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举着手机直播,有人干脆把行李箱拖来装菜,场面像双十一提前开闸。
“苏拉”还没靠岸,广州天河的盒马门口先排起拐了三道弯的队。
有人举着手机直播,有人干脆把行李箱拖来装菜,场面像双十一提前开闸。
镜头扫过货架,麻辣自热火锅剩最后一盒,孤零零躺在那儿,旁边广式煲仔饭连箱带板被搬空——数据说,前者销量只有后者零头,6.8:1,差得离谱。
广东人怕台风,却不怕饿。
米面粮油照旧扛走,今年多了新花样:预制菜。
美团优选的后台跳出一个滑稽曲线——清蒸鲈鱼、白切鸡、豉油皇鸡翼,销量翻三倍;所有带“辣”字的链接绿得发慌,库存周转45天,够隔壁湖南仓库轮三圈。
有人调侃:台风天吃辣,上火又上房,喉咙痛都没药店开门,何苦?
更离谱的是18到25岁的年轻人。
问卷里,他们嘴上说“可以微辣”,手指却很诚实——下单记录清一色“老火粥+肠仔”。
省应急厅干脆把“清淡符合本地饮食习惯”写进新版家庭应急清单,官方劝不动,直接喂到嘴边:囤点米粉、燕麦、即食粥,别硬刚辣椒。
企业比政府更会抢话。
老城区一家茶楼推出“台风套餐”:两盅炖汤、一份腊味饭、一小罐陈皮,附赠蜡烛和防水火柴。
老板在朋友圈发图:
“够撑一晚,明早风停,到店再叹早茶。
”
点赞瞬间破千,评论区清一色“稳”。
心理学解释听起来玄乎:危机里,人只想吃童年那口。
广东人的童年,是白粥、是蒸鱼、是台风天爸妈提前煲好的西洋菜陈肾汤。
辣味?
那是冒险,是电视剧里的江湖,真到屋顶被掀的夜晚,胃还是认老熟人。
于是超市出现魔幻对比:
川味火锅底料买一送一,无人问津;
隔壁冰鲜鲈鱼柜台,大妈一次拎四条,像抱走自家猫。
店员小声嘀咕:
“年年劝,年年空,辣椒估计得等外省救援车来拉。
”
风球高挂,城市按下暂停键。
屋里蒸汽升起,砂锅咕嘟,米香先漫出来。
对广东人来说,这阵味道比任何预警都踏实——
只要粥还在炉上,天塌下来也能先舀一勺。
下次台风来,别问他们为什么抢菜不抢辣。
问就是:
“喉咙痛没人送药,辣哭自己算谁的?
”
来源:肖敏搞笑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