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女博士洁身自好,3年后却突然查出梅毒,她遗漏了3处关键细节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30 18:25 1

摘要:林婧然,36岁,交大毕业后在上海商场里的美甲店上班。她最大的习惯是饮食极不规律,忙起来常常一整天只靠奶茶和零食撑着,等到深夜收工才和同事去吃烧烤,啤酒、油炸食品成了固定搭配。长此以往,她的胃口被撑得越来越重,清淡的饭菜反而难以下咽。作息紊乱,无论多晚下班,她总

林婧然,36岁,交大毕业后在上海商场里的美甲店上班。她最大的习惯是饮食极不规律,忙起来常常一整天只靠奶茶和零食撑着,等到深夜收工才和同事去吃烧烤,啤酒、油炸食品成了固定搭配。长此以往,她的胃口被撑得越来越重,清淡的饭菜反而难以下咽。作息紊乱,无论多晚下班,她总要躺在床上刷手机到凌晨,第二天早早又被闹钟叫醒赶去上班,日复一日透支身体。她嘴上常说“年轻还顶得住”,却没有意识到这些坏习惯正悄悄改变着她的健康轨迹。

2020年7月1日,林婧然低头为客人修指甲,灯光直照着她的头顶,她顺手把散落的发丝往耳后别,指尖却碰到一块空荡的皮肤。那地方头发稀疏,像被人硬生生扯掉一撮。她心里一紧,随即低声嘟囔“可能是最近熬夜太多”,便用发卡把头发固定好,继续低头工作。2天后,她在清理台面时,抖落的发丝明显增多,黑色的碎发铺在白色桌面上,格外刺眼。她随手一抹,手掌上也粘着几根,头皮上又摸到几处小斑点,皮肤裸露得发亮。

她忍不住去卫生间盯着镜子,拨开头发,镜子里清晰露出几块大小不一的斑秃,皮肤泛着不正常的光亮,好像一块块被硬生生抹掉了颜色。原本只是稀疏的地方,此刻已经出现了边界清晰的圆形空白,黑发与裸露的头皮之间形成刺眼的反差。她抬手轻轻一拨,指缝间立刻夹起几根掉落的发丝,甚至不用用力,轻轻一碰就能带下一撮。更让她心慌的是,斑秃已经从后脑勺扩散到鬓角,发际线变得参差不齐,仿佛被人随意剪断。她盯着自己苍白的额头,心里发凉,伸手想要压住那些松散的发丝,可越按越乱,只好买了顶假发。

2020年7月13日,林婧然蹲下为顾客取甲油,取到一半,忽然觉得小腿有点刺痒,她伸手掀起裤脚看了眼。小片红点零散地浮在小腿皮肤上,像被细针扎过,边缘微微隆起。她下意识用指甲去挠,痕迹立刻变得更红更大,皮肤表层仿佛被火烫过一样。她赶紧去茶水间拿湿纸巾敷着,心里安慰自己是过敏,暂且遮住继续工作。可没过多久,红点已连成片,痒意更烈,她忍不住弯腰拼命揉搓。大片皮疹迅速连成不规则的斑块,颜色由最初的淡红转为暗红,触感粗糙,像是一层厚硬的疹壳贴在皮肤上。皮疹爬满小腿,一圈一圈往大腿方向蔓延,连顾客低头都能看到那片红斑。她慌忙把裤脚拉下来,却依旧压不住扩散的痕迹。

她强撑着继续给顾客打磨指甲,手指握着磨棒,却突然感觉虎口一阵刺痛,像针尖扎进肉里。低头一看,指背浮起几颗米粒大小的脓疱,鼓胀得发紧,表皮薄得像随时会破。脓疱内泛着混浊的黄白色液体,边缘被红肿包围,像一圈火烧过的印痕。轻轻一动手指,就能感到皮肤被撑开的刺痛感,仿佛针尖扎在肉里。附近的皮肤也开始冒出细小疱点,迅速向掌心延伸。她心里一紧,赶紧把手背藏在桌下,用棉片擦了几下,想把渗出的液体压住。手指触碰到消毒液时,立刻传来钻心的灼烧感,她不自觉缩手,工具掉落在地。没等她缓过来,脓疱很快蔓延到掌心和手腕,鼓起的水泡一碰就破,渗出的脓液混着血迹黏在工具柄上。顾客见状惊呼,她只能胡乱戴上一次性手套掩盖,可手套里已经湿热刺痛,像握着一团火,动作越发笨拙。

