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打通肿瘤患者居家营养“最后一公里” | 直播回顾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30 17:53 1

摘要:9月23日,在“医养结合:打通肿瘤患者居家营养‘最后一公里’”直播活动中,航天中心医院老年医学科闫新欣教授与中国营养学会注册营养师、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周卉老师做客与癌共舞直播间。通过老年肿瘤名医与资深营养师的跨界对话,为患者们的肿瘤营养治疗提供极具实践价值的专

整理者:雨过天晴

肿瘤患者的治疗与康复是一个多维度、系统性的工程,而营养治疗正是其中至关重要却又常被忽视的一环,越来越受到患者的重视。

9月23日,在“医养结合:打通肿瘤患者居家营养‘最后一公里’”直播活动中,航天中心医院老年医学科闫新欣教授与中国营养学会注册营养师、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周卉老师做客与癌共舞直播间。通过老年肿瘤名医与资深营养师的跨界对话,为患者们的肿瘤营养治疗提供极具实践价值的专业指导,帮助患者及家属更科学地管理营养、对抗疾病。

跨界对话:树立核心营养观

周卉老师:无论是刚确诊的患者,还是已接受长期治疗的患者,心中或许都有一个共同疑问:医生开具的药物才是治疗疾病的关键,日常饮食对自身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还有部分患者认为,补充营养只需吃些“好东西”补一补即可。但实际上,患者的营养状态就如同地基一般,若地基不牢固,即营养供给不足,身体会变得极度虚弱,无法耐受足量的放化疗,甚至可能导致治疗中断,增加感染风险,严重影响康复进程与康复质量。反之,营养状态良好的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通常更强,治疗效果更优,生活质量也更高。闫教授长期坚守临床一线,接触过大量病例,请您从医生的角度出发,结合一到两个实际病例,讲讲您亲眼所见的营养支持是如何具体帮助患者度过治疗难关的。同时,患者在居家护理时,应尽量达到怎样的状态,才能更好地返回医院耐受治疗?

闫新欣教授:非常认同周老师的观点。若将抗癌治疗比作一场硬仗,营养支持就是肿瘤治疗的“后勤保障部”,营养便是弹药与粮草。缺乏充足营养,身体不仅无力对抗肿瘤,也难以承受化疗、放疗、手术等治疗带来的巨大消耗。营养不良会导致肌肉流失、体重下降,使人虚弱。这些问题可能迫使降低化疗或放疗剂量,甚至推迟治疗,进而影响整体疗效和患者长期生存。此外,营养状况差还可能引发感染、水肿等问题,大幅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延缓治疗进程。

因此,营养支持在肿瘤治疗中至关重要。临床实践与日常查房时,常对患者强调:化疗期间务必保证体重不下降,若能有所上升则更为理想。建议每天记录体重,发现下降就及时增加营养摄入,营养支持应贯穿治疗全程。同时需定期复查血红蛋白、白蛋白等指标。化疗期间通常要求每周查血1-2次,若血红蛋白降低需针对性补充营养;白蛋白低于35克说明合成不足,需加强蛋白质摄入。

临床中不少案例能体现营养支持的重要性。2018年在天津一场营养论坛偶遇一位60多岁正接受紫杉醇化疗的患者,精神状态极佳,皮肤白皙且未脱发。患者讲述,自己只是坚持吃好每顿饭,每天摄入足量肉类,同时保持积极心态和适度运动。

另一案例更体现营养支持的临床价值。2018-2019年间,一位Ⅳ期肺腺癌患者多次化疗后白细胞降至个位数,情绪沮丧想放弃治疗。还出现血小板、血色素降低,每次化疗加支持治疗费用高达5万元(营养支持治疗费用约3万多元),对普通家庭负担沉重。通过重点进行营养宣教与心理疏导,强调充足蛋白质对提升血象指标的重要性。患者严格遵循营养建议后,再次化疗时血小板未再过低,白细胞偶尔降低也仅需一针升白针即可恢复。后续治疗愈发顺利,大幅减少费用,显著提升生活质量,生存期也得以延长。

这些案例表明,应重视临床营养知识普及。在病房中提供充分的营养教育,包括营养剂使用方法与科学指导,患者的治疗体验因此得到明显改善。

周卉老师:老年人的饮食营养往往比年轻患者更加复杂,面临更多的矛盾点,例如很多老年患者身体消瘦,又合并血糖、血脂等代谢问题,既要补充营养,又怕影响血糖血脂的指标。这些患者如何区分轻重缓急?是否应该先保量、再保质?

