贤的代表人物,阮籍有如此的围棋态度,其他几位竹林之友应该也是棋坛中人了。

东吴方面

1、孙策和吕范是棋友。

孙策是割据江东建立吴国的奠基者,他在袁术手下效力时结识吕范,非常看重,视吕范为至亲。此后吕范逐步成长为东吴重臣,累官至前将军,封南昌侯,病逝追赠大司马印绶。

孙策和吕范既是上下级关系,又是棋友,两人常常一边下围棋,一边讨论战事和发展大计,吕范甚至在下棋时主动要求到部队整顿军纪。《三周志·吴书·吕范传》注引《江表传》曰:“策从容独与范棋,范曰:今将军事业日大,士众日盛。范在远,闻纪纲犹有不整者,范愿暂领都督,佐将军部分之。”

《忘忧清乐集》收有题为《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的对局记录谱,共43手,这是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围棋棋谱。后来,“吴图”就成了棋谱的雅称,唐代杜牧有诗《重送绝句》:“绝艺如君天下少,闲人似我世间无。别后竹窗风雪夜,一灯明暗覆吴图。”

不过,此谱为十九路棋盘,与邯郸淳所记及考古研究认为的十七路制式不符,因而此谱真伪一直存在争议。实际上围棋的路数是逐步由少变多的,在当时军阀割据,交通、信息不便的条件下,两种甚至多种路数棋盘同时存在也完全可以理解。

2、顾雍是个“棋痴”。

虽在民间流传的存在感好像不强,但顾雍出身江东大族,为“吴中四姓”(顾、陆、朱、张)代表人物,东吴第二任丞相,而且当了近20年,是孙权的股肱之臣。顾雍对围棋非常执着,有事没事就把朋友幕僚叫在一起对弈,太子孙和多次劝阻,顾雍当面答应着,回头照样组织围棋聚会。

《世说新语》记载了一则顾雍下棋的故事。他的儿子顾劭在豫章太守任上去世,当时‌顾雍正与僚属下棋,纹枰之上激战正酣,手下人说有豫章来的一些书信,他翻了翻却没有顾邵的信,于是心里断定有不祥之事。为了保持对对手的尊重,顾雍一直神色自若,继续下棋,却把自己的手放在棋盘下,手指掐破了手掌,直至血流出来染红了座褥,‌以此强抑心中失子之痛,可见其坦然面对生死的胸怀,难能可贵的坚韧和自制。

3、陆逊临危不乱、安坐对弈。

陆逊是孙策的女婿,也是“吴中四姓”代表人物,孙吴第三任丞相,夷陵之战火烧连营大败刘备的就是他。陆逊在政治上、军事上为东吴擎天一柱,长年带兵打仗的同时,对围棋这一爱好也是孜孜不辍。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记载,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陆逊和诸葛瑾率军攻打魏国的襄阳,因军情泄露,形势严峻,诸葛瑾派人送信给陆逊建议立即撤军。陆逊没有马上回复诸葛瑾,不动声色地一边让人继续种菜,一边与将领幕僚围棋游戏,就和平常一样。

诸葛瑾会不会下棋不得而知,但史书记载他的小儿子诸葛融,倒是爱举办包括围棋在内的娱乐活动。情急之下,诸葛瑾亲自来找陆逊商量,陆逊认为首先要稳定军心,再用计退兵,防止敌军全力追击。

于是二人秘密定计,诸葛瑾在江面战船坐镇,陆逊率军不退反进继续向襄阳进发,魏军深知陆逊不好对付,看这个架势赶紧撤回城中防守。

趁敌回撤之时,诸葛瑾率战船靠岸,陆逊指挥部队有序登船,魏军还没反应过来,吴军已经安然撤回。如此军情紧急之时,仍能举重若轻,稳定局面,陆逊可谓深谙棋理和用兵之道。

4、最早的“棋圣”。

我们今天大都知道曾经横扫日本围棋高手的“聂棋圣”,但三国时期的“棋圣”是谁呢?那就是东吴的两位民间棋手严武(严子卿)、马绥明。

《三国志·吴书·赵达传》裴松之注引《吴录》记载严武“围棋莫与为辈”,说当时棋手中没有严武的对手。东晋葛洪的《抱朴子》曰:“善围棋之无比者,则谓之棋圣,故严子卿、马绥明於今有棋圣之名焉。”看来这两人在当时的东吴,估计是天下无敌了。