她咬牙坚持着去接待下一位客人,刚张口寒暄,喉咙立刻传来酸辣刺痛,像锋利的碎玻璃划过黏膜。说话时每个音节都伴随灼烧感,咽口水仿佛在刀口上摩擦。她连忙去卫生间照镜子,两手拨开嘴角,发现口腔内壁两侧布满灰白色斑片,像结痂般死死嵌在表面,边缘泛红,像是被刮过一层皮。舌头两侧的斑片更明显,白膜与红肉交错,像被硬物刮去一层皮,局部还渗着淡淡血丝。她慌忙漱口,试图缓解,可水一冲,大片斑片似乎更明显,连说话都带着刺痛。她捂着嘴回到前台,声音沙哑难听,勉强应答顾客。灼痛已从口腔扩散到咽喉,吞咽都困难,唾液里夹着血丝。她额头冒出冷汗,腿脚发软,站都站不稳。顾客见她脸色惨白,赶紧帮忙叫来同事,几个人连扶带搀把她送上车,急匆匆赶往医院。

林婧然因腿部皮疹、手部脓疱和口腔黏膜斑片状损害来到医院,急诊科立即为她做了详细检查。血清学检测结果提示: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阳性(正常值:阴性);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1:64(正常值:阴性或≤1:1);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阳性(正常值:阴性)。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7.8×10⁹/L(正常值:3.5–9.5×10⁹/L),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至76%(正常值:40–75%),轻度炎症反应。结合皮肤和黏膜症状,初步诊断为梅毒二期伴明显皮肤和黏膜损害。

进一步的免疫学检查结果显示:C反应蛋白(CRP):18mg/L(正常值:0–10mg/L),提示体内炎症反应活跃。梅毒特异抗体IgM:阳性(正常值:阴性),说明为活动期感染。肝功能检测中,谷丙转氨酶(ALT):55U/L(正常值:7–40U/L),谷草转氨酶(AST):49U/L(正常值:13–35U/L),提示轻度肝损伤,可能与感染相关。尿常规中未见明显异常。结合症状与实验室结果,医生给出明确诊断:梅毒二期,伴轻度肝功能异常。医生解释,皮疹、脓疱和口腔损害都是螺旋体在全身血液和组织中扩散所致,治疗必须立刻开始,否则病情可能不可逆转。

确诊后,医生立刻制定治疗方案。治疗首选药物为苄星青霉素G,青霉素是目前针对梅毒最有效的药物,能够直接杀灭梅毒螺旋体,阻止其在血液和组织中继续扩散。考虑到林婧然的肝功能轻度异常,治疗过程中还联合保肝药物如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口服。医生特别提醒,在早期治疗期间可能会出现Jarisch-Herxheimer反应,即短时间内皮疹加重、发热或全身酸痛,这是螺旋体被大量杀死后释放毒素造成的,不代表治疗失败。整个疗程必须严格按时完成,中途不得擅自停药或漏药,否则容易导致复发甚至耐药。

医生在病房里郑重叮嘱林婧然,治疗期间和康复后需要注意几个方面。她必须严格按疗程完成青霉素治疗,期间不得自行停药或更换药物,同时避免饮酒和熬夜,以减轻肝脏负担。饮食上要清淡,多补充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新鲜蔬菜水果,少吃辛辣、油炸食物。由于皮肤和口腔黏膜仍在修复,需保持清洁,避免刺激性漱口水,防止继发感染。日常生活中要减少与他人共用个人物品,如毛巾、牙刷,以免造成交叉感染。医生特别强调,康复后仍需定期复查血清学指标,以确认治疗效果。她点头答应,却神情复杂,似乎仍未完全意识到这场疾病对生活秩序的深刻冲击。