闫新欣教授:首先要优先抓住主要矛盾,对抗肿瘤、维持体力是首要任务,慢病管理可在此基础上兼顾,二者并非不可调和。很多患者存在“过度担忧血糖控制,忽视营养摄入”的误区。实际上,若体力无法维持、体重持续下降,不仅难以对抗肿瘤,血糖管理也会更加困难。因此,老年患者需先“打牢地基”,再逐步优化饮食细节。

第一步是保证总能量与蛋白质摄入,这是维持体重、避免肌肉流失的关键,相当于为身体“加满油”,只有基础体力充足,才能更好地对抗肿瘤与糖尿病等慢病。在此前提下,再对饮食进行“精雕细琢”,通过优化食物选择兼顾血糖血脂管理。

在食物选择上,可从三方面调整:一是碳水化合物优先选升糖速度慢的种类,如燕麦、杂粮、粗粮等膳食纤维含量高的食物,减少精米、精面等升糖快的精制碳水摄入,避免血糖大幅波动;二是脂肪选择以高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如橄榄油、坚果、鱼油等,替代动物脂肪(如黄油)及含较多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如花生油),这类优质脂肪不会加速动脉硬化,也能减少对血脂的不良影响;三是坚持高蛋白、低碳水饮食,蛋白质本身不会升高血糖,且能为身体提供修复与对抗肿瘤所需的营养,这一饮食原则与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要求一致,无需担心“吃得多导致血糖升高”。即便出现血糖偏高的情况,也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使用胰岛素。胰岛素对身体器官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能在保证营养摄入的同时控制血糖。血脂管理同样可通过选择上述优质脂肪实现,无需因担心血脂而过度限制脂肪摄入,反而影响整体营养供给。

总之,老年肿瘤患者的饮食营养需遵循“先保量、再保质”的逻辑:先确保能量与优质蛋白摄入以维持体力,再通过科学的食物选择兼顾血糖血脂管理,走出“因担心慢病而忽视核心营养”的误区。

周卉老师:贫血是目前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从社群中大家分享的血常规化验单可见,血红蛋白与红细胞指标常出现下降,这类患者在活动后易出现心慌、气短、身体乏力等症状。若为缺铁性贫血或因饮食结构不合理导致的单纯性营养不良性贫血,可增加红肉、动物肝脏及动物血的摄入,这类食物富含血红素铁,可辅助纠正贫血;同时建议搭配补充维生素C,以促进铁的吸收。此外,部分患者还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铁剂,通过上述方式,多数患者的贫血状况能得到较理想的改善。不过,也有一些让患者与家属感到棘手的难治性贫血情况。例如消化道肿瘤患者,其消化吸收功能明显下降,摄入的营养难以被有效吸收利用;部分老年患者因体内存在慢性炎症,炎症会抑制造血功能;还有一些老年患者合并肾病,这些情况均导致常规的饮食调整与补铁等干预方式效果不佳,难以将相关指标恢复至正常范围。请问,在临床中遇到这类常规干预效果不理想的贫血患者时,是否有其他“组合拳”式的解决方案?

闫新欣教授:贫血是肿瘤患者常见并发症,不仅导致乏力、心慌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延误抗肿瘤治疗。应对难治性贫血的关键在于明确具体病因。

贫血类型多样,不限于缺铁性贫血。血常规显示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多为缺铁性贫血,可通过动物肝脏、瘦肉等食物补充,或在医生指导下口服、静脉补铁。临床更常见的是化疗所致骨髓抑制性贫血,以及肿瘤、感染等因素引发的慢性病性贫血。此外还有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导致的大细胞性贫血,需通过检查明确后针对性补充。

针对不同病因需采取差异化干预。慢性病性贫血,特别是炎症引发的类型,可补充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油,其抗炎作用有助改善贫血。存在消化吸收问题的患者,可借助消化酶、调整饮食方式,必要时搭配营养液,避免营养素缺乏。

药物干预方面,肾性贫血或化疗后贫血可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当血色素未达化疗要求的9克以上时,可用其短期刺激造血;若降至5-6克则需紧急输血,避免引发心功能异常等并发症。