5、《博弈论》。

围棋在东吴风行,孙权的太子孙和身边强手云集,其中蔡颖即为宫中翘楚,孙和的幕僚很多都跟着他学棋,常因下棋耽误公事。孙和对这一现象十分不满,让身边的八个人都回去写文章进行批评,希望能予以制止。其中,中庶子韦曜的文章写得最好,甚至《三国志》全文记载,后人名为《博弈论》。

文章说,不少人不去研究经典和治国理政,却喜欢下围棋,以致荒废了正事,夜以继日甚至忘记了休息饮食,为在纹枰之上一较高下殚精竭虑,弄得身心俱疲,即使有客人到来都不及时招待,对美味佳肴、丝竹雅乐也全然不顾。文章对这些人大加贬斥,指出棋局的胜负对于个人的学习、工作,以及国家的发展毫无意义,劝导这些人“勉思至道,爱功惜力”[3],全力辅佐孙氏治理国家,统一天下,以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今天看来,除去极少数的专业棋手,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围棋虽为一项高雅的娱乐活动,但若是过于痴迷而影响生活、工作,有损于身体,甚至以棋进行赌博,终是得不偿失,1800年前韦曜的这篇文章,早已切中要害,言之在理。

6、孙和制止围棋的努力收效甚微。

由于围棋的魅力实在难以抗拒,难怪唐朝人曾把围棋棋盘称为“木野狐”,认为它会像狐狸一样媚惑人,今天最有影响力的网络围棋游戏平台即为“野狐”。孙和当初竭力制止围棋,但实际上很多人并没有就此放弃,前文说倒的顾雍就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孙和的儿子孙皓照样我行我素,或许还因为和晋武帝司马炎同样爱棋,投降后还能封为“归命侯”。

孙皓是暴君的典型,动辄“剥人之面,或凿人之眼。”陈寿评价“宜腰首分离,以谢百姓。”有一次,司马炎和妹夫王济一起下围棋时,孙皓在一旁观战。王济和司马炎相处本来就比较随意,这次下棋时也是坐姿不正,把脚伸到了棋盘下面,还一边下棋,一边想讥讽一下孙皓,就问他在东吴时为什么爱剥人面皮,哪知孙皓反唇相讥,回答“见无礼于君者则剥之”。[4]

蜀汉方面

1、刘备下围棋吗。

刘备少时织席贩屦,据传他的业余爱好就是编席子,偶尔拿牛羊皮毛做点儿装饰品,至于生前是否下围棋,史书未见痕迹。

不过,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里面的一个故事倒很有趣。说有盗墓贼打洞进入刘备的墓里,看到有两个人在下棋,十几个侍卫站立两旁,盗墓贼吓得魂飞天外,赶紧伏地向两人跪拜谢罪。

其中一个下棋的人看见了,就让盗墓贼每人喝一杯酒,又给了他们几条玉腰带,然后让他们赶快离开。盗墓贼爬出去之后,发现自己两唇发黑,玉腰带变成了大蛇,再回头看盗洞口已经没有了,刘备墓恢复了原貌。

从故事表述理解,这个下棋的人,自然就是刘备了,看来在后人的心目中,刘备是能下棋的。《三国志》说刘备“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说明他善于与各色人等打交道,兴趣爱好广泛,伴着音乐,在棋盘上与朋友手谈,这种可能性的确很高。

2、诸葛亮的棋局更大。

湖南邵阳市有棋盘崖,传说诸葛亮当年在此驻军、下棋,曾经还有刻于大石上的棋盘,到清代依然能看出痕迹。

《三国演义》里写有一首诸葛亮在隆中所作的歌谣:“苍天如圆盖,陆地如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语言浅淡、意境深远,虽是小说家言,但表达了诸葛亮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哲学,“陆地如棋局” 一句,更是凸显了诸葛亮高远的思想境界。