出院后,林婧然开始刻意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过去每晚必喝的奶茶被替换成温水和淡茶,夜宵的烧烤摊也不再光顾,她努力坚持三餐规律,早晨增加了鸡蛋和水果,中午自带简单的家常饭菜。为了配合医生的叮嘱,她每天定时服用保肝药,并在床头贴上闹钟提醒自己按时注射的日期。工作时,她学会戴一次性手套,减少化学药剂对皮肤的刺激,每天下班后都会用温水浸泡双手,轻轻涂抹护手霜。口腔的不适让她更注重清洁,每次吃饭后都用淡盐水漱口。晚上,她刻意放下手机,十点前熄灯睡觉。虽然改变过程艰难,但她能感觉到皮肤渐渐恢复平整,身体也慢慢轻松起来。

一个月后,她按照医嘱回院复查。血清学指标显示:RPR下降至1:4(正常值:阴性或≤1:1),TP-Ab仍阳性(正常值:阴性),符合治疗后预期反应。血常规:白细胞计数6.2×10⁹/L(正常值:3.5–9.5×10⁹/L),中性粒细胞比例恢复至65%(正常值:40–75%)。肝功能:ALT降至32U/L(正常值:7–40U/L),AST降至28U/L(正常值:13–35U/L),提示炎症和肝脏损伤已明显改善。医生解释,斑秃区域正在逐渐长出新发,皮疹已基本消退,口腔斑片大多恢复正常,这说明治疗有效。谁也不知道,在恢复的背后,一场更严重的危机正在悄然酝酿。

2023年6月5日,林婧然正弯腰在货架上取护理用品,刚直起身,右小腿骤然传来一股撕裂般的闪电样疼痛,犹如被电流击中过。她当场身体一抖,急忙扶住柜台。疼痛沿着神经一阵阵冲击,从小腿迅速窜到大腿,像刀尖反复划过骨面,让她呼吸急促,脸色瞬间煞白。她本能地坐到椅子上,双手死死揉着小腿,还让同事拿来热毛巾敷上,试图缓解。短暂的温热似乎让疼痛减轻,她咬牙站起来,却瞬间一股更强烈的电击感从大腿根部直冲臀部,犹如高压电流顺着神经贯穿全身。大腿肌肉猛地绷紧,像被硬钳死死夹住,臀部随之抽搐,控制不住地发抖。疼痛一波接一波,间隔极短,每一下都像刀刃深深割裂骨髓,让脚尖痉挛颤抖,她不得不再次弯腰,身体几乎缩成一团。顾客见状疑惑地望着她,她只能强挤出笑容掩饰,但小腿皮肤因疼痛而微微颤抖,显得异常不稳

林婧然强忍着继续接待顾客,正往操作台走,脚步却开始变得僵硬怪异。每走一步,小腿就像被无形的线牵住,动作僵直又拖沓,膝盖不受控制地突然打弯,仿佛随时会跪倒。她低头死盯着鞋尖,试图用眼睛去控制双腿的节奏,还一手抓住椅背来保持平衡。结果步态更加混乱,双腿像灌了铅,抬不起来,脚底重重拖在地上。她在原地停歇片刻,可只要往前移动,双腿立刻像被拴住一样僵硬拖沓,膝盖一会僵直得弯不下去,一会又弯曲得直不起来,脚步东倒西歪,步态歪斜得像踩在不平的石子路上。她踉踉跄跄撞上柜台,小腿肌肉不断抽搐,脚底沉重得抬不起来,发出拖地的摩擦声,惹得顾客紧张地伸手去扶。

林婧然想谢绝顾客的好意,摆手表示不用,却在抬手的一瞬间失去支撑,整个人猛地倒在冰冷的地砖上,额头重重磕地,发出清脆的闷声。剧烈的眩晕袭来,她眼前一阵模糊,双眼无法聚焦。顾客慌忙将她扶起,却惊讶地发现她的瞳孔一大一小,光线下反应迟钝。她试图开口说话,却只能发出含混不清的低声,喉咙里夹着急促的喘息。同事赶紧递水给她,她却无法顺利吞咽,刚入口的水在喉咙口被卡住,像有堵塞一样下不去。她努力咽动喉咙,却只发出低沉的呛咳声,液体随即从嘴角不停溢出,沾湿了衣襟。双手无力垂落,身体瘫软在椅子里,眼神涣散。见状,店员和顾客立刻拨打120,几个人合力将她抬到门口等待急救车。

