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欧洲呼吸学会年会(ERS2025)于9月27日至10月1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盛大召开。作为本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之一,全球呼吸领域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呼吸系统疾病的最新学术研究与临床转化成果,推动呼吸医学的持续创新。
转自:医学界
2025年欧洲呼吸学会年会(ERS 2025)于9月27日至10月1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盛大召开。作为本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学术盛会之一,全球呼吸领域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呼吸系统疾病的最新学术研究与临床转化成果,推动呼吸医学的持续创新。
其中,重度哮喘的长期管理仍是临床关注的重点与难点。尽管传统治疗手段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有部分患者控制不佳,疾病负担沉重。近年来,生物制剂为重度哮喘的精准治疗带来了重大突破。在本次大会上,多项关于生物制剂的最新临床研究数据重磅发布,这些成果为重度哮喘长期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循证依据,也为未来治疗格局的重塑指明了方向。
生物制剂精准靶向,
实现“短期起效、持续获益”
■ 短期起效:短期内即显多维改善
生物制剂不仅为重度哮喘的长期管理提供了全新路径,更重塑了治疗预期。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其在治疗初期即可迅速起效,为控制病情进展提供了关键窗口。通过精准靶向,生物制剂能在短期内改善肺功能、减轻临床症状,并大幅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展现出优越的临床获益。
一项单臂研究,共纳入16例未经控制的重度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SEA)成年患者,分别在基线与首次使用抗IL-5R单抗2周后进行肺功能检测,并采用体积描记法和振荡法对小气道进行评估[1]。
结果显示,相较基线水平,第2周时患者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49.3±12.5 vs 58.7±20.2),残气量/肺总量比值(RV/TLC)评估的气体陷闭情况(0.53±0.08 vs 0.47±0.06)以及小气道阻力(R5-R20,4.98±2.64 vs 3.81±3.09)均有所改善(图1)。提示抗IL-5R单抗在短期内即可改善SEA患者的小气道功能与通气效率,早期缓解气体陷闭等核心病理生理特征,为后续长期控制提供潜在益处。
[1]
ProVENT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非干预性研究,旨在评估抗IL-4R单抗在真实世界中对重度哮喘患者的疗效[2]。共纳入399名年龄≥12岁的重度未控制哮喘患者,其中259例完成了基线及后续评估。
结果显示,接受抗IL-4R单抗治疗3个月后,相较基线水平,患者哮喘控制问卷(ACQ-5)下降1.1±1.3分、哮喘控制测试(ACT)升高4.2±5.3分、AQLQ(哮喘生活质量问卷)提升0.5±1.2分(表1)。该结果提示,抗IL-4R单抗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重度哮喘患者的症状控制水平和生活质量,早期即可观察到临床获益,为真实世界中重度哮喘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证据,支持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表1 治疗后临床参数变化情况[2]
■ 持续获益:长期治疗推动临床治愈
在实现快速症状控制的基础上,生物制剂的长期价值更体现在其持续稳定的疗效上。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其不仅维持良好的症状控制,更展现出对疾病进程的深远影响,越来越多患者在长期治疗中实现哮喘临床治愈标准,显著改善长期预后。
XALOC-2研究是一项前瞻性真实世界研究,共纳入534例SEA患者,通过112周的整合分析,评估患者的ACQ评分、哮喘年急性发作率(AAER),以及包含三个维度的临床治愈情况[3]。
结果显示,接受抗IL-5R单抗治疗两年后,基线时仅1%的患者达到临床治愈标准,而第112周时这一比例升至41%。基线时患者的ACQ评分为3.0(2.2-3.8),治疗至第56周时降至1.2(0.6-2.3),并维持该稳定水平直至第112周1.2(0.5-2.2)(图2)。同时,治疗2年后,患者AAER下降85%。提示抗IL-5R单抗可能有助于SEA患者在治疗早期实现症状控制,并在长达2年的治疗期间内维持一定效果,为其长期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3]
一项为自身前后对照研究,共纳入150例SEA患者,旨在评估抗IL-5单抗治疗12个月对SEA患者临床显著急性发作(CSE)发生率比(IRR)的影响[4]。CSE定义为哮喘症状恶化,且需满足以下任一条件:使用全身性激素治疗≥3天、需急诊就诊、需住院治疗。
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无CSE的患者比例增加(25.7% vs 81.9%);发生≥1次CSE的患者比例有所降低(74.3% vs 18.1%)(表2);治疗后,每位患者的年均CSE次数明显减少,CSE发生率整体下降91%(p。此外,需长期使用口服糖皮质激素(OCS)的患者数量有所下降。这一结果提示抗IL-5单抗可能与CSE风险降低、疾病稳定性改善以及患者对OCS依赖减少相关,为其在SEA患者中用于长期维持治疗提供了一定的临床依据。
表2 治疗前后CSE发病率变化情况[4]
注:*排除了缺少CSE数据的患者
以上研究结果来自不同研究,不能进行直接比较。
小结
ERS 2025发布的多项研究一致表明,生物制剂在重度哮喘长期管理中展现出“短期起效、持续获益”的疗效。其不仅缓解了患者短期症状困扰,还通过减少急性发作、保护肺功能,进一步降低了长期死亡风险和社会经济负担,为重度哮喘的长期管理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些循证依据巩固了生物制剂在重度哮喘精准治疗中的重要地位,标志着重度哮喘正迈向以临床治愈为目标的新时代。然而,为了最大化患者的获益,未来仍需不断优化个体化治疗方案,探索更为精准的治疗策略。这不仅是对当前医学挑战的回应,更是对未来治疗方向的展望。
文末调研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ACDEF
参考文献:
[1]Bonatto I, Pinto RC, Rached S, et al. Effect of benralizumab on smal airways and CT imaging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eosinophilic asthma. POSTER ID 4621. https://live.ersnet.org/programme/presentation/569905
[2]Watz H, Lommatzsch M, Schmidt O, et al. Real-world outcomes after 2 years of dupilumab therapy for severe asthma: the ProVENT study. POSTER ID 477. https://live.ersnet.org/programme/presentation/567149
[3]Lommatzsch M, Penz E, Dupont L, et al. Asthma control and clinical remission in severe eosinophilic asthma (SEA) after 2 years of benralizumab treatment: prospective real-world data from XALOC-2. POSTER ID 5705. https://live.ersnet.org/programme/presentation/571088
[4]Bavbek S, Yorgancioglu A, Tepetam FM, et al.Mepolizumab in severe asthma: Turkish real-world data from a bi-directional, self-controlled study.POSTER ID 320. https://live.ersnet.org/programme/presentation/566878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进行医学科学交流,不用于推广目的。
审批编码:CN-168944 过期日期: 2026-09-29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