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以及教育质量等方面与珠三角地区存在明显差距。2017年,为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每个欠发达地市至少建有一所本科高校的决策部署,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简称“广师大”)在河源市设立校区。2020年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以及教育质量等方面与珠三角地区存在明显差距。2017年,为贯彻落实广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推动每个欠发达地市至少建有一所本科高校的决策部署,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简称“广师大”)在河源市设立校区。2020年9月,广师大河源校区正式招生后,始终秉持“河源所需、广师大所能”的原则,紧密围绕河源乡村教育的实际需求,逐步构建并实施G-STAR帮扶模式。该模式以管理协同(G)为支撑点,以数智赋能(S)、共同体构建(T)、案例推广(A)、任务驱动(R)为关键撬动点,为河源乡村教育注入了持续发展的新动能。
G-STAR帮扶模式是广师大在长达八年的河源乡村教育帮扶过程中,紧密对接省级政策导向和河源教育实际需求逐步形成的。
第一阶段以管理协同夯实帮扶基础。2017年,河源市人民政府与广师大签署合作协议,其中包括U-G-S乡村教育帮扶管理协同机制。广师大成立帮扶工作专班,由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执行负责人,基础教育学院院长任秘书长,各二级学院院长作为成员,确保帮扶工作组织有序、领导有力、落实有效。
第二阶段以任务驱动精准施策。2020年河源校区招生后,广师大组织50余名博士教师赴河源调研乡村教育发展瓶颈,形成五县二区7份专题报告及政策咨询报告,获当地教育部门认可。2023年再次开展大规模调研,聚焦学校布局优化、双创标准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学生学业提升、课堂改革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校长领导力提升、特殊群体关爱八大任务,通过定期调度、清单管理与月度推进,确保各项任务有计划、有跟踪、有反馈、有落实。
第三阶段以共同体建设促进资源共享。2021年为响应《广东省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帮扶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办法》政策要求,广师大成立三类共同体:一是托管共建,成立河源教育集团托管3所薄弱学校,选派全国优秀校长任总校长,博士教师任副校长;二是辐射带动,创建20余个城乡教育共同体,开展3轮“一校一品”专题培训,组织校长赴广州、珠海、南京研学;三是整合优化,在紫金县推行片区化办学,整合108个教学点设立53所中心校,惠及4546名学生。其中,蓝塘镇中心小学入选国家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校。
第四阶段以数字赋能带动案例推广升级。2023年,依托“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广师大发挥人工智能+教育优势,构建“三点一带”帮扶模式:以教师数字技能提升为关键、课堂教学数字化为着力点、AI个性化教学为深化点、师范院校为纽带,培养具备数字素养的乡村教师。2025年,G-STAR模式获省教育厅认可,广师大牵头成立广东省师范院校帮扶联盟A联盟,联合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及梅州等5市教育局,共同推进教育帮扶工作。
在长达八年的帮扶实践中,广师大充分发挥“技术+师范”的独特优势,创立并完善了G-STAR帮扶模式。该模式以“乡村学校博士校长计划”为关键抓手,系统实施了“四个数”与“五个一”系列举措,有效推动了河源乡村教育的整体提升。
在技术层面,广师大充分发挥其人工智能领域的学科优势,精准聚焦“人工智能+教育”与数字化课改主题,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学校依托广东省教育行业信创适配中心,成功实现国产大语言模型的本地化部署,并自主研发了G-STAR数智课堂系统。该系统已在紫金县、东源县的多所乡村学校实现全面应用,有效支撑了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变革。
在师范层面,广师大选派100名博士教师赴河源乡村学校担任课改副校长,围绕“4个数”打造帮扶亮点:开发数字乡土课程,促进本土文化与现代教育技术融合;建设数智课堂,探索助教智能体与零成本学生终端应用;开展数心课堂,提升学生心理资本;实施数智中高考备考,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学情诊断与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围绕“5个一”总结帮扶经验:实施“一县一策”,为每个县区量身定制教育发展规划;推进“一地一计”,通过顶岗支教确保国家课程方案在乡村学校有效落地;开展“一校一品”,帮助乡村学校凝练办学特色,出版30本“一校一品”专著;建立“一科一研”,构建市县校三级联动的学科教研共同体,开发了城乡教育共同体AI测评与教研系统,制作了21个学习共同体系列视频、70个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应用案例、518个优质教学课例;落实“一技一培”,针对乡村教师实际需求开展60余场课改教改技能专项培训。
广师大凝练的G-STAR教育帮扶模式,历经八年实践检验,形成了卓有成效、可推广的解决方案,其显著成果深得河源市乡村学校好评。
在内生发展方面,广师大着力激发乡村学校的内生动力,通过诊断式调研帮助其挖掘自身优势,形成“一校一品”的特色发展路径。例如,深圳龙华紫金实验学校于2025年被列入第二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紫金县蓝塘镇中心小学于2024年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随着教育质量提升,县中优质生源回流显著,例如2024年紫金中学优质生源报到率98%;乡村小学片区化办学也获得家长高度认可,92%的受访者认为其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根本性转变。
在外显实效方面,一是乡村教师数字化课改积极性提高,数字素养显著提升。东源县56所实验学校建立了多层级常态化教研体系,形成数字资源跨区域共享机制。二是乡村教师教学与科研成果丰硕,获得同行认可。实验学校教师中,4人被评为市级卓越教师,占全县入选教师的28.5%,75人成为骨干教师,占全县入选教师的42.6%,创下紫金县乡村教师教改教研历史最好成绩。三是教学改革成果受到省市领导肯定和媒体关注。2025年1月,省教育厅和河源市委领导参加广师大帮扶活动并深入课堂,对帮扶成效给予高度评价。紫金县课改示范课获得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特级教师吴向东的赞赏。相关帮扶举措在广东新闻联播播出,并被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作者熊华军、贺玲、张晓梅、杨定玉、李怡明,工作单位均系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来源:中国教师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