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抗战历史 传承红色基因|林松龄:留取丹心照汗青,忠魂浩气传毓斌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30 17:59 1

摘要:林松龄,又名林伯祥,祖籍台湾省嘉义县,自幼随父母定居厦门。1934年秋考入厦门大学,1937年加入厦门文化界抗敌后援会,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5月,任厦门青年战时服务团干事;10月,任厦青团党支部委员。1939年任中共泉州中心县委青委委员、官桥区

林松龄,又名林伯祥,祖籍台湾省嘉义县,自幼随父母定居厦门。1934年秋考入厦门大学,1937年加入厦门文化界抗敌后援会,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5月,任厦门青年战时服务团干事;10月,任厦青团党支部委员。1939年任中共泉州中心县委青委委员、官桥区委书记、晋江养正中学党支部书记。1940年底,因泉州中心县委遭受破坏,与党组织失去联系。1943年秋,受聘为毓斌中学(现永春三中)教务主任,积极向学生宣传抗战。1945年12月被捕,1946年2月24日于莆田被害。

胸怀大志,投身救亡

林松龄,1916年4月24日(农历三月二十二日)出生,他的父亲是台湾嘉义县人,母亲是台南人。父亲林维馨是一名医生,因反对日寇侵占台湾,抵制日货,被迫到厦门行医。在父亲影响下,林松龄从小抱有救国大志,要把日寇赶出台湾,赶出中国。为了让林松龄长大能够成为有用之才,从小父亲就对他进行严格的教育培养。他在厦门旭瀛书院附小、厦门同文中学学习时就经常关心国家大事。中学期间,求知欲很强的林松龄不再局限于校内功课,而开始拓展课外阅读,涉猎一些进步书刊。在此期间,有一位名叫洪醒中的缅甸侨生对他影响很大。洪醒中在中学参加学生运动时因怒打军事教官而被捕入狱,出狱后经友人介绍来厦随林松龄父亲学医,借住在林家。洪醒中与松龄相处融洽,志趣相投,常讲述他参加学生运动和后来被捕入狱的情形,并教松龄兄妹学唱《国际歌》,讲解歌词和《国际歌》在革命斗争中所起的作用;后来,还拿一些进步刊物给松龄阅读。洪醒中在林家诊所学医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受他的影响,革命的种子已在林松龄心中萌芽。

1934年秋,林松龄考入厦门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入学后,林松龄十分珍惜厦大良好的学习环境,刻苦读书、勤奋学习。在学校组织学生到福州进行半年的军事训练时,他坚决不去 , 并以书面表示“我要的是真才实学,不在乎一纸证书”。利用这半年时间,他阅读了许多进步人士所著的书和《生活》《大众生活》《星云》等进步刊物,受到了邹韬奋、沈钧儒、史良等“七君子”的爱国民主思想的熏陶。这一时期林松龄与高云览(时任厦门中华中学教务主任,《小城春秋》作者)等进步人士交往密切,常常一起畅谈国事,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愤慨不已。1936年春,经高云览介绍,林松龄到中华中学任教。1937年春,厦门文化界救亡协会成立,林松龄毅然参加并积极参与协会工作。厦门党的组织注意到了这个积极工作、投身救亡运动的热血青年,在中共厦门工委文化界党组成员、文化党支部书记许展新 (又名符实) 的培养教育下,林松龄于 1938年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8年5月10日,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中共厦门工委在鼓浪屿英华中学礼堂召开各抗日团体骨干分子会议,会议决定把厦门的抗日救亡组织合并起来,成立厦门青年战时服务团 (简称厦青团),撤往内地继续发动群众,开展救亡工作。林松龄积极参加了厦青团的筹备和建立工作。11日晚,厦青团在海沧小学礼堂正式成立,全团108人,施青龙、许展新、林松龄等15人被选为干事,组成干事会。厦青团成立时,经费全靠团员捐资,林松龄也把离家时父亲给他的200多块银圆全部捐献出来。在中共漳厦工委领导下,厦青团分为9个工作队进驻漳州、龙溪、南靖、平和、漳浦、海澄、同安、龙岩,在城镇和乡村开展抗日救亡工作。许展新和林松龄带着一个队到海澄县港尾镇 ( 今属漳州市龙海区 )。为响应和贯彻厦门工委提出的“发动群众,武装保卫闽南”的号召,林松龄深入农民群众中去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唤起民众的抗日热情,到当地驻军的连队里教唱抗日歌曲。除此,林松龄还主动去做开明人士的工作,由当地士绅出面,在“抗日救国保乡”的口号下,组织起一支民兵队伍,林松龄亲自教民兵识字、唱歌,给他们讲故事,在群众中播下了抗日救亡的种子。

厦青团的抗日救亡活动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却招致国民党反动派的忌恨。1938年6月,厦青团漳州南乡工作队正、副队长被捕入狱;9月,南靖工作队队部被搜查;10月,国民党一七五师突然将厦青团团员集合起来,用刺刀威胁将团员们押上车,拉到沙县集训,一到沙县就逮捕了厦青团团长施青龙。面对新的形势,厦青团党支部迅速成立,许展新担任支部书记,林松龄当选为支部委员,坚持地下斗争。1939年2月,国民党当局强行解散厦青团,把团员分散派往闽东北、闽北、闽西、闽西南一带去当民众学校的教员,并密令各地方政府严密监视这些人的言行,随时向上呈报。