饮食调理是改善贫血的基础。保证充足饮食摄入,特别是蛋白质补充,能有效减缓血色素下降。曾有一位70多岁胆管癌患者,严格监测指标,及时调整,虽经多次化疗,血色素仍维持在12克以上。

总体而言,营养是肿瘤患者应对贫血的根基,只有做好饮食保障,才能降低贫血风险,为抗肿瘤治疗提供支持。

周卉老师:患者在确诊后,亲朋好友探望时多会赠送灵芝孢子粉、人参、海参、冬虫夏草等名贵补品。因此,社群中常有“这些补品到底能不能吃”“会不会影响用药效果”等提问。此外,也有许多患者因体重下降感到虚弱时,第一反应往往是寻求这类名贵补品,却容易忽视“日常饮食摄入不足”的根本原因,基础能量与蛋白质尚未达标。请问,对于大家期待的抗癌、提升免疫力、改善营养等功效,名贵补品是否能起到明显作用?

闫新欣教授:非常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情。尤其是患者刚确诊肿瘤时,往往急于尝试各种方式,容易将希望寄托在补品方面,这其实是一个需要纠正的误区。

首先要明确的是,不应将治疗或康复的希望寄托在灵芝孢子粉、冬虫夏草等名贵补品上。目前尚无高级医学证据表明这类补品具有直接抗癌功效,也无法替代日常营养补充。早在多年前,国际顶级医学期刊就已证实冬虫夏草不具备抗癌作用。此外,市面上部分宣传力度大的补品,不仅品质难以保证,还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一方面,不同患者体质各异,若患者存在肝转移,大量服用补品可能加重肝脏负担,部分补品甚至可能含有重金属;另一方面,部分补品可能与化疗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影响治疗效果,这些都不是我们推荐的选择。

很多患者出现乏力等症状,根源并非补品不足,而是日常营养摄入失衡,能量、蛋白质等基础营养素未达标。这就像盖房子,若根基未打牢,再精良的外部装修也无济于事。因此,改善身体状态的正确思路应遵循两点:

第一,优先夯实营养根基。把重心放在一日三餐,将购买名贵补品的资金多用于采购肉、蛋、奶等优质蛋白质食材,保证基础营养充足。只有能量合成达标、肌肉力量足够,免疫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这才是改善身体状态最有效的方式。

第二,科学选择营养补充方式。若患者无法通过日常饮食摄入足够的肉蛋奶,可选择肿瘤患者专用的口服营养补充剂。这类补充剂能量密度高,且经过国家认证,安全性和适用性更有保障,价格也相对亲民。此外,患者还可咨询营养师或懂营养的临床医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营养计划,结合“五阶梯营养干预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补充方案。

周卉老师:目前,放化疗仍是抗肿瘤治疗的重要方案,但治疗期间患者常出现不同程度的副作用,给营养摄入带来极大挑战。例如消化道副反应,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口腔溃疡、味觉改变等症状,导致食欲下降、进食困难,甚至吃后即吐;还可能伴随骨髓抑制,出现白细胞下降等情况。这种“吃不下”与“指标掉”并存的状况,既让患者焦虑,也让家属心疼。针对这些情况,通常会建议患者先调整饮食方式:若无法正常进食大块肉类,可将其剁碎,制作成小馄饨、肉菜饺子、蔬菜肉末粥等易消化的半流食,帮助患者补充营养。此外,还会在营养社群中分享止吐食疗方、高蛋白半流食食谱、缓解便秘的食谱等,助力患者减轻副作用影响。但实际情况中,即便患者和家属努力调整饮食,仍有不少患者面临“努力吃却吃不够”或体重下降的问题。针对这类情况,请问,有哪些具体的营养建议?

闫新欣教授:放化疗期间患者进食困难临床极为常见,这与化疗药物不良反应直接相关。化疗时患者身体处于高代谢状态,药物还会损伤消化道细胞、导致骨髓抑制,既增加营养需求,又可能增多营养丢失,仅靠日常饮食常难满足需求,部分患者见食物(尤其肉类)会恶心呕吐。针对这类问题,可从三方面调整改善:

第一,调整进食方式,采取少食多餐。将一日三餐拆为六到八餐,利用患者不恶心的时段进食;选择鸡蛋羹、酸奶等易消化食物,把饭菜做得清淡精致,比如将肉类剁碎做小包子、小馄饨,方便患者小口食用。