林婧然因下肢闪电样疼痛、步态异常、倒地后瞳孔异常被紧急送入院,立即完善相关检查。血清学检测结果提示: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阳性(正常值:阴性);RPR滴度:1:128(正常值:≤1:1),提示高滴度活动感染。脑脊液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45×10⁶/L(正常值:0–5×10⁶/L),蛋白浓度1.25g/L(正常值:0.15–0.45g/L),梅毒螺旋体抗体(CSF-TP-Ab)阳性(正常值:阴性),RPR滴度1:8(正常值:阴性)。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双下肢腱反射减弱,双侧瞳孔不等大,光反射迟钝。综合症状与实验室结果,明确诊断为神经梅毒(脊髓痨型)伴急性神经功能受损,需立即进入抢救。

患者入院时已呈嗜睡状态,双眼瞳孔不等大,呼吸急促。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吸氧,并行监护。血压85/56mmHg(正常值:90–140/60–90mmHg),心率126次/分(正常值:60–100次/分),节律不齐,指尖血氧仅有86%(正常值:95–100%)。急查动脉血气:PaO₂55mmHg(正常值:80–100mmHg),PaCO₂50mmHg(正常值:35–45mmHg),提示呼吸功能不全。医生立即给予加压药物维持血压,并准备气管插管。过程中患者突发全身抽搐,四肢僵直,口角出现白沫。医护人员迅速固定肢体,静推地西泮控制抽搐,随后接上呼吸机辅助通气。病情稍有缓解,但血压仍不稳定,持续下降。

在呼吸机辅助下,患者血氧短暂回升至90%,但很快再次骤降。心电监护提示:室性心动过速转为室颤。立即实施胸外按压,每分钟100–120次,配合电除颤,同时静脉推注肾上腺素。短暂恢复窦性心律,但血压仅有60/40mmHg,脉搏细弱,瞳孔逐渐散大至6mm,对光反射消失。复查动脉血气:PaO₂42mmHg,PaCO₂68mmHg,酸碱平衡严重紊乱。医生宣布继续抢救:静推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再次给予电除颤,但患者心电图逐渐呈直线。持续胸外按压30分钟无效,呼吸停止,心跳消失。最终,主治医生于凌晨02:36宣布林婧然临床死亡。

走廊里,林婧然的父母坐在长椅上,眼眶通红,双手紧紧攥在一起。母亲泣不成声,反复低声念叨:“她才三十几岁,怎么会说没就没了?”父亲情绪激动,突然站起身,声音嘶哑地质问医生:“之前不是说治得挺好吗?皮疹退了,检查也在好转,为什么突然就出事了?”他的手指关节因为过度用力而发白,呼吸急促,眼神里满是无法接受的绝望。母亲跟着抬起头,声音颤抖又带着愤怒:“我们问了几次,她有没有危险,你们都说只要按时复查就没事,她还答应过要好好调养,怎么会突然走到这一步?”两人反复追问,眼泪一滴滴落在冰冷的地板上,场面沉重得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不敢轻易开口。

父亲的声音越说越高,像是要用力从医生口中挤出答案。他回忆起女儿出院后按时服药、规律作息,语气里带着撕裂般的控诉:“她什么都听你们的,连最喜欢的夜宵和奶茶都戒掉了,天天吃清淡的饭菜,怎么还会这样?你们是不是漏了什么?是不是没发现更严重的问题?”母亲忍不住抽泣着补充:“她回家这段时间一切都很正常,吃饭按时,睡觉规律,从没喊过哪里不舒服,我们也没见过什么异常。她还常说自己恢复得挺好,能继续工作。可为什么会突然说神经出问题?你们告诉我们,为什么会到这种地步!”她的双肩不停颤抖,手里攥着女儿的随身物品,几次抬手想擦眼泪,却怎么也擦不干。质问声在走廊回荡,压得在场的医护人员心口发紧。