作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誉为“智绝”的诸葛亮,跟围棋大概也有几分渊源,而且他对棋理应该有着精到的认识,视汉末乱局如棋盘之上,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面对危局见招拆招,牢牢把握局势的主动权,处处展现出围棋应对之道和宏伟的大局观,俨然驰骋于天地人世之大棋局。

3、“武圣”的标配。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记载了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说关羽手臂曾被毒箭所伤,毒入于骨,医生划开他的手臂刮骨去毒,“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於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5]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对此进行了艺术加工,不知名的医生变成了华佗,并增加了与僚属马良下围棋的情节,使得夜读春秋的关羽显得更为风雅,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虽然史书没有关羽下棋的记载,但在罗贯中的眼中,儒雅的围棋必须是“武圣”的标配,也许专注于棋局,刮骨时还真有镇痛的作用呢。

4、费祎临战弈棋。

费祎官至大将军、录尚书事,继诸葛亮、蒋琬之后执政,他工作能力强,记忆力、理解力惊人,即使一边处理政务,一边游乐围棋,也能两不相误。《三国志·蜀书·费祎传》注引《祎别传》曰:“常以朝晡听事,其间接纳宾客,饮食嬉戏,加之博弈,每尽人之欢,事亦不废。”

公元244年,魏国辅政大臣曹爽率夏侯玄、郭淮等,出兵十万进攻汉中,蜀将王平在兴势山据守,同时蜀汉由费祎率军前往支援。临出发的时候,光禄大夫来敏找费祎道别,然后拿出一副围棋,希望能和他对弈一局。

此时,前线战报不断,战士已经集合披甲,车马整备停当,费祎竟然稳坐军帐之中,与来敏你一子我一子下了起来,脸色全无不安之状。

其实来敏此举,不过是想试探一下而已,并非有意在此紧急时刻延误军机,他见费祎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相信费祎一定能够击退魏军。果然,费祎率军到达前线,很快就取得“兴势之战”的胜利。

三国围棋水平比较

前文叙述了三国的围棋代表和故事,现在可以给他们排一下座次了,如果三个集团放下刀兵,也来一场围棋擂台赛,其比赛结果呼之欲出。

魏晋集团中,魏武帝曹操算是高手,魏文帝曹丕会下棋、晋武帝司马炎爱下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建安七子、竹林七贤,以及不少的臣僚投入其中,涌现出“复盘第一人”王粲,“出版”了围棋专著《弈势》,留下了古代棋谱,围棋九品等级的划分大致沿用至今。帝王领衔、棋理深厚、参与面广的这支队伍,应该能够获得冠军。

东吴集团留下了早于魏晋的棋谱《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顾雍、陆逊两任丞相以及众多官员,对围棋乐此不疲,甚至还有严武、马绥明被后人称为棋圣,末代皇帝孙皓棋力不明,仅由陪司马炎弈棋推论而来。大臣带队、重在实战的东吴大致可获亚军。

蜀汉下围棋的人很少,《三国志》明确记载的有大将军费祎,而刘备与围棋的传说难免牵强,诸葛亮虽以天地为棋局但无实际弈棋的记载,关羽的围棋故事也仅见于演义之中。对比之下,蜀汉围棋队无疑是安慰性的季军了。

参考文献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2011年);

范晔撰《后汉书》(中华书局,2007年);

房玄龄等撰《晋书》(中华书局,2003年);

罗贯中著、沈伯俊评校《三国演义》(东方出版中心,2018年);

刘义庆著《世说新语》(团结出版社,2019年);

何云波、杨烁著《中国围棋史》(作家出版社,2024年);

丁开明编著《围棋简史》(时代出版社,2019年)。

[1] 《三国志》卷十九,中华书局,2011年,462页。

[2] 《后汉书》,中华书局,2007年,666页。

[3] 《三国志》卷六十五,中华书局,2011年,1217页。

[4] 《晋书》卷四十二,中华书局,2003年,1206页。

[5] 《三国志》卷三十六,中华书局,2011年,785页。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

来源:文史宴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