第二,合理使用口服营养补充剂。这类补充剂能量密度高,一瓶常能满足一顿饭的能量与蛋白质需求,可解决“吃不下饭”的难题;部分还含欧米伽-3 脂肪酸(能抑制炎症、减少恶液质),搭配膳食纤维、益生菌及矿物质,对身体恢复有助,是饮食补充的重要助力。

第三,重视化疗前的营养储备。患者即将化疗时身体状态通常较好,此时应提前补充能量与营养,为化疗期间的消耗做准备。毕竟化疗中营养丢失多、摄入不足难完全避免,提前储备能减少能量缺口导致的体重下降。

最后需强调,营养支持与营养治疗并非仅在患者进食困难时才需要,而是要贯穿抗肿瘤治疗及后续康复全程,只有持续保证充足营养供给,才能更好帮患者应对治疗挑战、促进身体恢复。

周卉老师:刚刚已讨论了诸多肿瘤患者在营养方面的具体难题及解决方案。如果抛开特殊情况,对于大多数肿瘤患者而言,是否存在一套可长期遵循、能助力身体康复且提升免疫力的核心饮食原则?

闫新欣教授:确实存在一套可长期遵循、助力身体康复与提升免疫力的核心饮食原则,总结为“高能量、高蛋白、高脂肪、低碳水化合物”。

首先是高能量。肿瘤患者需充足能量抵御治疗及肿瘤消耗,能量需求按体重计算:自主活动患者每日每公斤需25-30大卡,卧床患者需20-25大卡。以60公斤活动期患者为例,每日需1800大卡,需据此规划饮食总量。

其次是高蛋白。蛋白质是合成细胞、维持生理功能的关键,且肿瘤细胞不摄取蛋白质,需保证充足摄入。优质蛋白质来源于肉、蛋、奶、鸡鸭鱼及海鲜,建议每顿饭搭配蛋白质类食物,无需过度限制量。

第三是高脂肪,且是“高优质脂肪”,优先选不饱和脂肪酸,如橄榄油、坚果、茶籽油、深海鱼油,这类脂肪能维持体重、增强体质且抗炎。需避免动物脂肪(如猪油、羊油)等饱和脂肪酸,它们会降低免疫功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对肿瘤患者及老年人不利。

最后是低碳水化合物,核心是减少“精制糖”摄入,而非不吃主食。主食能提供基础能量且不促进肿瘤生长,需控制的是白砂糖、含糖饮料、蛋糕、冰激凌等精加工食品中的糖分。肿瘤生长主要能量来源是葡萄糖,减少精制糖可避免为肿瘤供能,与糖尿病患者控糖原理一致。

同时需强调,这一原则并非指单一饮食,营养均衡仍是关键。蛋白质吸收需糖、碳水化合物与脂肪协同,若只偏重蛋白质忽略其他营养素,会降低吸收效率。此外,还需适当补充维生素与膳食纤维,辅助消化合成、促进通便,帮助改善体内环境,助力康复。

临床答疑:医生眼中的营养治疗

问:对于老年肿瘤患者进行营养干预的最佳窗口期是在什么时候?应在确诊时同步进行还是在出现体重下降等相关症状之后?

闫新欣教授:需要明确的是,营养干预并非补救措施,不能等出现问题再进行。无论是老年肿瘤患者,还是所有肿瘤患者,营养治疗的最佳窗口期都是在确诊肿瘤时同步启动,且要在开始抗肿瘤治疗前尽早介入,而非等到出现体重下降、体力不支等症状后再干预。目前临床中提到的“预康复”理念,也强调了提前开展营养支持的重要性。

之所以不能等待,核心原因在于肿瘤本身属于消耗性疾病,不少患者在确诊时,身体其实已存在潜在的营养不良问题;即便确诊时未出现明显营养不良,后续各类抗肿瘤治疗手段,也可能导致患者营养状况下滑、体重减轻、体力衰退。若等到这些问题显现再进行营养干预,就如同“房子着火后再拿水管灭火”,不仅干预难度更大,还可能面临诸多阻碍,比如患者因身体不适产生的心理抗拒、治疗后消化吸收功能下降导致营养难以被有效利用等。

因此,医生始终提倡,肿瘤患者一旦确诊肿瘤,就应立即启动营养干预。若患者或家属对营养评估、干预方案存在困惑,可就近前往医院营养科,咨询专业营养师、临床肿瘤科医生或了解营养知识的医生,获取个性化指导。营养支持不应局限于某个阶段,而应贯穿抗肿瘤治疗的全程。

问:部分患者因白蛋白低出现水肿、腹水或胸水,在补充蛋白粉时发现提升白蛋白的效果较差,哪些原因可能造成这种情况?