面对家属的质问,主治医生只能反复翻阅病历和检查报告。病例显示,林婧然入院时确实符合梅毒二期表现,经过系统青霉素治疗,血清学滴度下降,肝功能恢复,皮肤和口腔损害均已缓解,复查结果符合治疗预期。他缓缓开口,语气谨慎:“按照医学常规,她的病情在控制范围内,突然进展为神经系统损害,速度的确异常。”医生把血清学和脑脊液指标再次核对,发现确实存在阳性结果,但并不足以解释短时间内的快速恶化。他摇头叹息,承认:“我们确实没有从常规检查里找到预警信号。”这种无解感让家属更加崩溃,哭声在寂静的走廊里愈发刺耳。

为了寻找线索,医生耐心与家属再次交谈,试图从生活细节中找出可能的漏洞。他问起女儿在家时的作息、饮食、药物使用以及是否接触过特殊环境。母亲一一回答,说她早睡早起,饮食清淡,药物都按闹钟提醒服用,甚至还养成了戴手套的习惯,避免化学物质刺激。父亲补充,她出院后几乎谢绝了所有应酬,除了在店里工作,几乎没有外出。他们语气笃定,认为她做到了医生交代的所有要求。医生追问是否有私自用过其他药物或保健品,父母摇头否认。所有回答看似完美,没有任何漏洞,这种“过于正常”的情况反而让医生更加困惑,心里笼罩上一层说不清的迷雾。

科室内的多名医生围坐在一起,翻阅林婧然的完整病历。大家逐条分析:血清学滴度下降,肝功能改善;口腔黏膜恢复良好;护理记录无异常。理论上,她的病情本应平稳向好,不该在短短数周内急转直下。有人提出是否存在潜在免疫系统缺陷,或合并其他感染,但化验单上未见明显异常。另一人猜测,是否在生活中仍有被忽略的风险因素,比如药物过敏、剂量不足,或者个体差异导致青霉素清除不完全。但这些都停留在推测层面,没有确凿证据。会议室一时间陷入沉默,所有人都感到力不从心。最终,主治医生不得不承认:“我们能力有限,这里面一定有我们没看到的关键点。”

医院决定请外部的专家重新审视整个病例,专家在安抚了情绪激动的父母后,仔细浏览了病例记录和所有检查单。他一边看一边低声思索:“血清学下降说明治疗有效,但脑脊液中抗体仍然阳性,说明螺旋体并未完全清除。”他追问了一些更细节的问题,例如她在工作中是否长时间接触化学溶剂、是否在治疗期间有过延误注射、是否曾自行停药或中断疗程。父母斩钉截铁地摇头,说她严格按照医嘱执行,每次都按时到医院完成注射。专家听后沉默片刻,继续低头翻阅她的复查报告,神情愈发凝重。

专家将病例合上,沉声抬头问道:“她在治疗期间,有没有自行增加或减少过药物剂量?”父母连忙摇头,声音坚定,说她完全是按照医嘱执行,从未擅自调整过。专家又追问:“那在康复期里,她有没有做过一些和医嘱不符的事情?”母亲犹豫片刻,缓缓点头,想起了女儿的一些小习惯,之前一直觉得没什么事情,但是如今说来……

主任静静听完,叹息一声:“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常规治疗并没有问题,血清学也在下降,但在生活与治疗衔接中,却存在三个被忽略的细节!正是这三个细节,像隐藏在暗处的炸药,最终在同一时间点被点燃,才导致病情出现了如此猛烈的反扑。你们要明白,有些微小的偏差,哪怕平时看起来毫无威胁,一旦叠加,就可能摧毁所有努力。医学不是绝对安全的,只要出现一点裂缝,就可能让整个防线瞬间崩塌。遗憾的是,我们直到她倒下才意识到,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疏漏,实际上是致命的导火索!”

林婧然在接受青霉素治疗期间,从未漏针,她甚至把每周去医院注射当作一种“固定仪式”,以为只要坚持就能慢慢康复。然而,她忽略了一个看似无害的动作——每次注射后,她都会下意识地用手揉按针口。她觉得这样能减轻局部的酸胀感,也能让药液“快点散开”。起初她没有察觉到任何异常,甚至在护士提醒不要揉搓时,她还轻描淡写地回应,说只是轻轻按一下无妨。实际上,深部肌肉注射的药物需要依靠血流缓慢吸收,保持稳定浓度,频繁揉搓却让药液在局部扩散过快,造成吸收不均。血药浓度因此出现波动,不再平稳。对于需要持续稳定抑制病原体的梅毒治疗来说,这种小小的波动,就足以给部分螺旋体留下存活空间。