厦青团没有被日寇击溃,却被国民党政府变相解散,一群抗日爱国的热血青年,被加上“思想不纯”的罪名变相发配到边远县份。厦青团虽然只存在了10个月,但它使一批青年经受了锻炼,其中林松龄便因此变得成熟起来。他被派到明溪县当教员,由于语言不通,环境生疏,行动又受到监视,很难开展工作。林松龄就按许展新的安排,秘密回到闽南与党组织取得联系,到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报到,担任中心县委青委委员、官桥区书记、晋江养正中学党支部书记,公开身份是养正中学数理化教师。

传播革命,践行信仰

林松龄待人诚恳,严于律己,性情和蔼,对学生循循善诱,以师表风范教育学生,积极在学生中宣传抗日救亡、传播革命思想,受到学生的爱戴。在养正中学时,学生们经常从他那里借阅书刊,他就向学生们推荐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斯诺的《西行漫记》、邹韬奋的《萍踪寄语》、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等作品。他常常向学生们讲述厦青团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感人事迹。他还创办了《大家谈》墙报,吸收各班级的进步学生参加时事座谈会,分析国内外形势,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在他的帮助及引导下,许集美等一批有志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有的人后来成为泉州地区地下党的领导骨干。

1940年暑假前,中共泉州中心县委受到破坏,青委书记吴德辉、中心县委书记曾白羽先后被捕叛变。林松龄处境极为危险,随时都有可能被捕。同志们劝他赶快转移,他却临危不惧,对同志们说:“我一走就完全把学校的工作暴露了,势必影响到今后的学校工作,所以决定再坚持几天,等放暑假后再走。”他胆大心细,安排两名党员学生站岗放哨,时刻注意情况的变化,一直坚持到放假才离开养正中学。7月,他被选派到中共闽浙赣省委在武夷山举办的训练班学习,学习结束后被党组织派往江西省玉山县工作。在一次战斗中,队伍被冲散,林松龄的手受了伤,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由于林松龄在玉山县人生地不熟,加上语言不通,难以开展工作,只好暂时返回闽南,到永春县一个地点偏僻的学生家里养伤,并通过这个学生与外界联系,寻找党的组织。1942年,林松龄到永春崇贤中学任教,担任过数学、英语、地理等学科的老师,并担任学校教务主任。他以博学多才、教学有方获得师生信任。他团结同事傅圭瓒、周家兴、杨绍宸等多名教师和徐凤仪等一大批学生,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的苏联红军和八路军英勇抗敌的英雄事迹,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指导学生阅读进步书刊、出墙报。当时永春崇贤中学组织成立抗战剧团,他和学生同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太行山上》等革命歌曲,带领师生下乡开展抗战文艺演出,激起民众抗日激情。崇贤剧团不但在永春各城乡巡回宣传演出,还到德化、安溪、南安等县公演,轰动一时。1943年春,林松龄到漳浦县佛昙纯美中学任教,秘密传播革命真理,领导发动学生运动,后被解雇。

以诗明志,魂归毓斌

1943年秋,林松龄应厦大校友、永春蓬壶私立毓斌中学首任校长林鹤龄之邀到毓斌中学担任教务主任,由此改名林伯祥。他的敬业精神和博学多才赢得师生广泛赞扬,被大家称作“百科全书”。他生动地通过在地图上用红白旗展示抗战时局变化的方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

1945年10月,林松龄以前在养正中学的学生、时任挺进工作队队长的许集美,终于在永春毓斌中学与林松龄取得联系,至此林松龄又回到党的怀抱。而这时,林松龄的活动也已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注意。两个月后,国民党反动派公然闯进毓斌中学校园,搜捕林松龄。林松龄趁夜幕降临之机,连夜离开毓斌中学。第二天凌晨,走到永春苏坑乡的林松龄,被当地一个保长发现后告密,不幸落入魔掌,被关押在永春看守所。不久,由永春看守所转到莆田伪警备保安司令部关押,在被监押的20多天里多次遭到严刑拷打,林松龄坚贞不屈。其间,永春中学校长曾天民、崇贤中学校长叶大年曾千方百计与当局周旋,并到狱中探望林松龄,企图营救未果。1946年元旦前夕,他被押送到国民党兴泉指挥部。1946年2月24日,林松龄被秘密杀害。临刑前,他手书文天祥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共产党人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林松龄未满30岁就被国民党当局杀害,他死得坚贞,死得忠诚,他是为中华民族而死,为革命事业而死,死得其所。1958年,为纪念林松龄(林伯祥)烈士,永春三中校园内兴建起一座木瓦结构的“伯祥亭”。1997年8月,永春县人民政府重修“伯祥亭”,亭子被翻建成六角形双檐琉璃瓦石混亭,亭内立石碑,镌刻林松龄烈士生平事迹。

供稿 | 厦门市委党史方志室党史征研处 林炯程

来源:福建党史

相关推荐