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变卖85座万达还债,不到3天时间,王思聪又被执行1210万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30 18:07 1

摘要:据统计,截至2025年,万达已累计出售超过80座万达广场,其中2025年初一次性打包转让了48座。这种“卖卖卖”的模式,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源于多年积累的流动性压力。

在中国商业界,王健林和王思聪父子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但近些年,这对父子却频频因债务问题成为舆论焦点。

2025年9月底,短短三天内,王健林经历了“限高令”的快速解除,而儿子王思聪又因1210万元的执行案件登上热搜。

王健林和他创立的万达集团,在过去几年里可谓“断臂求生”,自2023年起,万达开始大规模出售旗下资产,尤其是核心资产万达广场。

据统计,截至2025年,万达已累计出售超过80座万达广场,其中2025年初一次性打包转让了48座。这种“卖卖卖”的模式,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源于多年积累的流动性压力。

事情要从万达的商业转型说起,2018年,万达将主营业务从房地产开发转向商业地产管理,为了推动上市,王健林多次引入战略投资者,却因对赌协议陷入被动。

2021年成立的珠海万达商管,承诺在2023年底前完成港股上市,否则需回购股份或现金赔偿。然而,四次递交招股书均未成功,触发了回购条款,导致万达资金链进一步紧张。

为缓解压力,王健林选择了两条路:一是引入新投资,如太盟集团等机构注资600亿元,二是加速资产变现,不仅卖广场,还出售酒店管理、金融股权等非核心业务。

这些举措虽让王健林的身价大幅缩水,财富从千亿级别跌至约588亿元,但也保住了万达在公开市场的“刚兑”纪录,截至目前,其公开债务尚未违约。

尽管资产瘦身卓有成效,但万达的债务压力仍未完全解除,2026年2月,一笔4亿美元的债券即将到期。王健林曾在公开场合强调“信用比资产更重要”,如今看来,他正用实际行动践行这一理念。不过,资产总有卖完的一天,下一步该怎么走?

就在王健林忙于处理集团债务的同时,儿子王思聪也因一笔1210万元的执行案件成为话题人物。

业内推测这起纠纷源于其早年投资的熊猫互娱平台,一家曾估值超200亿元的直播公司,2020年破产后遗留了大量债务。王思聪作为实际控制人,多次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或限制高消费,堪称“限高常客”。

此次1210万元的执行案件,过程颇具戏剧性,限制令先是下达,随后取消,又短暂恢复,最终解除。无论如何,这笔“小钱”与王健林的亿万债务相比虽不值一提,却折射出王思聪商业版图的收缩。

巅峰时期,王思聪以普思资本为核心,布局电竞、直播、影视等多个领域,他投资的IG俱乐部曾夺世界冠军,熊猫互娱也签约过多位顶流主播。

然而,随着行业竞争加剧和管理问题暴露,这些项目相继折戟,王思聪转而低调投资实体品牌和文旅项目,但效果尚不显著。

从高调“娱乐圈纪检委”到如今频现债务纠纷,王思聪的经历提醒我们,光靠流量和资本难以维系商业成功,核心竞争力和稳健运营才是关键。他的起伏不仅是个人的选择结果,也与家族企业的隐性关联密不可分。

表面上看,王思聪的商业版图与万达主业并无直接关联,他从未参与万达管理,投资领域也多集中在文娱、消费等板块,似乎有意“去地产化”。

但父子间的隐性联系从未切断,例如双方共同持股的大连合兴投资有限公司曾遭遇股权冻结,王思聪持有的寰聚商管股权,也因万达文旅项目纠纷被冻结。

这种关联并非业务协同,而是信用和资本网络的深度绑定。当万达陷入债务危机,王思聪的融资能力和项目估值难免受到影响。例如,他近年出售上海豪宅、豪车等个人资产,虽未明说原因,但外界普遍猜测与家族资金链紧张有关。

从积极角度看,王健林父子的经历为家族企业提供了重要启示。

第一,多元化布局需谨慎,避免过度依赖资本运作,第二,企业转型应注重内生动力,而非单纯追求上市或对赌,第三,个人信用与家族声誉息息相关,维护信用需长期努力。

正如王健林通过资产处置守住公开市场信誉,王思聪也在尝试从挫折中寻找新方向。他们的故事,不仅是商业案例,也是现实版的风险管理课。

万达通过出售资产、引入战投等方式积极自救,体现了企业家在逆境中的韧性,王思聪从高光到低谷的转变,则提醒年轻人投资需理性。

尽管前路仍有不确定性,但他们的努力也传递出积极信号,危机中往往蕴藏转机,无论是万达的轻资产转型,还是王思聪的企业,唯有脚踏实地、聚焦核心,方能在时代浪潮中行稳致远。

来源:初六睡不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