闫新欣教授:白蛋白偏低引发水肿、腹水或胸水,本质是营养不足的表现。血管内蛋白质减少,部分漏至组织间隙。补充蛋白质虽必要,但部分患者服蛋白粉效果不佳,多与以下原因相关:

首先是蛋白质选择与来源问题。蛋白粉中乳清蛋白吸收率达90%-95%,是更优选择,但通过食物补充同样有效:每天2-3个鸡蛋,搭配足量肉、奶、海鲜,蛋白质含量与吸收效果不逊于蛋白粉,且性价比更高,只需将食物做精细(如剁碎、煮软)即可。盲目依赖蛋白粉,易忽略天然食物中其他营养素。

其次是补充量不足。部分患者每天仅服1-2勺蛋白粉,远未达身体所需总量,自然难提升白蛋白水平。需结合体重、病情计算每日所需蛋白质总量,通过蛋白粉或食物足量补充,才能见效。

更关键的是营养搭配失衡。蛋白质吸收利用离不开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协同。人体优先消耗碳水供能,若缺乏碳水和脂肪,摄入的蛋白质会被优先分解供能,而非合成白蛋白,导致“补而不用”。因此,仅单一补充蛋白粉,不搭配米饭、粗粮等碳水,及橄榄油、坚果等优质脂肪,即使摄入大量蛋白质,也会快速消耗,无法有效提升白蛋白。

此外,需考虑特殊情况处理:胸腹水总量少的患者,均衡补充三大营养素,白蛋白提升后积液会逐渐减少;若积液量大,可能需先抽液,配合抗肿瘤治疗,必要时短期静脉输白蛋白应急。但需注意,静脉输白蛋白仅能临时改善指标,后续若碳水与脂肪补充不足,白蛋白水平会很快下降,无法根治。

问:放化疗期间,由于治疗强度较大,患者的营养消耗更快。在临床中,应该如何动态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如果一旦发现营养指标出现下降,如何针对性的调整营养方案?

闫新欣教授:从自我监测来看,首先要关注体重变化,建议每天或每周测两次,即便体重仅降1-2斤,也需调整营养摄入、增加补充。其次留意体力状况,若以往走平路正常,如今走200米就疲惫气喘、总想躺着,说明能量供应不足,需及时补营养。此外,可通过记录营养日记监测,部分社区大夫能协助调整营养结构、告知适宜食物,还能帮患者及时发现补充需求。

在医院监测层面,放化疗期间需定期做血常规与生化检查:白蛋白、前白蛋白反映营养是否不足(前白蛋白更灵敏提示蛋白质合成不足);血色素判断是否贫血;淋巴细胞计数偏低且无异常,可能是免疫功能下降;肌酐(常监测肾功能)偏低,提示肌肉合成不足。这些指标能帮医护人员提前发现营养问题,及时干预。

发现营养指标下降时,营养方案调整需分情况:饮食上增加高蛋白食物,把食物做精细提升吸收;化疗期间可将每日进食次数增至6-8次,两餐间加口服营养补充剂,保证营养稳定。若治疗中出现特殊情况,如放疗致口腔黏膜炎、食道炎,或妇科化疗致放射性肠炎,影响肠道功能、无法正常进食或出现严重腹泻便秘,需及时就医,由医生制定营养支持方案(可能涉及静脉或管饲营养),具体需患者与医生充分沟通确定。

问:在进行化疗或靶向治疗过程中,很多患者会出现肝酶升高或药物性肝损伤,在临床上是否有相应的保肝饮食?还可以通过哪些营养支持原则来辅助肝功能恢复?

