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么中国芯片发展才多久?如今真的就获得了这么重大的突破?其实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中国芯片企业取得的成就是绝对不容忽视的。
黄仁勋是谁?那可是现在全球芯片行业龙头企业的老板,在这个领域上,绝对算的上是专家中的专家。
那么当他说的出,中国芯片和美国芯片差距仅仅只有几纳秒后,全球因为这句话炸锅也就毫不意外了。
那么中国芯片发展才多久?如今真的就获得了这么重大的突破?其实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中国芯片企业取得的成就是绝对不容忽视的。
黄仁勋一句中国芯片仅落后美国“几纳秒”的话,最近在网上吵翻了天。有人说他是为了讨好中国市场故意吹牛,毕竟大家印象里,咱们芯片至少落后美国两三代,想追上得花十几年时间。
但要是仔细扒一扒中国芯片产业的真实情况,可能会发现事情压根不是那回事。黄仁勋的话或许有点夸张,可他看到的产业真相,比很多人想象的更接近现实。
很多人觉得中国芯片落后,其实是陷入了一个认知误区。咱们总习惯拿中国一家的技术和整个欧美科技圈比,只要有哪项技术被卡了脖子,就觉得整个产业都不行了。
就像当年的圆珠笔芯,明明只是个小众配件,却被当成了中国制造业落后的证据。
芯片领域也是这个道理,光刻机要依赖进口被反复提起,反而让大家忽略了那些已经追上来甚至反超的领域。刻蚀机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这东西以前很少有人关注,直到美国把它从限制清单里拿掉,大家才后知后觉发现中国已经突破了。
早在2018年,中微公司的5纳米等离子体刻蚀机就通过了台积电的验证,这意味着咱们的设备已经能满足顶尖芯片生产需求,美国再限制也没意义了。
到了2025年3月,中微公司更进一步,推出了能实现0.02纳米刻蚀精度的ICP双反应台刻蚀机。这是什么概念?
头发丝直径大概是5万纳米,要在这么细的发丝上雕刻出相当于几十层高楼的电路结构,误差还不能超过0.02纳米。
业内有个很形象的比喻,光刻是在芯片上“印图纸”,刻蚀就是按图纸“盖大楼”,大楼质量好不好,全看刻蚀机的精度。
中微公司的设备能达到这个水平,已经妥妥站进了全球顶尖行列。中微公司的底气还不止于此。
202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他们的刻蚀设备销售额已经涨到37.81亿元,同比增长40.12%,而且覆盖了95%以上的刻蚀应用场景,技术能延伸到5纳米以下的先进制程。
公司副总经理刘方透露,他们还在同时开发20多款新设备,从薄膜沉积到晶圆边缘刻蚀,几乎把相关领域都布局了个遍。
存储芯片的逆袭更让人意外。这东西有多重要?2018年中国进口的3120亿美元芯片里,存储芯片占了1230.6亿美元,比被卡脖子的CPU芯片还多。
谁能想到,短短六年过去,2024年中国存储芯片竟然实现了超600亿美元的净出口,从依赖进口变成了对外输出。
这背后最大的功臣是长江存储的Xtacking技术。传统的NAND存储芯片像一排平房,容量有限还占地方,3D堆叠技术就是把平房改成高楼,但堆到128层以上就容易“歪”,因为要在几十层结构里精准刻出垂直通道,难度堪比在豆腐里插针。
长江存储想出了个绝招来破解这个难题:把存储阵列和外围电路分开做,再用混合键合技术像搭乐高一样拼起来。
这个原创技术让长江存储积累了上百件专利,远超三星的83项和SK海力士的11项。连三星都主动找上门来签专利许可协议,从第10代V-NAND产品开始就要用长江存储的技术。
要知道三星在存储领域称霸多年,能让它低头买专利,足以说明咱们的技术是真的硬。
除了这两个领域,碳化硅材料的突破也很亮眼。天岳先进的12英寸碳化硅衬底已经量产,8英寸产品更是占据了全球主要市场份额,德国博世、英飞凌这些国际大厂都在用。
中电化合物半导体的8英寸外延片,缺陷密度比海外公司低一个数量级,性能直接PK掉国际头部厂商。有行业人士直言,现在国外碳化硅厂商在中国市场的机会已经很少了。
当然不能否认,中国芯片还有短板。量检测设备的国产化率还很低,光刻胶、高端功率半导体这些领域还得追赶。
中微公司的刘方也坦言,国外巨头每年研发投入能有20-30亿美元,咱们在投入强度上还有差距。
但这些短板掩盖不了产业整体的进步速度。黄仁勋提到的“中国发展快”确实没说错。中微公司把新产品研发周期从三五年缩短到两年以内,天岳先进从1英寸到12英寸碳化硅衬底的突破,只用了国外厂商几分之一的时间。
华润微的工控和汽车功率半导体产品占比已经超过50%,还打入了算力服务器、人形机器人这些热门领域。这种迭代速度,正是中国芯片的核心优势。
2025年国际工业博览会上,上海微电子公开了EUV光刻机的参数图,更是给整个行业注入了强心剂。
虽然离量产还有距离,但能拿出关键参数,说明核心技术已经吃透,剩下的就是零部件整合问题。
要知道ASML的新一代EUV设备才刚计划在2025年量产,咱们的追赶速度已经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
现在再看黄仁勋的“几纳秒”言论,更像是一种对中国产业速度的认可。
他看到的不只是单个设备的突破,而是中国庞大的人才储备、旺盛的市场需求,还有各省之间你追我赶的研发氛围。
这种合力之下,中国芯片不是在某个点上突破,而是在整个产业链上快速推进。那些说中国芯片落后两三代的声音,或许该更新一下认知了。
我们确实还有卡脖子的地方,但在刻蚀机、存储芯片、碳化硅材料这些关键领域,已经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长江存储用7年完成逆袭,中微公司用21年站到国际前沿,这样的速度持续下去,更多领域的突破只是时间问题。
中国芯片从来不是“全面落后”,而是在攻坚中前行,在突破中成长。
黄仁勋的话或许夸张,但他看懂了一个关键事实:中国芯片的追赶速度,才是最让人敬畏的力量。
当中国芯片取得成就后,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绝对是值得开心的事情。毕竟还有什么事情是比打破国外封锁更值得欣喜的。
几年前对于我们的芯片制裁,到现在应该还有很多人都没有忘记。对于我们来说,这样的事情绝对算的上是耻辱时刻。
随着我们国力的不断提升,面对外部的压力,到现在也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我们自己的努力。
来源:科技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