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时代的潮水改变方向,有些数字就显得格外触目惊心,一年之间42万人离开了山东,紧随其后的是河南,将近30万人选择了远方,还有湖南、吉林乃至整个东北,“山河四省”的概念被反复提及,背后都是相似的人口流失。
文|北什么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及图,请知悉
当时代的潮水改变方向,有些数字就显得格外触目惊心,一年之间42万人离开了山东,紧随其后的是河南,将近30万人选择了远方,还有湖南、吉林乃至整个东北,“山河四省”的概念被反复提及,背后都是相似的人口流失。
这并非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是一场场拖家带口的永久迁徙。很多人下意识地以为,大家的目的地还是传统的“北上广深”。但数据铺开一看,人们不再是单纯地追逐财富,最终的赢家着实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有些离开从一开始就是为了下一代,提到河南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高考的“地狱模式”,今年这个数字达到了惊人的136万,136万考生共同争夺省内唯一一所211大学郑州大学的入场券。
现实的残酷催生了魔幻的操作,郑州的一位家长不惜花费20万元巨款,只为给孩子办一个海南户口,他赌的就是用地域差异换取高考赛道上的分数优势,这不是孤例,而是一种绝望下的选择。
这种困境在很多地方上演,湖南唯一的985高校国防科技大学,招生名额大部分还给了军事类专业,吉林的高等教育资源几乎被吉林大学一家独占。
一个让无数家长和考生心碎的现实是,同样考个600分,在本省可能刚够上一个普通一本,但在外面却有机会触摸到211大学的门槛,为了让后代避开这座“独木桥”,离开成了许多家庭唯一的解法。
如果说教育决定了“下一代能不能留下”,那产业结构就决定了“这一代要不要走”,作为曾经辉煌的老工业基地,吉林在产业转型上步履蹒跚,眼看着新能源汽车高端制造的风口一个个刮过,吉林却没能抓住。
尽管今年新能源装机量的数据约为2152万千瓦,听起来很不错,但细看产业链,却发现大量环节仍停留在风电叶片制造这类低端领域,年轻人面对的是遍地月薪3000元左右的工作岗位,抬头望不见职业前景的天花板。
目光转向湖南,情况似乎好一些,马栏山文创产业园里,聚集了186家规上企业,一片繁荣景象。
可剥开光鲜的外壳,岗位多是主播审核这类“吃青春饭”的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年龄限制卡得死死的,职业路径相当狭窄。
当然政府也在努力,湖南今年计划为制造业招募1.3万人,开出了平均8万元的年薪,问题是这些优质岗位高度集中在省会长沙,对于广大的湘西、娄底等地的年轻人来说,实在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摆在他们面前的选择题很简单,要么留在家乡接受一份前景有限的低薪工作,要么去远方寻找一个能施展拳脚的高薪技术岗位。
当一些人拼命想逃离时,另一些地方却悄悄成了人们向往的“新大陆”,谁能想到曾经以劳务输出闻名的安徽,如今竟成了人口净流入的省份。
安徽的底牌是新能源汽车,当机遇到来时合肥果断出手,张开怀抱迎接了比亚迪、蔚来、大众等一众车企巨头。
仅仅是去年汽车行业就在安徽创造了大约12万个就业岗位,过去流失到江浙沪的人才,现在正被这股产业浪潮吸引回来。
另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贵州,这个曾经与贫困深度捆绑的省份,自2013年起就瞄准了一个看似遥远的赛道——大数据,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和电力优势,贵州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个“天然机房”。
华为、苹果、中国移动等巨头的数据中心纷纷落地,到了今年贵州的软件业务收入已经冲到了851亿元。
在本地一个普通的数据标注岗位,月薪就能达到4000到6000元,这对于一个山区省份来说,无疑是“无中生有”的产业奇迹。
目光再投向那些新一线城市,它们的吸引力则更加复合,武汉如今拥有超过16万个市场主体。
华为、小米等公司的研发中心在这里扎根,提供着比肩一线城市的薪酬,更重要的是相比传统的一线城市,这里似乎多了几分“人情味”。
而成都更是将这种平衡玩到了极致,一边是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硬核高新产业的蓬勃发展。
另一边却是宽窄巷子、街头茶馆里浓得化不开的“烟火气”,它告诉所有人,追求事业和享受生活可以不是一道单选题。
在新的择城逻辑里,年轻人不仅关心“能赚多少钱”,更在乎“被如何对待”,一个城市的诚意有时就体现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上。
浙江给应届本科生发1万,硕士3万,博士10万,深圳更直接,硕士来了先给3万元人才补贴。
这种“真金白银”的欢迎礼传递的是一种最直接的价值认可,它们在告诉年轻人“你们很重要,我们欢迎你”。
对于已经成家立业的人来说,城市的关怀则体现在更具体的柴米油盐上,广东省一年之内人口增加了74万,这背后是实打实的福利。
东莞市长安镇,给生三孩的家庭直接奖励5万元,每个月还发500元补贴直到孩子3岁。
佛山市更是提供了长达208天的带薪产假,而且大部分生育费用都能被医保覆盖,一些昂贵的产检项目也变得十分低廉,这些政策精准地击中了年轻家庭最大的痛点。
当然暖心的举动远不止于此,最打动人心的往往是那些细致入微的服务,在浙江、深圳、杭州这些地方,为初来乍到的应届毕业生提供15天的免费临时住宿已经成了标配,有些地方甚至贴心到“连被褥都给你准备好”。
这种“软着陆”服务体现的是对人才的尊重和呵护,正如一位专家所言,浙江对“外地人”的包容性,以及不断放宽的落户政策,让外来者更容易产生归属感。
这种身份上的认同是比金钱更长效的吸引力,就连人口流出的河南,漯河市也开始尝试用发放649万元人才补贴的方式留人,说明大家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关键。
这一轮的人口大迁徙,本质上是一场遍及全国的社会价值重估,人们为自己心中的“好城市”投下了一票。
这张选票上写着的不再是单一的经济指标,而是关于“机会、发展与尊严”的复合期望。
人们不再是只会逐利的经济动物,而是带着对子女教育、个人前途和生活品质的综合考量,去选择自己的栖息之地。
最终的赢家,可能不是那些拥有最高GDP或最亮眼天际线的城市,而是那些能够踏踏实实回答“能不能让孩子有更好的未来,让年轻人有体面的工作,让每个人的日子都有盼头”这些根本问题的城市。
人口数据的涨落就像一张成绩单,它不是终点,而是对所有城市治理者的一场终极考验,答案自在人心其中。
大家现在在哪个城市生活发展呢?
来源:月亮湾探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