闫新欣教授:患者出现肝酶升高或药物性肝损伤时,饮食与营养支持的核心目标是减轻肝脏负担、提供肝脏修复所需原料,并避免加重肝脏损伤,具体可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是保证充足且不过量的优质蛋白摄入。肝脏修复离不开蛋白质,因此需适当补充肉、蛋、奶等优质蛋白来源。但过量蛋白会增加肝脏负担,具体摄入量需结合肝酶水平判断:若肝酶轻度升高,按常规补充即可;若升高明显,需与营养师或临床医师沟通确定合适的补充量。

其次是选择适宜的脂肪类型。优先摄入含不饱和脂肪酸的脂肪,如深海鱼油、植物油中的脂肪,以及鸡蛋黄中的脂肪;同时避免动物脂肪、油炸及肥腻食物,这类食物会对肝脏产生不良影响,可能加重损伤。

再者是合理补充维生素。可通过药物或食物补充维生素B、维生素C,它们在肝脏的修复与解毒过程中能发挥积极作用,助力肝功能恢复。

此外,需明确避免食用可能损伤肝脏的食物与补充剂。酒类会直接引起肝脏损害,必须严格禁止;保健品因缺乏明确的安全性证实,不建议随意服用;若需使用中药,需提前与中医医生沟通,避免选择可能加重肝脏负担的种类。

最后要关注肝酶指标对治疗的影响。化疗患者的肝酶水平一般建议控制在正常范围两倍以内,若超过两倍,需及时就医,必要时通过输注保肝药物降低酶学指标,避免因肝功能问题影响抗肿瘤治疗的正常进程。

问:部分患者在治疗后,会出现口腔黏膜炎、吞咽疼痛等副作用,导致无法正常进食。该情况下,营养补充的优先级是什么?是选择流质食物还是通过营养制剂来进行补充?

闫新欣教授:放疗后,口腔炎、食道肿瘤患者常面临吞咽困难问题,此时营养补充首要原则是在降低食物对口腔黏膜、食道损伤的同时,保证能量与蛋白质摄入。若能量、蛋白质不足,患者体力会受影响,进而干扰抗肿瘤治疗进程。

在食物选择上,若家庭条件允许,可将含优质蛋白质的日常食物兑水或牛奶打碎,制成匀浆膳给患者食用。这类食物能量密度较高,且能契合患者吞咽需求。若患者家属不熟悉营养搭配与配比,市售营养液、营养粉是优选方案。目前多数营养液、营养粉可报销,不仅使用便捷,口感细腻无渣,还能避免对患者口腔黏膜、食道造成额外损伤,这是普通家庭烹饪食物难以达到的优势。

对于食道癌放疗后食道损伤严重,吞咽时疼痛剧烈、无法经口进食的患者,胃造瘘是比胃管更合适的选择。头颈癌、食道癌患者放疗后使用胃管,会因持续磨损加重损伤,而提前进行胃造瘘,能避开受损的口腔与食道,确保治疗期间营养不流失,待患者身体恢复后,可逐步尝试经口进食。不过,目前国内患者对提前胃造瘘的接受度较低,国外在这一做法上更为普遍。

此外,无论患者通过何种方式补充营养,都需重视水与电解质的补充。身体各器官运转依赖充足容量,若容量不足,会导致机体代谢下降、尿少,甚至引发电解质紊乱,进一步加重身体消耗。患者可通过多喝水、饮用汤汤水水或果汁补充容量,必要时也可通过静脉途径补充水分。

贴心指导:营养师在线支招

问:营养补充剂是否会因“分子小”而导致癌细胞容易吸收,从而促进肿瘤生长?

周卉老师:这类疑问在患者社群中也较为常见,很多人会担心“吃得好,营养会被癌细胞抢走”,但这种担忧完全没有必要。从多年临床实践来看,患者营养状态越好,虽然癌细胞可能会摄取部分营养,但自身正常细胞能获得的营养会更充足。正常细胞营养充足后,患者免疫力会随之提升。这就如同两军作战,不能为防止敌方士兵抢夺粮草而让己方士兵挨饿,只有让己方 “士兵”(正常细胞)获得充足营养,才能更有力地对抗“敌人”(癌细胞)。因此,患者无需陷入“补充营养会促进肿瘤生长”的误区,保证充足营养摄入,才能为身体提供对抗疾病的抵抗力。

从营养补充剂的特性来看,其分子相对较小,确实比普通饮食更容易被人体吸收。尤其针对消化功能较弱的患者,目前有短肽类营养制剂,这类制剂通过提前水解蛋白质,进一步提升了吸收效率和患者耐受性。对于此类患者,临床也优先推荐使用这类小分子、易吸收的营养制剂。综上,充足的营养摄入,包括通过合适的营养补充剂补充营养,并不会促进肿瘤生长,反而能为抗癌治疗提供更好的身体基础,提升抗癌效果。

问:对于即将进行化疗的患者,如何做好营养储备或支持策略?