这个习惯几乎成了她每次注射后的“固定动作”,就像一种条件反射。久而久之,针口周围开始出现轻微硬结和发红,她依旧没在意,只当是正常反应。殊不知,这些反应正提示着药物在局部沉积和吸收异常。检测结果显示血药浓度仍在合理范围内,掩盖了背后的波动,医生也没能从常规检查中察觉异常。螺旋体在这种忽强忽弱的药效环境下,并没有完全被清除,反而逐渐适应并潜伏到更隐蔽的神经组织。等到症状出现时,已是无法逆转的严重阶段。这个看似无关紧要的揉压动作,被她重复了几十次,结果却在暗处一点点撕开了治疗的缺口。

在康复期,她对口腔格外上心。因为早期曾出现过斑片样损害,她对这一块始终心存顾虑,每天至少三四次漱口,生怕病情复发。她以为“越勤快越安全”,所以选择了高浓度含酒精的漱口水,使用频繁到几乎每餐后都要漱一次。刚开始,她觉得口腔清爽,甚至有种“消毒”的安心感,却不知道长时间使用会破坏黏膜的保护层。含酒精的漱口液让原本脆弱的口腔黏膜失去完整性,微小裂隙逐渐增多。对于曾有过病变的部位来说,这种损伤等于进一步削弱了屏障,使梅毒螺旋体更容易聚集并穿过黏膜进入血液循环。她以为自己在做有益的护理,却实际上在为病原体打开一条新的通道。

随着时间推移,漱口带来的刺激开始显现。她偶尔会觉得舌头发麻,黏膜发干,甚至漱口后有短暂的刺痛,但她把这些当作漱口水的“正常反应”,没有停用。医生在复查时看到她的口腔损害逐渐恢复,认为治疗效果良好,却没意识到屏障功能已经被反复破坏。螺旋体正是通过这些被放大的微小“裂口”,逐渐跨过口腔这一关口,加速扩散到全身。口腔本应是第一道防线,却在她自以为细致的护理中逐渐崩塌。她每天在镜子前检查,努力保持清洁的样子,本该让人安心,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了病情恶化的催化剂。

在治疗过程中,她非常重视复查,几乎每次都提前到医院,按要求空腹抽血。但她忽视了一个细节——每次抽血前,她都要大量饮水,往往一次灌下两三杯水,认为这样能让血液循环更快,采血更顺利。她觉得这是“体贴医护”的小举动,却不知道这会直接影响检测结果。过量饮水会稀释血液成分,导致部分指标被拉低。尤其是血清学滴度,本应真实反映体内螺旋体的活跃程度,却在这种稀释效应下,呈现出“好转”的假象。医生在看到这样的数据时,自然认为病情稳定,未进一步追加更精细的监测。她得到的反馈一直是“治疗有效”,这让她更加放心,却也让潜伏的病原体继续隐藏。

这种假性改善让整个治疗节奏偏离了轨道。医生制定方案时依据的是化验单,而不是她体内的真实状况。滴度下降的数字掩盖了残留的螺旋体,强化治疗的时机被错过。她自己也因此放松了警惕,坚信恢复在一步步进行。她以为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实际上只是被数字迷惑。等到神经系统症状显现,才发现那些所谓的“正常”检查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现实。一个习惯性的多喝水,本应是健康的选择,却在特殊的情境下成为关键的干扰。注射后的揉压、频繁的漱口、复查前的饮水,三个看似微不足道的习惯,最终叠加成致命的偏差,让她的病情从可控走向了彻底失控。

内容资料来源:

[1]寇安,张克纯.梅毒检测的误区与真相:常见谣言解读[J].健康必读,2025(14):30.

[2]李晓晨.“梅”有恐慌 揭开梅毒检测的神秘面纱[J].科学新生活,2025,28(04):24-25.

[3]谢乔芬,赖谋忠,杨未琴.化学发光法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在梅毒检测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医技杂志,2024,31(04):278-280.DOI:10.19522/j.cnki.1671-5098.2024.04.014.

(《上海一36岁女博士洁身自好,3年后却突然查出梅毒,她遗漏了3处关键细节》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向日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