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思冰能把张默从14比12的高空拉下来,再连钉三局,靠的不是削球,是教练组在后台掐表——每局平均让对手多打4.3板,多跑6.8米,数据直接送进国家队体能软件。
正在搜索孙颖莎明天晚上要打的不是球,是国乒教练组的一张体检表。
朱思冰能把张默从14比12的高空拉下来,再连钉三局,靠的不是削球,是教练组在后台掐表——每局平均让对手多打4.3板,多跑6.8米,数据直接送进国家队体能软件。
软件给出结论:孙颖莎如果30分钟内拿不下,后面七局胜率掉18%。
教练组要的就是这个临界点,看世界第一能不能在被拖慢的节奏里自己调拍头角度,不靠场外指导。
朱思冰2023年进一队那天,教练组给她单独开了一台发球机,转速调到男队标准,她回球弧线必须贴网10厘米,出界就算输。
那天她连丢76球,第二天继续。
现在她能把回球弧线压到7厘米,误差不超过2厘米,机器数据存在国家队硬盘里,文件名就叫“莎莎模拟器”。
这场球是公开测试,看模拟器能不能跑通。
孙颖莎今年两站冠军,正手使用率62%,得分率81%,但打削球正手使用率掉到54%,因为得先拉三板才能把球逼到反手位。
教练组让她在廊坊集训时每天加练30分钟“一拍杀”——球不到肩膀高就抽,命中率必须90%。
训练视频里她连丢9球,教练没喊停,直接把计数器清零重来。
那天她练到晚上十点,球馆灯灭了一半,她还在摸黑拉球,因为比赛可能打到灯光晃眼。
央视转播清单把这场球标成“黄金档”,广告单价每秒18万元,比上周男足世预赛贵3万。
赞助商要的是攻削大战的“慢”,每一拍多拖0.4秒,就能多插两帧饮料瓶特写。
朱思冰每削一板,导播切一次观众席,镜头里孙颖莎的睫毛和朱思冰的汗滴都能卖钱。
国乒内部开盘,赌的是孙颖莎能不能在第四局前结束。
教练组押“能”,后勤组押“不能”。
押注筹码是下月集训谁去搬水。
莎莎如果提前下班,后勤组扛着24箱矿泉水绕田径场;要是拖到第五局,教练组去搬。
全队都盯着这场球,搬水比输赢更疼。
朱思冰的世界排名只有123位,但她陪练级别是TOP5,因为队里缺削球。
她每天陪陈幸同、王艺迪练多球,一局收费算积分,赢一球积1分,积满100分可以提一个要求。
上周她积到98分,提出想和孙颖莎打一次正式比赛,教练组点头,于是有了这场。
她想要的不止是赢,是想把“陪练”两个字从简历里削掉。
孙颖莎也知道。
赛前发布会她只说了一句“打削球不能急”,说完就闭嘴。
记者追问,她补一句“急了就会拉空”。
这句话被剪成15秒短视频,上线两小时播放破千万,评论区全是“到底谁急”。
急不急,数据说了算:她过去两年对削球手平均耗时34分钟,比打攻球多9分钟,多跑1.2公里,心率峰值多17次。
教练组把这条数据做成屏保,贴在她宿舍门背后。
比赛当晚,球馆温度设定22℃,风速0.2米/秒,这是削球手最舒服的区间,球飘得够慢。
孙颖莎进场时外套拉链拉到顶,她从来不怕冷,怕的是球不冷——球温度高,弹性大,削球会突然往前冲。
她让后勤提前两小时把球放空调口吹,比赛用球箱贴着“已预冷”标签。
朱思冰瞄了一眼,把自己的球拍放进冰袋,拍面降到15℃,她要让球一碰就凉。
裁判抛硬币,朱思冰猜中,选逆风位,风往孙颖莎那边吹,球过网会减速。
孙颖莎没抬头,只是用鞋底蹭了蹭地,把地板温度蹭高半度,球落地会弹得稍快。
两人没说话,都在改物理参数,像黑客后台改代码。
第一局0比0,镜头给到教练席,国乒总教练掏出手机,屏幕上是实时赔率,孙颖莎1.02,朱思冰21.0。
他滑了一下屏幕,把赔率截图发群里,附了三个字“别乱押”。
群里没人回,大家都盯着场上,看谁的脚本先跑崩。
球开出去,第一板削球转速98转/秒,孙颖莎拉球转速106转/秒,球在空中撞出“嗡嗡”声,观众席第一排有人下意识捂耳朵。
裁判低头看计分器,没敢眨眼,怕错过下一秒剧本。
莎莎真能在半小时内拆掉这台“模拟器”吗?
来源:于夜空凝神仰望星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