周卉老师:针对即将进行化疗的患者,重点围绕“提前储备、优化身体状态” 展开,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首先,需提前进行营养储备,核心是保证优质蛋白质摄入。建议患者适当多吃鱼肉、鸡蛋、牛奶、豆制品等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注意优先食用汤中的食材而非单纯喝汤,以获取更充足的营养。提前储备营养,能为化疗期间可能出现的胃肠道反应做好准备——尽管目前临床已有多种预防和改善胃肠道反应的手段,但充足的营养基础仍能提升患者对化疗的耐受度。

其次,要提前调理消化道功能。若患者本身存在胃炎、消化不良等问题,建议在化疗前先到消化科就诊,通过专业治疗改善消化道状态。身体基础调理得当后再接受化疗,能进一步降低化疗不良反应的影响,提升治疗耐受性。

再者,需针对性补充维生素,部分情况需提前规划。例如,若患者即将接受培美类化疗,需提前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若担心化疗后出现口腔溃疡、食道炎等问题,可提前备好维生素C和复合维生素B,以便后续按需补充。若化疗期间出现饮食量明显下降,应及时使用专业营养补充制剂。

问:患者可通过哪些途径来科学补充鱼油?

周卉老师:从食物角度而言,海鱼是鱼油的优质来源,尤其是深海鱼,像三文鱼、沙丁鱼等,其鱼油含量相对更高。对于身处内陆、购买高品质海鱼不便的人群,也可适当食用淡水鱼来补充,例如鲈鱼、太阳鱼、桂花鱼等。这类淡水鱼中同样含有鱼油的主要有效成分——欧米伽-3脂肪酸,只是含量相较于海鱼会低一些。

在营养制剂补充方面,需遵循“优先保证基础营养素摄入”的原则。若日常饮食已能满足基础营养需求,可适当补充鱼油;但如果基础营养素摄入不足,仅单纯补充鱼油,效果通常不够理想,此时更建议进行综合性营养补充。目前市面上有含鱼油的肿瘤免疫型营养制剂,这类制剂在为患者补充能量与蛋白质的同时,还能通过其中的鱼油(免疫营养素)帮助改善免疫功能与食欲,能更高效地达到营养补充目的。

问:患者出现血红蛋白低,在饮食方面有哪些建议?

周卉老师:肿瘤患者出现血红蛋白低的情况较为常见,在给出饮食建议前,需先结合血常规结果判断贫血类型,再针对性调整饮食。

若为饮食摄入不足导致的普通贫血,核心是补充两类关键营养素。第一类是优质蛋白质,第二类是铁元素。血红蛋白的主要构成成分即为铁与蛋白质,二者需充足摄入才能有效改善贫血。铁元素的优质来源包括动物血、动物肝脏及红色瘦肉。动物血可选择猪血、鸭血、鸡血等,建议每周食用3-4次;动物肝脏如猪肝、鸭肝,每次食用量控制在50克左右,每周1次即可;红色瘦肉如猪肉、牛肉,其血红素铁含量较高,可日常适量食用。

在补充上述食物的同时,还需搭配新鲜蔬菜与水果。这类食物富含维生素C,能有效促进身体对铁元素的吸收,通过这种综合饮食搭配,可更高效地改善贫血状况。

若血常规提示为炎症性贫血等其他类型贫血,除基础饮食调整外,还可参考此前提到的补充鱼油(即欧米伽-3脂肪酸)的方式,通过改善身体炎症状态,辅助提升营养吸收效果。

问:患者为肺腺癌老年人群,胃肠功能较弱,吃多后会出现胃胀恶心感觉,在饮食方面有哪些建议?

周卉老师:针对胃肠功能较弱、进食过多易出现胃胀恶心的肺腺癌老年患者,饮食调整需围绕“减轻消化负担、保证营养摄入”展开。

在饮食制作与选择上,需优先考虑易消化的食物形态与种类。例如,将排骨、肉类等食材剁细、切小,通过包饺子、馄饨、包子等形式食用;日常可选择半流食,并搭配发酵面食作为主食,这类食物更易被胃肠消化吸收。同时,需严格控制单次进食量,即使是喜爱的食物也不宜过饱,建议每餐维持在六至七分饱,避免因胃肠负担过重影响后续进食。

为保证营养充足,可在两餐之间安排适当加餐。加餐选择同样以易消化为原则,如鸡蛋羹、酸奶等;若家中备有营养制剂,可补充短肽型营养制剂,其消化吸收难度低,更适合老年患者。此外,若患者消化问题较为明显,可考虑补充消化酶、益生菌,或使用促进肠道动力的药物。但这类干预措施需在咨询消化科医生后,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实施。

问:在两餐之间,是否有必要进行营养补充?有哪些补充手段推荐?

周卉老师:对有需求的患者而言,两餐之间进行营养补充具有实际意义,可根据场景与需求选择合适的补充手段。

从基础补充手段来看,可选择坚果、酸奶等常规加餐。这类食物获取便捷、食用简单,适合大部分日常场景下的营养补充,能在两餐间隙为身体提供能量与部分营养素。

若患者存在特殊情况,比如在医院加餐不便、在家制作加餐有困难,或需要更专业的营养补充,可选择口服营养补充制剂。目前这类制剂的配方与口味较为丰富,患者可积极尝试。其中,针对肿瘤患者,优先推荐符合“高能量、高蛋白、低碳水、高优质脂肪”原则的配方,若配方中添加了有助于抗炎、调节免疫的鱼油,综合效果会更适配大多数肿瘤患者的需求。

此外,还需结合患者具体身体指标调整补充方案。例如,针对血糖异常的患者,可选择糖尿病型营养制剂;针对有特殊脂肪摄入需求的患者,可选择低脂配方。具体选择需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推荐。

问:患者已经进行化疗两年有余,近期常出现失眠现象,能否通过饮食手段来适当调节?通过补充营养是否可以适当改善失眠问题?

周卉老师:营养是影响失眠的因素之一,而失眠还可能与心情、疾病压力等相关,需多方面结合改善。

在饮食调节方面,可优先选择有助于改善睡眠的食物,如小米、莲子、百合、南瓜、薏米等,日常饮食中可适当增加这类食材的摄入。此外,也可参考一些针对改善睡眠的食疗方。除饮食外,改善失眠还需结合其他方式。一是适当运动,规律且适度的运动有助于调节身体状态,为睡眠打下基础;二是借助辅助手段,比如聆听舒缓的音乐或助眠音频,帮助放松身心、提升睡眠质量;三是注重心情调节,尽量保持心态放松,减少因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这对改善失眠同样重要。

结束语

在直播最后,闫新欣教授总结道:患者的抗癌之路充满艰辛,这是一场既考验毅力、也考验智慧的持久战。希望通过此次交流对话,让大家树立一个核心观念:营养并非可有可无,它与手术、化疗、放疗等抗肿瘤治疗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患者务必重视饮食,确保营养充足,为抗癌治疗打下坚实基础。祝愿患者们都能保持充沛体力,更好地迎接后续治疗。

周卉老师总结道:营养并非抗肿瘤治疗过程中的配角,而是保障治疗顺利开展的基础,希望广大患者务必增强营养意识。在科学营养支持的助力下,患者可以更好地抵御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类副反应与挑战。后续,若患者存在任何营养相关问题,可通过联系与癌共舞论坛申请加入论坛营养群,将持续为大家提供全程陪伴与帮助,解答饮食建议相关疑问、指导营养品的选择与正确使用等问题。

闫新欣 教授

航天中心医院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老年肿瘤亚学科带头人

专业领域:

老年恶性肿瘤的内科治疗和围手术期管理。包括肺癌、胃癌、结直肠癌、妇科肿瘤等实体瘤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深入肿瘤康复研究,通过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心理状态、早期干预等更好地帮助患者抵御抗肿瘤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和并发症;老年骨科及肿瘤患者手术前评估和术后快速康复。

学术任职:

中国营养学会肿瘤营养分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中医药慢病防治工程协会常务委员

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肺癌医学青年专家委员会委员

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学委员会委员

周卉 营养师

中国营养学会注册营养师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

曾就职于北京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有着丰富的医学知识和营养治疗经验。

20年工作经验,擅长各种慢病的营养管理和膳食指导,尤其在肿瘤营养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累计指导肿瘤患者10000+。

与癌共舞公众号及网站及APP上发表的文章及讨论仅代表作者或发帖人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与癌共舞公众号文章经医学编辑和版主审核,具有明显谬误和不良引导的文章将禁止发表。

来源:与癌共舞论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